卓越工程计划下地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_李焕然

卓越工程计划下地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_李焕然

李焕然(黑龙江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8-011-02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的发展不断普及,很多传统行业和岗位被智能产品替代,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才能不被替代,这也是转型本科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给社会和企业带来新鲜活力。那么,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1“卓越计划”的研究背景

1.1“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

1.2“卓越计划”的内涵与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是本计划的目标。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的后备人才。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针对地方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2传统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基于黑龙江工商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老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必须一个学期讲完,这就导致了 “满堂灌”教学法,学生根本接受不到知识的精髓,每节课能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寥寥无几,更不要说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重要环节,教学目的也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被动学,教案就是幻灯片,考核就是期末一张考卷论英雄,平时成绩给分随意,依据不足。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因为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原因,更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所有的学生流水式培养,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培养理念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保守落后的培养理念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传统的培养理念已然不能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培养理念的深入转变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前提。

2.2专业定位狭隘

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对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以调查表和电话调研的形式对黑龙江工商学院200多名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反应出现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各年级部分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脱节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方向和指引作用。直观体现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定位存在定位偏狭、定位没有特色、定位过高等问题。改革中单纯注重增加实践类课程学时比例,但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衔接稍显不足,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知识衔接断层的问题。

课内实验常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得不到更新,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连接相应实验模块,观测相应测试点信号,验证课程原理。校外实习大都为参观式实习,效果甚微。毕业设计指导不足,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设计作品或论文质量较低。没有很好的解决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没有从根本上增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能力上无法达到企业入职的基本要求。

2.3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本科高校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要保障学校的知名度、专业建设的档次和教学质量的水准,最终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步伐。

2.3.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人才引进困难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主要是青年教师,大多数刚从学校走进工作岗位,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部分老教师为退休的老教授,虽教学经验丰富,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引进难度很大。

2.3.2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低,实践能力不强

地方本科高校师资培训的力度在逐年加强,但是从整体上看,其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地方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因此,为降低办学成本,在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方面采取从紧、从严的措施。并且,教师的课时量大,没有时间去企业实践,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即使有机会出去培训学习,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地观摩一下,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2.4培养体系相对封闭

目前,本科高校的培养体系存在着保守封闭的情况,体现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企业等交流合作不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每个高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造成资源重复、不能共享的浪费。如果将同地区高校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那么就可以节约很多社会资源,还可以建立更多不同用途的实验室和教学资源。另 外,高校与社会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统一标准。服务社会作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人的职责,然而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认可度不够,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困难,达不到社会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与社会加强合作和交流,供求关系应该得到明确,把高校培养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至于脱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丧失了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现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但是落到实处的比较少,只是名义上的合作,企业也出于利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纳太多的实习生到企业实习,最终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难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当前,产学合作平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与企业对接机制还不完善。 由于高校与企业出发立场的不同、观念的差异性,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并不高。

3“卓越计划”的工科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措施

3.1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

实现方案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路线由以专业发展为中心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体现新工科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多学科交融与柔性化的专业培养特征。探索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课程的组合、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培养计划的制定等途径,试点“学业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实行“一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方案,用同一方案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组合课程、自主制定培养计划、自主构建新专业,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现培养模式柔性化特征。这也正是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3.2课程教学体系的改变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构成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特点。重构核心知识内容,重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专业核心知识,构建“重交叉,有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改造升级传统知识框架。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构建组合式模块化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施行筛选、分类、重组、整合,以形成矩阵式课程体系,最终构建校企双向交流、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适应新工科新技术的动态变化。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注重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课程建设,整合重组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完整的学科交叉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专业知识体系。

主要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组和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等。

3.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拓宽学生参与实验、实习、实践活动渠道,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校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更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强化实践实验课程,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开展创新研究。最基本的可以让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先进行研究的基本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力推进竞赛参与度,以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搭建学生科创活动支持平台,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革新并构建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并与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有效丰富本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内涵,激发卓越人才计划对象的兴趣和潜能,深化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3.4建立长效产学合作机制

创立学校独立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技能培训新机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化发展校企合作制度,探索与企业在科研、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科研为依托、设计公司为基地的校企资源共享模式,合作建立教师工作团队和企业专家团队。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在转型中,积极开展创新体系,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共同合作申报课题,探索构建校企一体的科研平台。课题申报尽量做到课题来源于企业,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器材,努力推动校企一体科研平台的发展。同时,也将课题落实为可应用技术,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更好的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以学会为依托定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讨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积极在校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实训、科研工作,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真正的零对接。

3.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高校要想成功向应用型转型,首要任务就是教师转型。这种教师转型主要是指教师在育人授课上由传播性知识向技术研发转变。高校主要通过制定改革、企业实践、提升科研力、考取职业资格证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应用型能力。从而推进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从业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全面转型。

为了尽快加强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型人才转变 ,根据学校要求,我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到设计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强化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期满后,由学校组建考核组对教师在实训期内所参与的社会设计工作进行答辩、评分、考核。 考核合格后督促教师把实践所学及实践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现有的教学课堂同步向应用型课堂推进。另一方面,我们还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教学,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完善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建设。一方面,这些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设计人员,在授课中能够把市场的新理念带入到教学中,结合实际应用教学。另一方面,也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弥补了实践类课程教师不足的现状。

4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论述了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和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目标和内涵,以黑龙江工商学院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目标、新模式的特征以及总体方法。

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围绕专业特色,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平台深层发展、培养“双师”队伍,促进了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调整。

加快高校应用型专业转型的步伐,落实了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专项课题

项目题目:面向卓越工程计划的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GBD1317089

论文作者:李焕然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卓越工程计划下地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_李焕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