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_电大论文

中心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_电大论文

中心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平台论文,中心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心城市泛指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打造学习型城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建设以人为本、开放共享、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长春、成都、杭州、宁波、无锡这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实验项目参研城市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也是其它中心城市正在或将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在探析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借鉴试点城市的现有经验和研究成果,从建设模式、建设体制和建设机制三个方面探索中心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一般路径。

       一、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内涵与特征

       从现有公开资料看,“什么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尚无权威释义。人们一般在下述三种情况下使用这个概念。

       第一,作为用户操作层面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比如,“首都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天津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用“平台”命名的门户网站,其实不过是平台的应用外层,提供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服务提供者之间“对话”的“窗口”。这些单纯的操作层面若无系统其它要素支持,并无多少实质意义,更谈不上一个完整平台所内含的建设理念、目标功能和个性特色。

       第二,作为技术建构层面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系统,以目标功能的实现作为建构出发点,然后选择基本要素和技术路线。譬如,首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坚持‘让学习改变人生’的宗旨,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于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为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上提供开放的、灵活的和参与式的公共服务”。课题组设计了主体(公共服务)、客体(学习者)、平台门户、机制、学习中心和分工六个互动的要素,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学习资源、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各类学习者组成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架构。

       第三,作为政策制度层面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此,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这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不单指包含特定功能的某个系统,而是泛指构成整个终身学习环境或条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平台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和条件。

       上述三种情形下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代表了三个不同视角。第一个是学习者视角的平台概念,关注“是否好用”,即能否获取便捷、互动、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二个是服务提供者视角的平台概念,关注“是否能用”,即能否通过系统整合和创新实现预设功能;第三个是服务监管者视角的平台概念,关注“如何用好”,即平台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怎样发挥最佳效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应当是综合了不同利益诉求的系统,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资源为内容、学习服务为手段、门户网站为终端、信息技术为支撑、组织体制和制度环境为保障,并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终身服务性和公共服务性。前一特征强调学习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覆盖,满足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各阶段的学习需求,以区别于服务某个时期的学习平台。后一特征强调学习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满足特定区域内每个成员的多样化需求,以区别于商业性平台和服务特定群体的专门平台。

       这样,可以把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定义为:在终身学习理念引导下,由政府主导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集聚、开发、互联、共享学习资源以满足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公共服务环境。概括地说,是为了终身学习而共建共享资源的公共服务环境。

       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或解决问题形成的经验进行高度归纳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形成了模式。从模式的内涵推理,可以把本文探讨的建设模式理解为中心城市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一般经验,或者说是具有规律性的建设过程、方式和方法的总和。之所以要探讨模式,是因为模式作为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有助于从事同类工作的主体在模式的指导下高效完成任务。试点城市形成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可以供其它城市借鉴、参照甚至复制,从而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联合15家省市电大和行业电大共同承担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实验项目,经过实践探索,已总结形成了三种模式。

       第一,多项目带动的自主建设模式。以天津电大的“112n”模式(一个完整的学员学习系统、一个全过程的分级管理系统、终身学习资源库和学员学习档案库、n个终身学习应用项目)和福建电大的“组织架构+平台建设+项目带动+理论研究”模式为代表。

       第二,多网站整合的自主建设模式。以上海电大的“十网一库”模式和无锡电大的“一库+一平台+多学习门户”模式为代表。

       第三,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诸如广州电大、成都电大、杭州电大等,与企业合作建设平台,“充分利用企业技术力量,以及企业对地方、行业终身学习需求的市场把握能力”。

       如按是否自主建设,上述三种模式可以归纳为两种:自主建设模式与合作建设模式。实际可能的模式也许还有第三种,比如从先进、成熟的城市直接引进平台的移植建设模式,甚或更多。但迄今,几乎所有试点城市的平台建设都走多元合作道路: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或混合式合作。合作是解决平台建设的基本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简单的“合作模式”难以概括平台建设的其它重要方面,比如宏观布局、实施路径、制度环境,等等。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终身服务性和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其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统筹组织至关重要。从平台建设的组织实践看,试点城市一般都遵循了“规划引领、多元合作、创新整合、研究助推”的建设模式。

       (一)规划引领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通常是在各级规划的引领下进行的,包括国家规划、省市规划和项目建设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北京等许多城市先后提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出台政策措施。杭州市也于2011年发布《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创办学习型城市网站,为市民提供一个全媒体的终身学习大平台”。依据国家和所在省市规划,试点建设单位编制可执行的项目建设规划,统领项目建设工作。

       (二)多元合作

       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时代,合作是个人、组织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式。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发端于这种方式,必然地要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在中心城市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实践中,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理念的多元合作普遍地存在着。纵向上,有试点城市电大与中央电大之间的合作,也有试点城市(包括电大与社区大学)与下级区县(市)城市之间的合作。横向上,有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也有与行业、企业、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等的合作,还有与境外院校机构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研究、技术、资金、资源、人才、网络、市场等各个方面。各建设主体通过合作解决“短板”问题,加快形成建设合力。

       (三)创新整合

       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不是“无中生有”式的原始创新,也不是“拼拼补补”式的要素整合,而是在“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理想下创新与整合并举互融的活动。并举是指平台建设既要创新也要整合。由于平台建设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需要在建设理念、技术架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各领域环节进行大胆创新,才能满足全时空形态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处于分散、游离状态的资源、网络、技术、人员等要素,也只有跨越区域、行业、部门、机构以及个人的界限进行整合,才能生成“超级系统”。但创新和整合不是孤立的两个过程、两种手段。创新是引领整合、服务整合的创新,整合是融入创新、催生创新的整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比如,上海市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十网一库”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创新与整合并举互融的一个典范。

       (四)研究助推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建设与整合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有什么样的区域学习需求,如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获得海量学习资源,借助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平台建设资金怎么解决,市场如何开发,平台如何运维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成立研究机构或研究小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研究带动和促进平台建设实践。例如,广州电大为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八个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了有关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终身学习体系、开放学习机制、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营、资源建设与管理、应用宣传与推广等课题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再如,杭州电大也专门成立了理论研究小组,对平台建设的基本规律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有力地助推了平台建设。

       三、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体制

       建设体制泛指建设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责权划分等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中心城市由于地域环境、历史基础、教育格局等的差异,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可以实行具有丰富个性色彩的建设体制。比如上海的远程教育集团化建设体制,广州的市场化建设体制,等等。这些个性化体制的背后隐藏着“政府领导、电大主办、社会参与、分级管理”的共性化建设体制,或者说是政府领导下的电大领衔建设体制。

       (一)政府领导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自然应由政府来领导。政府领导主要体现在:(1)领导建设规划。把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宏观上确立平台建设的地位、目标、价值和功能等。(2)领导资源整合。利用政府的公共行政权力整合区域资源,使各类资源充分涌流,从而生成并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功能。(3)领导制度建设。通过制定政策,解决制约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构建立体化学习环境和提供立交桥式学习服务保驾护航。(4)领导质量评价。超越狭隘的利益相关者界限,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建设主体把握方向。

       (二)电大主办

       相比其它办学主体,电大更具主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统筹负责平台的开发建设。一方面,这是由电大的办学地位决定的。作为成人和继续教育主阵地,电大本身就承载着服务终身学习的职责和功能;另一方面,是由电大的基础条件决定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积累,电大系统内国家、省、市、县四级服务网络已相当完善,在社区大学(学院)、市民大学与电大合署建设的情况下,服务网络更是覆盖到乡镇、街道和社区。电大主办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此外,还可以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电大已经完成了补充普通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如何与普通高等教育错位发展、对接互补,是一个新课题。电大主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加快发展转型。

       (三)社会参与

       电大主办不等于电大包办。电大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劣势,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习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高端教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较弱。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工作。社会力量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学习者。参与内容涉及:资源开发、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市场推广、运维管理、课题研究,等等。参与方式上可以采取:股份合作、服务外包、联合作业、协议互换、自助服务等多种形式。社会参与的关键是依据参与内容、方式、数量、质量等要点界分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四)分级管理

       从系统构架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多级化网络学习环境,宜实行分级建设和管理。居于顶级的是建设领导层,由市(县)政府领导、市(区、县)教育局、主办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宏观统筹和协调。次一级是建设中心层,设在建设主体单位,由若干工作组或项目组组成,负责平台的开发、建设、推广和管理,解决建设与实施中遇到的战术性问题。再次一级是中间管理层,设在县(区、市)级电大或社区学院,承上启下,负责辖区内的市场开拓、资源开发、服务传送和运行管理,同时向内平台建设中心反馈信息、提供资源。最后一级是微观管理层,以服务站的形式遍布社区、企业或农村,直接面向学习者提供服务。

       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机制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利益相关方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系统行为。平台建设的成败,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主体回应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主体内在力量的协作效力。因此,作为工作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平台建设机制体现为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的有机统一。这样的机制,在内涵上表现为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市场调节、政策调控四个方面。

       (一)需求导向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学习、管理和服务三个基本功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为学习者提供全时空形态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是引导平台建设的源动力,促使建设主体思考回答:(1)一定时期内学习者的地域范围、理论数量与并发数量,由此决定平台建设的服务规模与技术基础;(2)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等方面的地域特征,据此考虑学习资源的种类、数量与技术呈现方式;(3)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以此设计激励机制与学习模式,等等。只有清晰把握这些基本需求,才能准确定位平台的价值和功能,明确平台建设的具体任务、技术要求和资金投入。事实上,学习者的需求是动态多变的,存在着合理需求与非合理需求的性质差异。把握需求导向,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项目驱动

       满足学习者需求的任何一项平台建设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的有效整合。凭借单方力量实施繁杂的平台建设不仅非常困难,而且存在风险。在政府领导、电大主办、社会参与和多级管理的建设体制下,把庞大、复杂的平台建设工程设为由若干子项目组成的大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整合建设要素,可以有效地驱动建设工作。其运作机理是:(1)根据项目确定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2)选择项目负责人、合作伙伴并组织建设团队;(3)分配建设任务与预算资金;(4)制订绩效评估标准与奖励办法;(5)验收建设成果,兑现劳动报酬和成果奖励。在平台建设中,项目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分为:自主项目与外包项目,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公益项目与商业项目,收费项目与免费项目,政府项目与社会项目,等等。在项目驱动下,电大作为主办方选择的是合作伙伴与市场资源,而政府则代表公共服务“总发包方”握有项目质量的最直接的评价权。

       (三)市场调节

       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需要创新整合大量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作为建设要素,需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基础性调节:(1)平台建设主体与学习者之间呈现基于学习服务的供求关系,市场通过传导供求信息自发调节学习服务的总量和结构;(2)平台建设主体与合作伙伴之间形成基于合作项目的供求关系,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导人才、技术和资本向优势项目集聚;(3)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与其他学习服务平台之间产生以用户为主要指向的竞争关系,市场通过利益机制调节用户流向形成新的供求关系。市场调节的作用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学习服务总量与结构的供求平衡,从而使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根本特性获得保障。

       (四)政策调控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服务区域内平台的系统优化布局;(2)公共学习资源的跨界共享与协同建设;(3)社会资源有效投入的长效机制;(4)服务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推广;(5)接轨国家标准的学分银行体系建设;(6)平台建设绩效评价。政策调控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适合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制度环境,引导平台建设的正确方向,规范平台建设的市场行为,调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边界与权利冲突。

标签:;  ;  ;  ;  

中心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_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