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_规模经济论文

乡镇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应及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现阶段,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以低水平争原料加重产业结构失衡、促使粮食生产萎缩,规模狭小、布局分散,阻碍城市化进程,污染生态环境等等,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乡镇企业的资源配置效应

乡镇企业一般是指:主要布点在中国广大农村与小城镇,以农民为主体、采取不同所有制形式或经营方式兴办的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或经济实体。笔者曾在《开创一条中国式经济发展道路——发展乡镇企业深层次思考》〔1 〕一文中指出: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从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为三元经济结构,并由此逐步缩小传统农业部门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反差,最终过渡到一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从而开创一条中国式经济发展道路。近几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仍呈加速发展态势。1991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1%、32.1%、36%、40%,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3.3%、35.6%、47%、50%〔2〕, 上交国家税金占当年国家各项税收总和的比重分别为11.16%、20.3%、24.9%、21.05%〔3〕。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三元经济结构”中的一元,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发展最快的部分,以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和动力机制,引起生产要素流动,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使资源优化配置。根据乡镇企业的概念,它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合作经济、企业集团及其它联营形式等;乡镇企业在全国社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为40%,在工业总产值中二分天下。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非国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从表一和表二中数据分析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而引起生产要素流动导致资源配置变动的状况。

表一中,工业产值结构、资本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趋势均表现为国有工业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所占份额逐渐上升。表二是从各所有制工业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来分析要素生产率变动对资源总配置效应的影响。表中很清晰地反映:国有工业的效率在不断降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的效率则不断上升。由于非国有工业效率增长迅速,所占份额也扩张较快,故就全国工业总体状况看,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上升的速度较快,以致资源总配置效应也在不断上升。

表一 各所有制工业产值和生产要素的结构变动(%)

表二 各所有制工业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所有制结构变动中的配置效应(%)

注:上述表格,根据郭克莎:《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动与资源总配置效应》(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中有关资料作了一定调整而制。

二、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笔者认为,除了乡镇企业在体制和动力机制上的优势所激发出的活力和创造性所致外,还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种种客观因素有关。如:1.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资源的运用上长期表现为“严重短缺”和“大量滞存”并存;2.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3.长期以来,严重滞后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致于国有经济的边际生产力不断降低;4.传统体制遗留给国有经济的种种束缚和负担并未有效消除等等,这既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导致的生产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也为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其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机遇。换句话说,若离开了上述种种客观因素,乡镇企业在我国资源配置总效应的地位和作用可能要重新评价。事实上,即便就现行状况说,乡镇企业的作用也只是体现在我国资源总体配置的短期行为上,而就其自身配置而言,问题却不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从长期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会使我国资源配置总效应不断恶化。

第一,从产业结构看,近几年乡镇企业中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改革的初始阶段比较,确有显著的进步。如在乡镇企业产值中, 第一产业所占份额从1979 年的7.17 %下降到1993年的1.3%,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从1979年的85.5%下降到1993 年的84.39%,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从1979年的7.34%上升到1993年的14.31%。〔4〕但同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 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仍远远落后于27.0%的国家水平。显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还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迅速转换的因素之一。乡镇企业这种三次产业结构状况也与其置身于农村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等资源环境很不协调。

其次,在乡镇企业工业产值中,1993年,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51%:49%〔5〕,这一构成同农村的资源环境比较, 重工业所占份额较大。在轻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所占比重为56%,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所占比重为44%〔6〕。而在全国同期轻工业产值中,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之比为65.9%:34.1%〔7〕。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在乡镇企业轻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也与乡镇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很不相称。另外,无论是以农产品还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均有一个有效使用的问题。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的乡镇企业介入,城乡工业争购生产原料而引起的“棉花大战”、“蚕茧大战”、“电力不足,拉闸限电”等现象屡屡发生,其后果对我国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不言而喻。

再次,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生产萎缩问题日趋严重,在工业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1984 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393公斤,1993年则为387公斤。浙江省粮食总产量由1984年的1817万吨降低到1993年1436万吨,人均占有333公斤; 上海市粮食总产量由1984年的252万吨下降到227万吨,人均占有169 公斤; 江苏省由1984 年的3354万吨下降1992年的3298万吨;广东省由1984 年的1973 万吨下降到1992年的1774万吨;1993年人均仅为247公斤。 东南沿海各省平均人均占有粮食1978年为34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公斤〔8〕。 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逐步缩小,乃是正常现象,但粮食生产的萎缩,却令人忧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更是如此。这固然与农业比较利益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等原因有关,但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变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如资金、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优先向乡镇企业流动,农村工业过多占地导致可耕地面积下降等。

第二,从区域经济结构看。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极不平衡。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将乡镇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增长点,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而中西部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据统计,1991年,中西部地区按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比东部地区低64.7 %和86.5%;乡镇企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比东部地区低20.9%和63.5%;乡镇企业职工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分别比东部地区低27.7%和57.7%。另一方面,改革以来,东、中、西部之间的反差也在不断扩大。如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52.5%上升到1992年的56.55%,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分别从1978年的31%、16.51%下降到1992年的27.95%和15.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1978年东中部间为32.2%,东西部间为44.5%,1992年则分别上升到43.1%和50.5%。全员劳动生产率,东中部间差距由1980年的36.2%〔9〕。显而易见,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是改革以来我国三大地带反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农业部乡镇企业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中西部与东部间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差距大约有51%和53%源于乡镇企业发展上的差距。〔10〕

第三,从规模经济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看。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一般说,企业的规模效益不仅来自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集聚和集中以及产出的扩张,还来自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相互密切协作,对一些生产要素、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及市场的综合利用。故外部规模经济又称之聚集规模经济。这样,现代工业的外部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天然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两者互相联系,互为条件。

规模经济问题始终在我国较为突出。就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而言,因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区域经济结构非正常趋同,模糊了地区之间比较优势和淡化了社会分工,导致了工业布局和投资分散,各地盲目投资,重复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低下,这已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就企业外部规模经济说,因城市化严重滞后,也难以形成聚集效应。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城镇化人口为296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城市化水平不但低于同期45%的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超过80%),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近几年,这一差距仍呈扩大之势。〔11〕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上述问题更为严峻。我国农村工业化是在“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模式下进行的,结果乡镇企业发展布局分散,形成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户办企业在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据有关资料,1992年2079万个乡镇企业中,80%分布在自然村,12%在农村集镇,7%在建制镇,仅1%位于县以上城镇。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也很小:在技术水平极其落后的条件下,1993年平均每家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仅5人,其中村办企业平均为2.1人, 乡办企业平均6人左右。〔12〕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不仅难以形成内部规模经济,且使农村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丧失了外部聚集效应。这样既提高了企业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就业弹性降低、结构失调等,又进一步降低了我国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第四,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看。乡镇企业崛起在发展经济学中划时代的意义,归因于其为发展中国家开创了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工业化的新模式。但近几年,乡镇企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吸收就业的能力趋于下降。据统计,1978~1984年间乡镇企业的产值(不变价)每增加1%,就能使就业增加0.65%,1988年则降为0.32%,1992 年又降为0.25%以下。〔13〕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1.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在以前15 年中年平均转移劳动力为656.1万。而1994~2000年预计每年新增1300 万农村劳动力,〔14〕若加上我国农业资源仍有大幅度减少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等原因,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趋严重。

乡镇企业就业弹性不断下降,从农村工业看,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在重化工业化的关键发展时期,工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加之外资企业不断大量涌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乡镇企业不得不以资本替代劳动,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资金增密”现象日趋严重。1984~1987年,乡镇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增长率为4.8%,1988~1992年则上升到25%,1993 年则高达43%。从农村建运商及第三产业看,一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农村非农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且在经历了1985~1992年较为迅速发展后,比重又趋于下降;二是较工业产值就业弹性下降更为迅速,其原因是乡镇企业分散,城市化滞后,缺乏聚集效应所致。

第五,从可耕地面积看。中国是土地特别是耕地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仅为1.22亩,是世界平均水平(4.57亩)的32%,且耕地资源质量较差。〔15〕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可耕地面积无论是其绝对数量还是人均占有水平均一直在减少。同1957年耕地总面积167745万亩和人均2.6亩比较,1993年分别净减了24265万亩和1.38亩。〔16〕农村工业相对较发达地区的问题更为严重。1992年与1991年相比,全国耕地面积下降为0.2%,而农村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下降3%,浙江省1.4%,上海市1.0%,江苏省0.6%,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

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固然与人口不断增长,国家基建占地增加等原因有关,但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且布局不合理,城市化水平较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由于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低、布局分散、缺乏监控等原因,我国乡镇企业长期在一种低效率、高污染环境下运行。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造纸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电镀业、化学工业、冶炼业(土法炼钢炼焦)、建材业及其它非金属矿采选业。据调查,造纸的废水排放量占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的44%,其中废水的化学耗氧量占主要污染行业废水中耗氧量的69.7%;水泥工业粉尘排放量占乡镇企业粉尘排放量的78.5%;砖瓦、陶瓷业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氟化物排放量分别占乡镇企业粉尘排放量的56.7%、67.4%、88.8%。上述主要污染源产业,其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城市企业。如乡镇企业造纸业年排废水8亿吨,这相当于全国82 个主要城市造纸行业的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是城市的2.55倍。〔18〕从地区看,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如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无锡县污染程度就十分严重,大片水面鱼虾绝种,甚至太湖也受到威胁。

但这一问题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一,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差。如乡镇工业交纳的排污费占全国排污征收总额的1/10,低于其污染份额;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22.7%,远低于城市大中型企业的100%的水平;“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仅为14.5%, 也与城市大中型企业90%的执行率相差甚远。其二,乡镇企业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对污染企业的监控较松。其三,乡镇企业空间聚集度太低。这不仅分散了污染源使污染面扩大,还严重制约了环境保护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加大了治理污染的难度,大大提高治理成本。

以上问题虽只是乡镇企业在其前进过程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却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国民经济造成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这已引起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注释:

〔1 〕李庚寅:《开创一条中国式经济发展道路》《江汉论坛》1993年第9期。

〔2〕〔4〕〔5〕〔6〕〔9〕〔10〕〔14〕〔15〕〔18〕〔19 〕李京文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 第143、141、152、277、283、20、416、417页。

〔3〕〔7〕《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4)、(1995)。

〔8〕〔17 〕张明亮:《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萎缩》,《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3期。

〔11〕马文兴:《我国农村城市化战略与乡镇企业布局》《当代经济科学》1995年第1期。

〔12〕〔13〕李京文:《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成就与展望》《江汉论坛》,1995年第5期。

〔16〕马晓河:《我国工农业发展比例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标签:;  ;  ;  ;  ;  

资源配置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