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论文_吴芳芳

吴芳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瑞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浙江 瑞安 325200)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种类、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获得真菌74株,主要为念珠菌属56株(75.68%),两种真菌感染14例(18.92%),伴有细菌感染51例(68.92%);所有患者均根据药敏试验进行抗真菌治疗;治愈3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经临床治疗后效果显著。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69-0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血液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由免疫缺陷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使外周血管血小板含量减少,发生出血。临床常用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容易引发细菌及真菌感染,严重影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侵袭性真菌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1],因此,及时有效的检出真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株特点、治疗情况,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22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3.6±5.7)岁,病程1~7d;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关于《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3次修正)》的诊断标准[2],经骨髓穿刺确诊为ITP,经体液或组织学涂片找到菌丝或标本中培养到真菌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有瘀斑、牙龈渗血、四肢有瘀点,伴有发热、咳嗽、咳痰、背部及胸部散在疱疹;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20×109/L,血小板抗体阴性,血红蛋白、红细胞均正常,白细胞>10×109/L,肺部听诊有湿罗音,胸部CT显示有晕轮征、空气新月征;排除其他疾病合并真菌感染。

1.2 真菌检查方法

(1)接涂片显微镜检查。将采集的标本置于玻片上,采用10%KOH溶液直接溶解标本,加盖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有菌丝则判断为真菌增殖致病状态。(2)标本培养并分离鉴定。所有标本均置于萨布罗培养基上培养24-48h,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酵母菌鉴定卡进行鉴定,对假丝酵母菌属的菌株继续培养24-48h,观察菌落色彩,根据颜色进一步判断菌种[3]。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的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联合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者更换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减少激素及免疫制剂用量,应用胸腺肽及静注免疫球蛋白增加机体免疫力。

2.结果

2.1 所有患者病原学检查结果

见表1。50例患者中,获得真菌74株,主要为念珠菌属56株(75.68%)。

2.2 合并感染情况

两种真菌感染14例(18.92%),伴有细菌感染51例(68.92%)。

2.3 治疗结果

治愈3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ITP采用大剂量激素及高强度免疫抑制剂,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几率大幅度增加,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大部分ITP患者在常规治疗下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也有小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药物反应较差,需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易于发生真菌感染,引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TP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加了治疗难度,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

ITP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与原发病所致发热或其他感染难以 鉴别。肺部受累也较为多见,可有咳嗽、咳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肺部真菌感染。在常见的菌属中,本研究50例患者中诊断出获得真菌74株,主要为念珠菌属56株(75.68%)其次为曲霉菌属14.86%。临床治疗根据感染真菌种类选择药物,以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为主。两性霉素B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标准治疗药物,对深部真菌感染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大,生物利用度不稳定。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对所有曲霉、隐球菌、念珠菌属,包括对氟康唑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均有杀菌活性,且药代动力学稳定,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4]。所以,有针对性的抗真菌治疗一般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中治愈3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

综上所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多为念珠菌属感染,一般经系统治疗后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卫布,孙雄飞,吴伟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0):1345-1346.

[2]叶丽萍,刘丽辉,刘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2例报告附文献复习[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3):146-148.

[3]邓秀芝,于海英,王晓毅.血液系统疾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96-398.

[4]卞锦国,郭若冰,严云等.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9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5):1233-1234.

论文作者:吴芳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7

标签:;  ;  ;  ;  ;  ;  ;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论文_吴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