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为例_大学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为例_大学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商学院论文,全面质量管理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愈演愈烈,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它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入改革提出了新的重要指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各高校应该对创新人才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培养和造就众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最早源于日本的企业产品管理实践,是聚焦于系统地、持续地改进产品质量、流程和服务的方法。在这一系统中,较为关键的是形成组织内外对于产品质量的关心,即“软性”质量措施,包括员工的承诺、共同的愿景、顾客关注等[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是否具备有效性的前提,因而在商业项目管理中得到普遍运用,并且逐步拓展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开发中。它要求高校同样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把高校资源集中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并不断改进这一培养机制[3]。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需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质量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潜在的需要”。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是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还包括过程质量、环境质量及人员质量。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来自政府教育法令法规、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4]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满足高校的“消费者”需求和本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的要求来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方式和途径。落实到实践环节,高校建立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影响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有效开发和控制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它涉及高校所有的活动,需要动员高校及外界力量,并将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始末。[5]根据已有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培养结果的质量体系和日常教育工作的质量体系。该体系以教学授课和实践训练为中心,对所涉及的课堂教学、科研创新和后勤服务支持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力求通过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来降低损失和消耗,以高效率地保证人才的高素质,满足未来社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二是全员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它强调包括高校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关心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每个部门的人员都要有这种质量意识,共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贡献力量,并在其中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

      三是全过程。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是全过程的。从学生的招录到最终的人才输出和人才跟踪的各个环节及环节之间的“接口”,都要进行完整的规划和质量设计,以确保围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此外,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有较为严密的人才质量检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接受阶段性的素质测评。

      四是预防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修订。因而,在培养体系设计之初,学校就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对各个过程和环节进行预先控制,防止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良状况的发生,尤其要避免因激励机制而导致的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及时灵活地对环节中的问题进行修正,使管理体系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五是持续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持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因此,高校的所有教职工都应当树立持续改进培养方式的心态,并对持续改进原有培养体系以及开发新培养方法的重要性形成共识。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对前一阶段(一学期或是一学年)的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和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接受新的建议和方案,不断尝试新的培养项目,鼓励学生和教师的跨学科以及跨校交流学习。

      二、江南大学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院校,江南大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给予极大的重视,制定了各个学院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密切关注各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江南大学商学院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坚持“质量兴院”方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积极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教师、学院、本校、外校、政府、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具体来说,江南大学商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师生—校校—校企—校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方面,学院通过协同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在培养创新型商科精英人才的探索和实践上成效显著。具体来说,学院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通过师生协同,构建商科人才培养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二是通过校校协同,构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三是通过校企协同,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平台;四是通过校政协同,构建开放的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多年来,学院结合商科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企文化交流、移动课堂基地、实验课题设计、专业技术培训共建等协同合作,探索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培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院还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教学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协同,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出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商科人才。

      (二)构筑学生全面发展的“四重导师”制度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员性方面,学院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建立了“班主任、企业家辅导员、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四位一体的“四重导师”制度。在育人过程中,班主任侧重关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此外,学院还聘请了119位管理经验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作为辅导员,通过1个企业家辅导员对接一个班级的“1+1模式”以及担任创业导师等形式,使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为每一位新入学的大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业指导方面,学院挑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高年级学生的学业导师,引导他们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三)建设以实战能力为基础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

      学院建有12个专业教学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积极开展管理案例研究和科研服务,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目前已经建成省级实践教学平台。2011年,学院经济管理综合训练中心成功获批建设“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商务人才培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性、全方位学习的网络环境和实境、实验与实战训练平台。在提供完备的科研条件的同时,学院还鼓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诸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营销方案设计大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大赛等学科性、社会性创新大赛,在实战性、竞争性环境中切实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学院组织开展了教学案例研究和开发工作。学院借鉴工商管理硕士的案例教学与案例开发经验,先后邀请国内外案例教学名家到学院为教师进行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指导,同时建立了中小企业案例库,为学生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同时,学院还创造性地开发了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本科教学的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学院重视教师科研水平提升对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促进功能,鼓励科研教师积极为本科生上课,并将研究前沿引入本科教学中,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近3年,学院教师取得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在内的49项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研究项目,获得了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7项,建成了包括2个省级研究基地在内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并通过基地的产学研合作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合作培养机制

      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商学院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搭建教学科研平台、教师互访交流、学生短期游学等形式,探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经济管理人才新路径。目前,学院拥有海内外校友14358名,成立了由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利奥集团等知名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奖助学(教)金。

      总体来说,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中获得了一定成就。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对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能力,引导教师和学生相互匹配、协同发展,借助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力量,不断提升学生在科研和实践领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典型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和“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建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每年组织国际国内学术报告会50余场,并编辑出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品牌。当然,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即学院能够不断地对现有的管理、培养方式进行改革,获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有效评估和建议,调整不合理的政策,并把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在内,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这些都是学院和其他人才培养管理者今后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标签:;  ;  ;  ;  ;  

高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为例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