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切入,引学生走进古典文论文_刘玲

巧妙切入,引学生走进古典文论文_刘玲

刘玲(新疆莎车县第三中学 新疆 莎车)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5-0190-02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

在上中国古代小说前,我对我所带的班级(一文一理)的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读过四大名著的同学有多少,结果出乎意料,12名学生当中竟无一人!大多数同学仅限于听说而已,像《三国演义》,多是通过玩网络游戏《三国志》得知:《西游记》是儿时的看电视连续剧,脑海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神奇,降妖除魔的英勇,对原作几乎不曾翻阅;《水浒》,知道好汉是逼上梁山的。而《红楼梦》则是知之更少。更有甚者,竟有同学问:“老师,杜十娘是不是哭倒长城的那个?”语文功底烧好的同学也仅限于读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作家的作品。面对此状况,除了惊诧,更多的是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今语言的演变、时空的阻隔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自主阅读的方法。他们更愿意接触的是网络阅读。阅读缺乏的人,一定是语言缺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好语文,就不能漠视他的课外阅读。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成功的要素,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里。这单元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如何选突破口,又如何突破单元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和语言这个问题就突出的摆在我的面前,我也明白这单元的课要想上好,还是要以学生为基础,短时间里要学生去读原著不太可能,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激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是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是阅读,在学习语文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在我看来,尤其是没有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阅读是不行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有效的促进学生脑力劳动的手段就是促进他们的阅读范围。斟酌再三,我放弃原有的教学思路,尝试以一个问题,一个原则,一个突破口,一个方法步入这一单元的学习,从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现我就把这一单元的思路简述如下:

1、一个问题

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大、过深、过难,或跨度过大,这样就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范围,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好的问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谜,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

本单元的教学就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第一篇,步入单元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都知道众好汉都是逼上梁山的,既然是被“逼”,那么“上”梁山的过程应该是无奈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们一起探讨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如何放弃从妥协退让中苟且偷安、放弃“挣扎着回来”的幻想,走上反抗之路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带着极高的热情进入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来把握人物形象。结果学生点评得非常到位。在“沧州遇旧知”部分,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因恶了高太尉”而已,尤其是对陷害自己的仇人居然还尊称为“太尉”,可见他的软弱和不愿反抗。对李小二,尽管有恩与他,还“恐怕玷辱”,并且自认是“罪囚”。当从李小二之口得知来人是陆谦时,“大惊”,决心“叫他骨肉为泥”,迫害在眼前时,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由于寻仇人不见,“也自心下慢了”。更令人激动的是,学生对“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句的点评,说林冲刚刚被点燃的复仇怒火居然在此时熄灭了,安排去看管大军草料场居然会认为是“好差使”,还想“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可见前面被激起的反抗意识并不坚决,对高太尉等人居然还抱有幻想,还幻想得过且过。当他得知火烧草料场的真正原因时,再也无路可走,“便逃得性命时,烧了个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只有拼个真正的你死我活,才可能绝处逢生。一声断喝,表明林冲思想性格终于爆发了出质的飞跃。经过这场血的洗礼,他彻底摆脱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反抗的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表面的那种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当你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一个原则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本单元的教学,我的原则是调动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欲望,让学生愿意走进文学名著,去和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对话,去解读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将长期生活于贾府的黛玉来聚焦贾府,并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环境特点,是很难去品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感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鉴于此,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一句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来画出贾府的方位布局图,并说说贾府如何“与别家不同”。学生较为准确地画出图示,对贾府的概括也非常到位。由于学生的个体经验积累不足,没有解读出路线图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尊卑长幼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这一主要特点。课文设置的“黛玉进贾府为何要走迂回的路线?”这一问题就无法提问了,临时改为“黛玉进贾府,首先见外祖母,而后是大舅父,最后是二舅父,这个顺序能颠倒吗?从贾母院出来为何又要出角门?抄小路走近道不行吗?黛玉的这一路线图反映了什么?”这样逐层发问,步步诱导,借机又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路线图展示出来并作一简单介绍,这时就有同学注意到刘姥姥是由后门进,林黛玉是由西角门进的,通过这两个人物进贾府时的不同地点了解了林黛玉即将生活的环境的重要特点:等级森严。由此做基础,再根据身份、地位来品读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三个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就相对容易了。

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发展目标来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成功需求和对美的追求,当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时,教育之美境就会呈现在眼前。

3、一个突破口,一个方法

找准学生的突破口,能使整个课堂围绕重点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也尽可能汇聚于此。对学生而言,是帮助他们迅速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精髓的支点。突破口选得好,不禁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使整个教学思路顺畅,起到“执一御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串起课堂教学的过程,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芒,人文的关怀,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介于此,这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就以品读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为突破口,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的基础上,《失街亭》中的人物形象就大胆的交给学生去赏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惟妙惟肖的演,把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的情景再现出来,再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也就让学生巧妙地解决了。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在学生已有个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学生尝试着由点评人物形象到点评文学作品。让学生用准确、简洁,有文采、有感情的语言点评诸葛亮、马谡。我先给学生示例:马谡三笑,实为精妙,一笑孔明“多心”,目空一切,公然违令;二笑王平无能,看轻同僚,固守兵法;三笑司马胆怯,藐视劲敌,狂妄至极。马谡之形活于眼前。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点评得语言极为精准,现摘录一则:孔明“挥泪”,百感交集,义同兄弟,见痛苦之深,为明军律,见决心决心之大;四方纷争之际,谡亦为人才,欲罢不能,欲杀不忍,以致涕泗横流;孔明大哭,既为马谡违令气愤,又为识人不明悔恨,更为北伐失败痛惜,如火山喷发。评点法的学习运用,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可以点评字词,也可评点句段,可以评点人物,也可评点情节、环境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体验。

学生在前三篇文章的学习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没有接到预习作业的情况下,先睹为快,当回答“逼十娘投河自尽的人是谁?”这个问题时,学生由李甲到孙富再到李甲之父,层层剥茧,最后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杜十娘这一风尘女子,在重重包围之中,又如何能生存下来?这篇课文居然能用一课时完成,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国的第斯多惠也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想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变接受者为探究者、发现者,主动去获取“鱼”并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犹如溢满激情的泉源,需要我们去开启;学生的阅读视野,犹如纤尘不染的万里碧空,需要我们去点染。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激活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的兴趣。但是让我思考的是: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是不是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常教常新。我们在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书的基础上,能否做到手中有法,法不定法。不是吧=把学生当做交单的受教对象,而是以友好的态度和协作意识去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分析、认识、判断事物的能力,愿意去走近文学名著,去体会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的深厚的内涵意蕴。

论文作者:刘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巧妙切入,引学生走进古典文论文_刘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