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_城市文化论文

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_城市文化论文

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广场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4-0151-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陆城市文化中最活 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显示了城市的文 化个性。它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 新形式。广场文化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一、广场文化兴起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城市都注重兴建起广场来。这首先是各地政府出于经济发展 和经营城市的需要。政府兴建广场最初是要改善城市形象,将广场修建得优美些,是为 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到当地投资兴业、居家从商。城市市长们也开始有了经 营城市的理念,他们将城市经营好,才能使城市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抓好城 市市容与城市文化建设,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广场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 连市最早启动城市广场以及城市市区的建设,它起了最初的示范性作用,带动了全国经 营城市热。

其次,广场文化的兴起与市民文化的形成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市广场的作用 与功能是政治性的,只用于政治集会、游行和节日庆典的举行,而现在修建广场,除了 改善环境、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目的外,就是要给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由于城 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增加。加上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市民不仅实 行正常的8小时工作制度,而且还享有“双休日”的自由支配时间。卡拉OK文化在90年 代初的盛行就是市民渴望文化与休闲的具体表征。市民在温饱之后,又注重养生保健, 在空地跳舞、练拳等体育活动也成为市民文化的一大景观。兴建广场正好适应市民娱乐 休闲的需求。

再次,广场文化的兴起是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结晶。物质文明发展起来以后,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要提到政府工作与市民生活的 重要位置上来。从政府来说,是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建设与发 展广场文化,也包含着用先进健康的文化去抵制那些丑恶落后的文化现象,如赌博、“ 三陪”等,它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主动出击的途径与手段。对市民而言,生活中也需要 有健康的文化渠道和条件,给他们以调节情绪、提高余暇生活空间与质量的机会与场所 。广场文化的出现正符合他们精神生活的渴求,填补与充实了他们的余暇时间。参与广 场文化建设,不仅是市民对政府提倡精神文明的积极响应,也成为他们发展自身的内在 要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广场文化正是在物质与精神都具备的良好的基础 上,在政府提倡、引导和市民主动参与的双重推动中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

二、广场文化的形式与特点

广场文化,顾名思义为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 。它包含有很富有文化气息、表现出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在 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 休闲活动,等等。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广场 文化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性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它专属 于“广场”。

广场文化的形式大致有如下类型:

——表演类。广场一旦建成,就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包括广场晚会。这种表演一 般由政府机构组织,有专业的,也有民间的。还有一些是企业为了促销活动而进行的文 艺表演。除此以外,常设性的环境艺术装置也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如定时开放的音乐喷 泉、水幕电影、大型激光灯表演、利用高层建筑形成的灯光瀑布和真实瀑布等等。这种 表演经常是逢周末或节日才进行的,或者是定时开放,一般都是有组织性的。

——展览类。在广场上进行书法、绘画、摄影等免费展览。这种展览往往由社团、协 会等群众性组织举办。一些配合地方政府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的展览也常在广场进行,如 计划生育、纳税、法律、教育宣传等。如果此类宣传包括图片展览没有艺术性,应不属 于广场文化范围,但如果它们采取艺术漫画或结合艺术表演如小品、相声、歌舞等方式 进行,又可视为广场文化。

——休闲娱乐类。这是广场文化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市民每天早上或夜间在 广场进行的各种健身性的集体舞、秧歌舞以及各类拳术、剑术等,它们的组成往往是自 发性的,无主无从,出现个别领袖或辅导者,也完全是出于热心和自愿。由于这种形式 主要是群众性自发地参与,从而使得广场变得充实而富生气,形成了广场特有的休闲文 化现象。有的地方还在广场内辟出一角,专供人唱卡拉OK。演唱者只要交一、二元钱就 可上台表演一番,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演欲望和艺术才能。这当中有艺术天分的演唱 者不乏其人。

广场文化是新时代、新精神、新生活的产物,是政府与群众共同创造的新事物,虽然 它的出现时间还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鲜明特色。

其一,公共性。这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 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 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 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 ,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 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其二,节庆性。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 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 节。有的节庆还从不知名走向知名,从地方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如广西南宁市的“大地 飞歌”国际民歌节,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就 引进了世界大牌的艺术团和国际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出,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得该节 闻名遐迩。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 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

其三,审美性。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 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交响 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 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自然,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 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 堂。

三、广场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新时尚,它的价值与意义有待深入研究,并引起重 视。

第一,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展示城市的文化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格。

广场文化的缤纷绚丽、多姿多彩,往往会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然广场是城 市的“客厅”,管理者都想把这“客厅”装扮得美丽大方,对外可迎八方宾客,展示自 己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内则使居住者生活得心情舒畅,并轻松自在享用它,观赏它。广 场文化又必然反映出各地城市的地方性,从而展示出城市的个性。有个性的城市才可以 说得上有一定的文化品格,个性模糊、缺乏特色的城市就很难说有什么文化品格。像上 海每年均在人民广场上演交响乐,就与它中西融合并颇带洋气浪漫的城市个性与品格极 相符合。

第二,可以开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各地城市建设广场文化,就是要尽量地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 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像广西南宁国 际民歌节的形成,最初就是从开发壮族的民歌节“三月三”发展而来的。“三月三”从 田间山野走入城市广场,再进一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性民歌节,它不仅丰富了地方 文化资源,而且提升了壮族山歌的文化品位,使其步入国际歌坛,享誉世界。可以说, 地方文化资源借广场文化的展示与推动,成为有显示度的城市文化,从而充实了城市文 化内涵。

第三,开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成为城市文化 的主要阵地与载体。现在不少大城市,不仅仅只建一、两个广场,而是分社区建多个广 场,使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真正使市民享受到市政的公共设施和文化利 益。有的城市还将广场的文艺演出分配给各社区,促使各社区必须经常性地考虑自己的 文化建设任务,从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2001年广州市举行“都市热浪——群众文 化广场文化活动”,在各区和社区的努力下,全年共举行广场文化活动达60场,参加人 次达30万。大连市以市区中山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五四广场为中心,幅射 到其他广场、社区及公园,从1996年至2000年,全市开展了以“绿色的旋律”为主题的 广场文化活动达600多场,参加演出人数达6万人次,观众人数达300万人次。社区文化 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文化,也最具广泛的参与性。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拓 宽了社会文化建设的道路。

第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强化对市民审美意识与文化人格的培养。

从生态环境上看,由于城市广场敞亮的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广场往往构成了市民 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秋冬夏,广场都可以成为调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场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市良 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广场文化按照“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不断推出具有 较高审美趣味的新作,可以形成良性的美育环境,强化对市民审美意识的培养。市民在 观赏与参与广场文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的群体行为,它依靠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是展示市民精神 文明建设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的创造作用,因为它可塑造和优化市民的群体文化人格 。

第五,可以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从目前来说,广场文化尚未形成一定的经济效应,组织与管理者大多还是将广场文化 视为一种纯粹的公益事业,而忽视了它的产业价值,不把它纳入到文化产业的范围加以 考虑。其实不然。如果将广场文化所产生的效应放大来看,它所形成的产业价值应该是 可观的,不过它往往是间接获得,而不是直接取利。关键看广场文化是否能有品牌效应 并具有吸引力。还拿南宁市的广场文化“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来说,它虽然只一年一 次,但这一次对该市的旅游业、餐饮业以及文化音像制品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 的。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加,它还可以提供不少就业机会。在节日期间,“大地飞歌”的 节目可以制成VCD、录音带等大量销售,国际歌星亦可以带动广告业的发展,仅这几项 收入就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当然,大量的广场不会获得这样的机遇和条件,但将广场 文化的组织、策划交给文化经纪人、广告商等去运作,或许能走出一条产业化道路,也 能保证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广场文化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公益性 通过一定的商业性操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

四、广场文化建设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当前广场文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个别城市只有广场,而没有文化、或者文化味不浓、 品味不高。有的城市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贪大求洋,将广场建得很大很豪华,使财政 背上很重包袱,如何组织有品位的文化活动却顾不上。再加之广场疏于管理,文化活动 基本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状态,这势必影响到广场文化的声誉,给广场文化日后的 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与困难。

与之相关的问题是,由于未将广场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内思考,寻找不到一条较好的经 济支持之路,难以保持正常的系列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这两大问题若不解决,广场文化难以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亮点,并将白白浪费这一宝 贵的文化资源。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要依靠文化、宣传部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与策划,引入较多的 高品味文化活动进入广场;二要发挥社区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并派出专家 进行指导,逐步提高群众表演的水准;三是必须走出一条产业化道路。具体操作可以让 广场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并赋予一定的责权利,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自主开展产业化 尝试。如出售广告权与活动冠名权,广场书报影碟销售,其赢利可用于维护并帮助日常 广场的群体文化活动,可能的话也可使每周或每月的广场晚会能做到收支平衡。

广场文化是当代城市大众文化表现最突出的一种形式,它虽还不成熟,但却深为城市 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它由地方政府推动,由民间文化参与,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结果 。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应加以高度重视与开发,使其能真正成 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标签:;  

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_城市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