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资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软件论文,资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巫英坚:软件产业呼唤联合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巫英坚在第二届中国软件质量、测试与产业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软件产业很大问题来自于制度设计,地方割据造成中国软件市场小而散,低水平重复设计多。他表示,科技部火炬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克服壁垒、促进联合上。主要是针对技术、资本、市场、管理四方面提供服务。
一、技术服务:如软件测试质量过程的服务,国家软件产业基地、863计划、国家高新区都在致力于建立各种平台,促进软件测试质量保证的应用。
二、资本服务:针对创新大多发生在中小企业的特点,我们认为融资环境非常重要。国家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每年约支持19%左右的企业。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不是很好,尤其是融资环境上,明显的一点是二板市场迟迟未开,最后出台了中小企业板。在这方面,国家、地方、高新区合力建设融资平台,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核心是建立信用体系,一方面与企业的诚信制度的建立有关,另一方面与质量保证测试有关。
三、市场服务:要花大力气开拓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供需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需要关注。中国企业在外包中往往遇到信用度的问题,发包方会怀疑中国企业的实力以及将来是否会倒闭,国家信用体系及保障机制建立,对资本服务非常重要,能对信息不对称加以弥补。
四、管理服务:如对软件企业的培训等。为支持软件行业服务企业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在软件欧美出口工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管理服务任重道远。
除此之外,管理部门也要重视战略研究,指出软件产业发展方向,为政府部门和软件企业提出规划建议。
邓寿鹏:人才问题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提升
在首届中国国际商务智能大会上,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邓寿鹏指出,人才问题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邓寿鹏表示,目前我国67%的软件企业员工少于50人,26%的软件企业在50~300人之间;软件企业员工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25家,500~1000人的有45家,200~500人的有170家。此外,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结构也极为不合理:几乎没有从事个人消费软件的企业,缺乏同时懂技术和管理的人才;软件开发人员多,但从事软件市场开发的人太少,仅有13%。
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这是形成中国当前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倪光南:中国软件产业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软件产业是我国未来最有希望的产业。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在于它基本上只取决于人的水平。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中国人又被公认为适合搞软件,那么,中国在软件领域没有理由赶不上发达国家。
近年来,在软件领域兴起了开放源代码软件,它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或个人,而是属于公共领域。只要遵循开放的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在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它使我国的软件开发可沿着国际先进水平向前发展。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创新事例说明,只要不迷信,不盲目跟随,立足于自主创新,软件领域后来者完全可以赶超先行者。印度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要学习印度经验,但不应照搬印度模式。
2003年,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120多亿美元,是我国的6倍左右。由于我们起步迟,在这方面要赶上印度不容易。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软件对日本的出口发展较快,这是由于在地理和文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国软件产业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巨大的内需市场。而这是印度所不具备的。
因此,我国在努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出口的同时,更应努力发展自主软件产业。
吴强:软件企业国际化要突破四大难关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公司副总裁吴强认为,我国软件企业进行国际化时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产品方面要变成一个国际化标准的产品。对软件公司来讲,软件生产制作过程要满足国际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例如CMM标准,这是一个入门的通行证。另外技术设计能力,比如要设计产品的技术架构能够支持多语言、跨平台的概念,不是仅仅只能中国人用、中国人看的产品。本地化的扩展,就要去不同的国家去生产适应他们的本地化的产品。这些都是软件企业在基础设施架构上的挑战。
其次是市场。这更要求企业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是否有能力在海外市场赢得客户,并把产品在海外交付和成功实施。去国外市场如何建立配合产品的销售服务渠道,这是对国内服务能力、专业素质方面的挑战。外派人员交流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否能够以当地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这些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人才国际化,这是整个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将为以上的产品和市场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创立企业管理的国际化带来机会。中国的软件企业目前还是本土性的人才比较多,即使比较高级的软件设计人员也是如此。如何了解国际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对人才方面的挑战。要理解客户的需求,需要中国本土的软件公司从设计产品的最高层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大量了解国际市场背景和需求的人才,用以同时理解不同的文化。
第四是管理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应该是中国软件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最困难的一关,从公司的管理理念到企业文化,从基本的管理制度到思维能力,每一项变革均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国软件企业应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爱尔兰软件业领导企业IONA公司总裁向中国软件企业提出建议:中国软件企业应当更多地关心国际标准的发展,应当更多地参与软件国际标准的制定。
IONA是世界最著名的中间件软件公司之一,也是爱尔兰最负盛名的软件企业。公司总裁泓科智博士认为,要建立一个成功的全球软件企业,利用重要的最终用户帮助确立新标准,努力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他说,中国企业参加标准制定过程中召开的各种论坛会议十分有益,这种大会可以为中国公司提供一个极佳的机会,不仅可以见到各种软件公司,而且可以碰到很大的客户,而客户往往能够改变标准的发展方向。他还建议,不仅是中国软件公司应该参加这些标准大会,中国的软件客户也应该参加。
王庆人:中国软件外包如何开拓欧美市场
对国内软件企业而言,软件外包更是走向国际化的一个绝好机会,已有为数不少的国内企业借此打入国际市场。但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亚洲另一软件大国印度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
美国南开越洋公司总裁王庆人认为,企业规模不是影响其进入欧美市场的因素。王庆人指出,国内企业不要错误地认为必须是成千上万人的企业才能出口欧美市场,进入欧美市场的关键在于三点:是否搞清了全球软件价值链、是否选择了明智的市场定位,以及是否筹备好软件服务营销。
中国企业切入欧美市场有三个策略:首先是把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客户,在这一市场上软件服务需求巨大;其次是营造卖方市场,进行市场调研设定目标客户,发掘客户需求;最后,先从国内行业领域入手,然后再进入欧美行业领域。
而IDC也为国内企业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了若干建议:国内企业应该充分发挥成本优势,积极扩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储备,增强高端软件设计规划能力;在市场方面,应该在巩固现有日韩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借鉴印度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特点,快速扩大企业规模。
(注:本文标题为本刊责任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