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加坡玉龙工业区的经验与借鉴_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论文

发展新加坡玉龙工业区的经验与借鉴_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论文

新加坡开发裕廊工业区的经验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工业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61年10月,新加坡政府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根据联合国专家的建议,创建裕廊工业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裕廊工业区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裕廊工业区不仅被作为新加坡、而且被作为二战后亚洲各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众多工业开发区中的一个成功典型。全面了解新加坡开发裕廊工作区的经验,对于我们开发和建设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裕廊工业区的开发过程

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公里,方圆6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这里原为荒芜之地,大部分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良港;(2)临近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3)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河流——裕廊河横贯区内,可以提供工业用水。

裕廊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61年10月开始大规模拓荒动工到1968年为第一阶段,共开辟土地14.5平方公里,兴建了一批标准厂房,同时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新加坡政府在海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吸引国内外资本到裕廊工业区投资,并对投资厂家提供贷款和参股投资等支持。除了享受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裕廊工业区的土地、厂房租金及各种设施收费也较低。但由于新加坡这一时期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再加上60年代初期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到裕廊工业区投资的企业仅150多家,而且绝大部分是本国资本,外资不多。这一阶段实际上是裕廊工业区起步和摸索阶段。

从1967年起新加坡逐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工业化。并明确大力利用外资、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的销售市场和技术品牌,从而实现在较高的水平上进入国际市场。在这一背景下,1968年6月新加坡国会决定成立裕廊镇管理局,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他各工业区,裕廊工业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至70年代中期,裕廊工业区的开发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而到80年代上半期,整个裕廊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随着宏观策略的转变和投资环境的日趋完善,外商纷纷来裕廊工业区投资设厂,许多国际著名的大公司都把裕廊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截止1990年裕廊工业区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职工总人数达13万人,约占全国的一半。

二、裕廊工业区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在建设和管理裕廊工业区方面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发展。

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园区,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确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精心规划、科学布局。根据具体地理环境的不同,把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把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安排发展钢铁、造船等大型骨干企业,炼油业则安排在沿海的几个小岛上;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了住宅区和各种社会生活设施。新加坡政府为了充分发挥裕廊工业区的综合作用,还于1969年9月在裕廊码头内设立了一个具有保税性质的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一个工业生产基地,又是一个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在裕廊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十分注意环境保护,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现已建成大大小小10多个公园,有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日本式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码头公园,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2.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生产生活同步发展。

国际上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动力、供水等问题。这种基础设施随生产过程自然形成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和切合性强,操作方便,风险小。但弊病是基础设施往往分散零乱,效率不高,并有可能会滞后于生产的发展而成为制约瓶颈。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区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尽快建成一个完整的基础设施系统,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和系统性较好,效率高,并可以迅速改善投资环境,但投入成本和风险也较大。新加坡采取了后一种。裕廊工业区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加坡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1961~1965)用于工商业发展的财政开支共计4亿新元,其中用于裕廊工业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资金就达3.25亿新元,占80.2%。到70年代中期,裕廊工业就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超前水平的基础设施系统,包括:联接武吉智马铁路干线的近20公里铁路线,总长达100多公里的区内现代化公路网,拥有1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年吞吐量达700万吨的裕廊港码头,耗资达2.56亿新元、发电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裕廊电厂,供水能力复盖整个西南部的水库和自来水厂,以及300多幢标准厂房,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对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重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同步发展。拥有数万套住房的4个居住小区先后建成,还兴建了学校、大会堂、科学馆、影剧院、商场、体育馆、公园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一个生产和生活综合体。

3.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高起点发展。

新加坡原来长期依赖于转口贸易,工业基本上是空白,国内市场又十分狭小。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的策略,并明确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重点。李光耀曾多次提出,跨国公司的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技术和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的投资可能比几十个小规模外资更有意义。裕廊工业区的迅速发展,就是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例如,60年代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新加坡虽然滴油不产,但抓住这一机遇发展炼油业,以优惠政策吸引了壳牌、美孚、无比、英国石油等世界著名跨国石油公司先后建立了5个大炼油厂,其中3家就在裕廊工业区,从而使炼油业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80年代炼油量达80万桶。60年代和70年代,裕廊工业区还先后引进了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美国列明士顿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厂商,发展造船工业和海上石油平台制造业,引进荷兰菲利浦公司发展电器、电子工业,引进德国罗莱公司发展光学制品工业,进而使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的修造船中心和世界第二大海上石油平台生产国,并形成电子、电器、光学产品等现代先进产业。目前,裕廊工业区引进的跨国公司已达近千家之多。

4.经营化管理,既服务又引导,促进发展。

裕廊工业区在管理上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裕廊镇管理局为新加坡国会通过的法定机构,隶属于贸工部,与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一样均为半官方机构,其有关职能和权限由国会明文授权规定。根据法令,授权管理局为工业区提供监督和管理服务,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为厂商提供港口设施和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和援助。另外还授权管理局参股投资于公共或私人企业的权利。管理局设立董事会,由贸工部、工会和企业家代表组成,贸工部任命。董事会按照政府的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工业区的发展计划和政策,并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按企业经营方式实施管理。裕廊工业区的开发资金由管理局向国家银行贷款,工业区的土地由管理局向国家购买,并承担经营风险。管理局的具体经营管理一是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向符合进入工业区的投资者出租土地和出售或出租标准厂房。管理局与投资者之间主要是租赁、买卖关系和服务与被服务,管理局通过同意或不同意出租土地、出售厂房来选择和管理投资者。出租土地根据投资者每平方米土地的投资额来确定租期的长短,80年代后每平方米投资300新元,租期一般为30年,每平方米投资600新元,租期可达60年,投资者按租用土地面积每年交纳一定的地租。管理局建设了大批标准厂房出售或出租,出售按售价不同投资者可使用30年至60年不等,到期后厂房仍无偿归管理局所有,出租则3年为一期。无论是租地、买房或租房,管理局都提供各种良好的后勤服务。裕廊工业区还规定,工业区内的厂房使用一定年限后必须拆除重建,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三、对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几点启示

由中新两国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是我国对外开放向高层、宽领域、纵深化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一项目的出发点就是要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裕廊工业区开发和管理的经验,探索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使我国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深入发展。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发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央领导都已有明确指示,在这些原则下如何具体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新的开放和开发路子,则需要大量细致的研究探索。这里提几点初步的看法。

1.从带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握好工业园区的设立目的和建设目标。

新加坡60年代初设立和开发裕廊工业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仅仅为了开发裕廊这一地区,以后也一直是根据这一目的来规划和管理裕廊工业区的。裕廊工业区也一直发挥着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地位反过来又使它成为全国最佳的投资地区。因此,把握好角度和目的,实质上就是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开发和管理确定了基调,这是裕廊工业区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一定要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它成为带动江苏、促进全国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的新动力。要打“中国牌”,不要自我降低档次成为“苏州牌”。这是的问题是要注意把工业园区的设立目的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区分开来。要避免以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代替工业园区的设立目的,否则就会使苏州工业园区等同于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后者的主要目的就是本地区开发,其设立目的和建设目标几乎是一致的。

2.硬件建设为基础,软件建设为重点,制定好工业园区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则。

新加坡在开发裕廊工业区过程中,采取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方针。并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使裕廊工业区以拥有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而闻名。但新加坡政府始终认为,硬件建设只是办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软件建设则是保证工业园区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裕廊工业区的成功在于有一套稳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合理高效的操作规程。制订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取各种特殊政策,刻意创造出一个与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小区域,另一种是在统一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强调发挥区位优势和营建产业集聚优势。裕廊工业区采取的是后一种思路。我国80年代兴办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则基本上都是按照前一种思路,实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营造一个市场经济小区域。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依靠特殊政策建立起来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苏州工业园区制订运行机制和操作规则时,应充分注意到宏观体制环境的变化,尽可能减少对优惠政策的依赖,在如何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营造产业集聚优势上多下功夫。

3.抓住重点,逐步升级,有序发展,构建好工业园区的产业框架和主导方向。

构建产业框架和主导方向是工业园区开发的实质内容,产业框架和主导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园区的特点、优势及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所有的各类特区、开发区在产业结构的考虑上都是提发展高新技术或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高新技术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概念,从逻辑上说相对于现有传统技术的新技术和高于现有技术水平的新技术都可以称为高新技术,国际上对哪些属于高新技术并无定论;从发达国家的现实来看,几乎各个产业、行业都有高新技术,因此,单提发展高新技术并没有指明产业方向和构成。至于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指80年代开始发展的微电子、生物工程、信息产业、新型材料等若干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极高的新兴产业部门,发展这些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产业部门不可能凭空建立,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长期科研开发累积的结果。经济学理论也早就指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因此,没有一定的前后产业基础,单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十分困难的。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技术,曾有“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两种观点之争。后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一定的产业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并不能很好发挥效用,因此应从引进适用技术开始。国内外不少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在开发初期就选择了属于传统加工业,但市场前景好、特别是适合发挥自己区位优势的炼油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后逐步推进升级,发展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产业。苏州工业园区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仔细研究,从实际出发,构建好产业框架和主导方向。

4.转换观念,跳出现有的模式框架,明确开发主体,设置好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

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必须探索新路。这是因为:(1)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合作开发项目,性质上不同于我国现有的各种特区、开发区,不能沿用或基本套用特区、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且特区、开发区的现有管理模式已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调整和改善;(2)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子的尝试,其中也包括管理上新路子的探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提出要借鉴裕廊工业区的管理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路,更强调了在这一方面的要求。裕廊工业区在管理上有许多经验,其中有两个本质性的特点:一是政府不作为工业区的开发主体,因而不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与开发管理分开,开发管理机构采取经营化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承担着投资主体的职责,在特区、开发区中又充当了开发主体的角色,从而陷于大量的具体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与开发管理混淆不清。政府作为开发主体,虽然有能够集中调动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开发建设速度快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开发不经济、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则也是不相适应的。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很明确,应该是中新合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因此,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可以采取行政管理与开发管理分开的新路子。具体建议:

(1)不设立全面负责各项管理的工业园区管委会,而设一机构精练的小政府,初期开发阶段可设相当于县级办事处,作为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后根据发展再扩大为正式的工业园区政府,同时建立相应的立法、司法机构,在园区内依法代表国家行使主权和裁决权,负责园区内的工商、税收、商检等行政管理和卫生、教育、治安等社会管理。

(2)工业园区的具体开发经营管理活动由中新合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独立负责,实行企业化经营。工业园区的土地由开发公司向苏州市国家土地管理部门购买或租借;工业园区的开发规划、产业规划由开发公司制订后分别报苏州市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经济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招商引资由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工商部门实行登记制;工业园区的水、电、煤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由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并经营,由园区市政管理部门管理。

标签:;  ;  

发展新加坡玉龙工业区的经验与借鉴_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