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研究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论文_杨烜

探讨研究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论文_杨烜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甘肃 白银 730900

【摘要】目的 分析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并探讨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心内科2015.4~2016.4收治的患者500例,分析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并据此制定防范措施。结果 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8%。结论 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较多,包括跌倒、护理意外及药物因素等,需积极防控,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心内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27-01

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非手术性疾病者,多为慢性疾病,根治难度大,且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体质较差,抵抗力低,病情复杂且变化速度快,治疗时间长且药物效果缓慢等。在心内科患者接受治疗阶段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若护理措施缺乏完善性会诱发类型多样的护理风险,甚至出现护理纠纷,影响医院形象。护理安全即护理过程中患者未出现规章制度范围内的机体结构、心理、功能损伤、缺陷、障碍及死亡等现象[1]。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增加心内科中老年患者数量,因其身心特殊,加之外界环境改变与疾病自身影响等,护理安全被高度关注。为此,本文现选取本院心内科收治的500例患者,分析常见安全隐患,并据此制定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心内科2015.4~2016.4收治的患者500例,其中295例为男性,205例为女性;年龄为26~84岁,平均(48.3±7.6)岁。

1.2 一般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出现安全隐患的患者数量,分析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

2 结果

500例患者中9例出现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8%,其中2例为跌倒,3例为药物隐患,4例为护理意外。

3 讨论

3.1 心内科护理工作常见安全隐患

3.1.1 跌倒 老年人为跌倒主要人群,原因在于生理功能不断减退,导致步态紊乱与平衡失调,再加之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感觉功能异常及环境变化等,故而易跌倒,本组2例跌倒者均为老年人。1例为起床时出现头晕现象,因体位改变跌倒,1例因洗澡后地面湿滑跌倒至骨折,转行相应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 药物隐患 据报道[2],老年人(>60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非老年人的2.5倍。心内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精神症状、肾毒性、体位性低血压及尿潴留等。本组1例患者为心肌梗死,给予利多卡因后出现精神障碍。1例因果糖二磷酸钠被快速静脉注射,换为250ml5%葡萄糖联合40ml灯盏花后未及时将滴速减慢导致心慌、胸闷症状,给予利尿剂与吸氧支持后缓解。此外,部分药物比较重要,但医生仅将医嘱开出,让患者自行购买,但少数患者记忆力差忘记准备,本组1例忘记口服降压药物,护士查体后发现血压波动才补服。

3.1.3 护理意外 对心内科患者而言护士一定要叮嘱不可用力排便且要积极预防便秘,防止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脏破裂猝死等。未合理安排给药时间,未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度指导与饮食管理缺乏均会导致护理意外事件。本组1例床上排便后出现难以呼吸、大汗、憋气等症状,经处理后缓解,说明护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存在滞后性。心内科患者检查项目较多,外出检查时未周全计划或合理运动及过长等候等均会导致护理意外事件,本组1例患者为主动脉夹层,因未协调于相关科室导致等待过长,且检查前未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难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导致意外事件,产生医疗纠纷。此外,输液泵输液也会出现安全隐患。据报道[3]某医院ICU病房输液泵中有空气通过但未报警提示,差点进入静脉中,增加输入量,损伤输液部位皮肤。或因未插紧电源,耗尽储存电源,导致液体中断等。本组2例因电源被人意外碰掉导致输液中断。

3.2 防范对策

3.2.1 对患者情况予以科学评估 据报道[4],老年人跌倒关联于药物相关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及饭后低血压者占3~32%,经大量实践观察后发现老年人沐浴后头晕频繁发作,加之地面湿滑,易跌倒。基于此本院提出对入院后老年人开展风险评估,结合患者主诉与家属代诉,如视力状况、能否自主蹲起、自护能力如何、有无步态紊乱或平衡失调等跌倒危险因素等。详细记录,并结合风险程度将警示牌挂出。此外,脑卒中、贫血、痴呆、关节炎等也会导致跌倒,为此需将该类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入院后检查鞋子是否防滑,老年人因夜间起床次数较多,护士熄灯时需将地灯预留,将扶手安装在卫生间。若行动不便叮嘱家属密切陪伴,无法陪护者签署协议,防止产生纠纷。

3.2.2 药物指导 心内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受到病理与生理因素影响,服药依从性较差,抗高血压药、安眠药、抗心律失常药、泻药、降糖药、强心药及抗凝血药均为常用药物。其中安眠药会导致精神萎靡、头晕等,对判断力产生影响,用药后需严格休息;降压药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指导体位改变或起床时应缓慢;正确服用降糖药,规律进食,防止低血糖;规律排便,避免晚上排便,强化夜间巡视;积极预防便秘。

3.2.3 关注重点对象,强化巡视 若患者需外出或转送检查,虽耗时较短但会影响病情及预后,导致护患纠纷,为此对此类患者需予以高度关注,将交接单制定出来,规范护送流程,将手续严格交接。提前制定转送计划,确保随到随检。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开展各项操作,强化巡视。输液泵在心内科中十分适用,然而若护士对仪器监测过于依赖,未按规定适用或未交接班会诱发护理意外事件,为此科室需注重护士专业技能培养。

总而言之,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较多,需积极防控,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刘丽滨.心内科临床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35):4081-4082

[2]杨省利,胡雪慧,杨艳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70-72

[3]吴丹凤.浅论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5,(17):121-122

[4]王丽君,王慧.浅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5):368

论文作者:杨烜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  ;  ;  ;  ;  ;  ;  ;  

探讨研究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论文_杨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