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管理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商业论文,银行利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年初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最大的风险是资产质量,不过今后的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给我们经营带来的困难和影响会更大些。资本市场的发展挤压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空间.影响着客户结构、贷款质量和收益水平,而利率市场化趋势更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创利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加。姜行长的一席话,深刻揭示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现实和潜在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大体从1996年开始。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同年,国债开始尝试市场发行,一年期以上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1998年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也实行了利率招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协议存款利率。2000年9月,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下放了外币贷款和300万(含)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300万美元以下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200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统一境内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在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

由此可见,在加入WTO的前后,我国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今后的改革内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将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部分。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流动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虽然资产质量较差,但存款相对稳定,支付能力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性上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存款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银行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利率,吸引客户存款。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势必想方设法提高贷款利率,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挤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从而加大贷款人的道德风险,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并进而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三)利率风险管理。

一般的说,银行的负债是客户的存款,而资产多半由商业贷款形成,银行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情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单一,银行短时间内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有限,同时又缺乏对利率风险的保值工具和手段。因此,在利率波动加大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四)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亟待改善。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要求商业银行集中全行每日的资金余缺信息,对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现金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根据市场供需等情况自上而下地设定不同的利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还没有形成“垂直管理”的模式,资产负债的匹配至少处于总分行“两级管理”的状态。大多数银行当前使用账务系统提供资金信息,既分散又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各分支行之间、分行同总行之间无法实现资金信息的实时沟通,总行无法获知各分支机构每日的存贷款变动情况,亦无法根据资产负债情况制定全行的利率政策。

(五)业务发展战略的矛盾更加突出。

利率放开后,利率手段可能成为银行竞争的直接手段。这就涉及到是扩大市场份额即扩大规模,还是增加盈利的发展战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找到规模与盈利之间的平衡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银行之间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出现一定的价格竞争行为,甚至恶性竞争恐怕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商业银行想要在短时期内增强流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处理好盈利与规模之间的关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必须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的利率风险

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5月31日发表的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利率风险来源的四个方面,由于我国还没有长期国债收益线,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截至2003年一季度,仅工商银行一家的人民币资金存差就达1001亿元,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建国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多次调整,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7个百分点,每次调整中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与贷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几乎都不相等。

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影响,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的情况下,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

(一)建立利率预测模型。

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在对利率走势的正确判断上,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量;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三是国际经济形势和利率水平;四是物价水平;五是证券市场情况。当然,要准确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及相互作用和对利率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预测模型必须是动态的,同时还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技术,这些也只能力求对利率走势有个大致准确的判断。

2003年2月10日

(二)选择合适的利率风险识别和控制方法。

国外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识别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技术种类繁多。如在风险识别方法中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市价法)和动态收入模拟(情景分析和应力测试)等。由于金融环境不成熟,我们不可能直接运用金融业发达国家最先进的衡量方法,而应首先掌握其基本原理,运用其基本形式,主要是资金缺口分析和持续期缺口分析。工商银行在今年开始的利率管理试点中,采用的基本还是缺口管理法。以工商银行总行营业部(以下简称营业部)2003年2月10日的缺口情况为例(见上表):

从整体结构来看,营业部累计缺口为-165.83亿元,缺口率为78.99%,属于负债敏感型,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少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资产负债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典型的短期负缺口、中长期正缺口,而且隔日资金的负缺口十分庞大,而正缺口全部分布在远期,正负缺口的时间分布极不均匀,这种结构在即期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如果利率下降,这种结构与利率走势是匹配的,将全面提高营业部的净利息收入。但是如果央行突然上调利率,这样利率的实际变动方向就与营业部资产负债利率结构内含的预期不一致,如果无法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将会造成长短期收益剧减,尤其是短期负债成本上升很快,短期内利率风险极大的后果。

在进行以上分析时,营业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并根据自身的缺口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力图最大限度地规避利率风险,但同时,必须看到采用缺口分析方法控制利率风险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口分析法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变动的情况,是一种短期和静态的分析方法。二是缺口分析模型不能识别具有基差和期权特征的银行业务利率风险。三是由于网点设置及电子化采集信息的制约,目前我们还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全行各种资产负债的详细分类及期限数量,从而计算出确切的缺口情况。四是各分行根据自身的缺口情况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却达不到对全行系统进行统一的利率管理效果。即使各分行都达到了有效控制的理想状态,全行利率风险的缺口仍然存在。

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目前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寻求其他方法多渠道化解利率风险。

(三)逐步推出与利率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

识别了利率风险之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缩小风险缺口或者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由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使收益受到限制,所以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主要是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期权,利率上限、下限和双限期权等。

(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将很大。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不发达,也使商业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今后,应进一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通过增加无利率风险业务来降低整体利率风险。

(五)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一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二是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三是建立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四是完善内控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六)加速以资金全额集中,分别计价为核心的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资金的全额集中、统一配置是推动全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而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的同时,也是确定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的前提和依据。

(七)加快电子信息化步伐和数据库建设。

银行业务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加大了资金流动的频率和风险控制的难度,同时也为我们及时准确采集数据信息,实施有效利率风险控制提供了保证。随着工商银行数据库建设步伐的加快,实行全系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控制已成为可能。

(八)加强利率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大力宣传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和知识,加强人员培训,建设一支符合银行业务性质和范围要求且具备专门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队伍从事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九)加强业务创新,增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手段和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交易产品单一,在相当的时间内,利率风险的控制和规避主要靠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加强对同业拆借、债券等流动性强资产负债的管理,并培育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才能在利率波动时,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规避利率风险。

标签:;  ;  ;  ;  ;  ;  ;  ;  ;  ;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