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示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高校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示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处级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目前,虽然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活跃。高校内部审计同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一样,虽然已经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但对于审计结果公开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不足,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关概念的界定是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理论研究的起点。

      1.高校。本文所称高校,不仅指国家公办高校,而且包括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体制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2.处级领导干部。本文所称处级领导干部,是指高校履行经济管理责任的处级主要领导干部,主要包括高校党政群团管理机构、教学院系部、教辅单位、附属单位、校有企业等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本文所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后形成的结论性文书,包括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管理建议书和审计结果整改报告等。

      4.公开。本文所称公开,是指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有关规章,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布的活动。

      二、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意义

      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产品——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可以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监督、依法治校、审计威慑等方面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办学绩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1.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强化干部监督、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的重要内容,对监督制约权力、严肃财经法纪、规范管理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但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手段的综合运用,而结果的公开就是有效手段之一。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内部审计结果的可获得性,保障了学校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合力作用,改变过去干部监督部门单一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教职工客观公正地认识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正确了解处级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群众认可基础。所以,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强化干部监督、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

      2.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强化依法治校、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处级领导干部作为高等教育的战略参与者,对学校决策起到参谋作用;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者,对学校教育活动实施起到领导作用。因此,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对于依法治校也变得更加重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不仅有利于将权力行使置于民主、公开的有效监督之中,也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处级领导干部切实在法律的规范内开展工作,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治教,依法作出决策,依法接受监督,并通过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从而促使高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进一步增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3.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强化审计威慑、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管理的组成部分,虽然独立性较差、缺少执法权,但其威慑作用丝毫不受影响。无论学校领导、处级干部还是广大教职工,对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客观性一般还是认可的。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虽然不能左右干部的任用,但对处级领导干部本身的威慑作用也是存在的。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逢离必审”制度,甚至实行了任中审计办法,这虽然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常态化,但也会使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对审计结果习惯化,审计人员处于完成任务、交差事的境地。但是如果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那效果可能大不相同。一方面,被审计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就会关注审计结果,关心审计对自己的评价,关心领导、教职工对公开审计结果的反映,关心审计结果的整改,未被审计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则会注意自己日常行为,以免重犯审计指出过的错误问题,这无形之中就会强化审计威慑;另一方面,高校广大教职工也会关注审计结果,关注审计对领导的评价,审计人员也会关心公布审计结果所引起的系列反映,从而进一步促使审计人员提升审计质量。

      三、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面临的问题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和消毒剂。审计结果公开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最有效手段。但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开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国家层面尚未见到过专门的审计结果公告(本文对公告、公开不作严格区分,取公开之意),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审计结果公告,但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制度化。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更是面临诸多问题。

      1.法规依据不足。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无论是按照审计法的要求,还是已经实施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都提出了要对审计结果包括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要求,从2011年开始,对所属高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结果,视不同情况采取通报、公告和重大问题向党组织汇报等形式,提高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透明度,推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整改。但是,审计法、《规定》和《通知》要求的是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而没有要求单位内部审计实施的内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也就是说,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开目前尚缺乏法规依据。

      2.理论准备不够。从理论研究文献来看,涉及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研究的相对多一些,但涉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研究的却有限,涉及单位内部审计实施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研究的更有限,涉及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研究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目前尚缺乏理论准备,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重要目的。

      3.实践探索不多。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案例极少。2011年,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透露,截至2010年,审计署共审计了151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对这151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审计的情况公开,更没有看到发布过国家层面的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公告。虽然地方上已经开始探索发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公告,但很有限。这样,高校想公开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却找不到“葫芦”,当然也就画不了“瓢”。

      4.公开环境不佳。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内部环境方面,校领导不支持,怕负面影响放大,影响学校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赞同,接受审计本来就不情愿,审计结果公开就更不赞成甚至反对;教职工不专业,审计专业性较强,一般教职工要科学、完整地解读审计信息存在困难,往往把管理不规范问题等同于违法违纪问题,容易夸大问题,引起误读;审计人员不积极,一般审计人员认为,审计结果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公开则跟自己无关,或者为了迎合领导意图,能不公开就尽量不公开,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外部环境方面,各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得不平衡,有些高校开展多,有的开展得少,甚至有些高校压根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自然对准备实施审计结果公开高校造成压力。

      5.报告质量不高。当前的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是由于审计的抓手主要还是财务会计凭证等资料,审计的面较窄,既没有完全脱离财务收支的审计模式,也没有将审计的重点转移到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上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跟踪审计,很难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履行职责的全貌,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影响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二是由于项目计划管理薄弱,审计时间和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任务安排的突发性和集中性,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或者调整年度,幅度大、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质量。三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一般都不具有复合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单薄,不能适应出现的新情况,业务判断能力经受不住多方考验,审计报告质量经不起多方推敲和检验,这些都是审计结果公开的障碍。

      四、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的建议

      通过对问题分析,实际上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的审计结果公开法规体系,不但可以为国家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也能为单位内部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公开提供法规依据。所以,建议从国家层面,应将审计结果公开范畴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结果扩张为包括组织(单位)内部审计实施的审计结果;从国家规章的层面,更应如此,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的硬约束,真正使“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落到实处。

      2.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难度较大的一种审计类型,其结果公开问题需要研究,因为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无论对领导干部个人,还是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事业的发展,它的影响都更大。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与国家层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不完全相同,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包括公开的依据、内容、范围、形式、途径、程序、主体、时间、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公开负面影响的补救措施等。所以,不但国家层面的审计结果公告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单位内部审计结果公开,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3.积极实践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政策依据再充分,公开理论再丰富,如果不实践也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认为,已经开展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高校,应该积极尝试将审计结果公开,至少应突破目前仅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组)、被审计单位范围内公开,可以扩大到全校教职工范围公开。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完善理论。如果将审计结果总是藏着掖着,那么这项工作永远都得不到改进,也不能真正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4.优化公开环境。公开环境不佳,可以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实施优化。内部环境方面,一是高校校领导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审计结果公开意义,积极支持结果公开。二是被审计领导干部要学会担当,积极欢迎结果公开。三是教职工要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科学、完整地解读审计信息,避免误读审计结果。四是审计人员要做足基本功,积极推动审计结果公开,不怕别人对审计结果的推敲、检验。外部环境方面,政府主管部门不但要积极推动各高校开展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且要求各高校将审计结果公开。

      5.提高报告质量。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审计报告经不起推敲、检验,评价以偏概全,甚至情况没有搞清,盲目下结论等,这样的审计结果公开,当然不如不公开。所以,公开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报告。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笔者认为,一是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指标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加强重点岗位领导干部审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审计力量。三是加强计划管理,避免运动式、风暴式、任务式集中审计。四是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和研究,视质量如生命。

标签:;  ;  ;  ;  ;  ;  

高校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示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