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_地理论文

改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_地理论文

改革地理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使用新版地理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各学段、各学科、各任课教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地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一、改变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中提到:中华民族和以色列民族都特别关心对下一代的教育,但关心的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差不多都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在以色列,家长们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得意,会喜形于色,马上给予表扬,认为自己的孩子行,会动脑筋,敢提问题,后生可畏。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反映了中国和以色列的家长及学校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不同态度。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应当在全社会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构“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学生敢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关键在教师。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我们地理教师一怕耽误时间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完不成任务;二怕因知识涉及面广、疑难问题多,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这是大多数地理教师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首先要破除教师头脑中的“怕”字。其次,学生受传统的观念影响而不敢提出问题的。所以,要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还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观念,树立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学生,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要让学生张口提出问题,应该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还可以举一些名人和同学中由于善思好问而取得成就和成绩的例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更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敢问”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创造发明的事迹,比如十五世纪的哥白尼创立“日心体系”时,就是在怀疑、否定托勒玫已统治世界一千三百多年的“地心体系”的错误结论基础上提出的,以此引导学生多想多问,深入思考,刻苦钻研,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放下包袱,开动脑筋,让学生相信只要我们凡事从多角度思考,就能提出很多问题,从而树立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信心。

二、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提出疑问,寻求正确的答案。注入式教学注重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只要记住那些结论就可以了。启发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师提问,而且要能启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达成地理学习的目标。

现在许多国家在中小学推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交流等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在中小学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先讲后学,这是“授人以鱼”的办法。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以解决教师、教材提出的问题见长,是被动地学习。现在提倡先学后教、先自学后提问(学生提问,教师释疑),这才是“授人以渔”的办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人建议将“教师”改称“先生”(先于学生学习),将“教学”改为“学教”(先学而后教),将“教案”改称“学案”,将“教材”改称“学材”,将“教室”改称“学室”或者“自修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要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现行的地理教材语言明确,图文并茂,只要学生边看边认真思考,完全可以读懂或者大部分能够读懂,如果我们让学生先自学再听讲,即使有的地方看不懂,也能形成各种问题,到听课时有重点地加强注意力,学懂弄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觉地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训练。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才有可能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要经常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要主动启发学生。

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很勇敢的人如果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往往也会失去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必定会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就连最胆怯的学生也会努力试一试。这种氛围的创设必须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长期培养、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产生的。

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必须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搞“满堂灌”,下课了还没有讲完,学生哪还有思考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也就提不出什么问题。

三、改变提问方式,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地理教师的专利。报载,有个美国教学代表团到上海参观访问,上海市一位优秀教师为他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堂上,这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都能一一做出正确回答,在座的中国同行无不盛赞执教教师的水平很高,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但美国客人却不以为然,临别抛下一句话:“既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懂了,那么还要提这些问题干什么?上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客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教师问学生,而没有学生问教师?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师生角色错位。因而,解决学生不会、不敢、不能提问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生来就具备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当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不可违背规律、操之过急,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把提问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不会提问怎么办?毫无疑问,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理论上说,针对地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均可提出问题,但如果这样诱导学生提问,其结果是对于提高学生“提问”能力肯定不理想。因此,我们应当教会学生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现行地理教材虽经千锤百炼,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只要用心思考,很容易发现书本上的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地理教材只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素材,其中的知识空白点还有很多,要真正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社会、自然、生活中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地理教材上对许多问题的解释,目前还处于推测、猜测阶段,远没有达到“绝对真理”的程度,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将思路打开,把问题和答案变成开放式的,学生就会产生耀眼的思维火花。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自然,联系生活。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周围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离发明、发现、创造已经不远了。

四、改变评价方式,重视提出问题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参与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教学中,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坚持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直至把提出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发明的过程,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所以,鼓励学生提问的关键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或是幼稚可笑,甚至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对学生讽刺挖苦、求全责备。教师应当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给学生恰当的解释、引导,及时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提问者,问题即使很简单甚至没多少意义,教师也应认真解答。对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下课后给予明确回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提问,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传统的教育不太注意挫折教育和风险教育,致使我们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难以接受出错或失败的结果。因此,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学习的失败和风险是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探索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许多的不确定性,有不确定性就会有风险。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当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风险意识,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不怕失败。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把态度、情感、过程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切不可以成败论英雄。

长期以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唯一目的是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中考、高考中获得一个好分数,最终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正因为这样,我们曾经一度为高考、中考取消了地理学科而失去方向,而一旦恢复,马上又回到要求学生记住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确信无疑的地理知识的轨道上去,而很少想到教育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地理知识去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周围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是地理教育的悲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在中小学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地理学科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改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