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研究论文_黄庆坤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研究论文_黄庆坤

肇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526060

摘要: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体状况存在很大的影响,然而如何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仍然有待研究。“海绵城市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对此,本文围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

我国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国的洪涝灾害频繁,造成许多严重的水问题。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水治理系统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对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内涵进 行了整理,对其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总结,对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

1 海绵城市理论与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它是从雨洪综合管理角度出发描述的,其内涵是:城市如海绵一般,拥有净化、吸纳以及利用雨水等功能,通过“渗”、“滞”、“净”、“排”等途径对城市用水实现良性循环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循环利用雨水资源、防治水体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这与粗暴地开发土地,运用破坏自然平衡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模式是不同的。海绵城市理论讲究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的利用以及城市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结合在一起即形成一个绿色雨水管理模式。在海绵城市的建设 中,LID被认作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可以有效地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沉着地应对严重的气候变化、大力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实际上是解决城市水体问题的系统工程,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得城市水问题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若想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就需要注意一些原则。首先,应该注重规划引领。目前阶段我国关于雨水管理的法律还不完善,管理体系也比较薄弱,想要完成建设目标就必须得制定相应的规定。比如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设计出其相对应的降雨量目标,制定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应对策并严格执行。其次,要注意建设方法。在进行建设之前,应该同政府、规划、道路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总结后选出建设方法,提高城市绿地等自然空间的利用率,以运用绿色雨水设施为主,灰色雨水设施为辅的方式,建立完善的雨水体系。再次,要注意构建途径。将“渗”的方针运用到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的建设,将“滞”的方针运用到保护城市建设区中湿地的建设,将“通”的方针运用到旧城区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中。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路径

3.1 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中,人们首先要做的是将现有的天然海绵体保护好,比如在城市的周边存在一些森林、湖泊等原生态资源,这类的天然海绵体可以净化污水,还能够调节河水流量,保护以及修护此类资源对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保护、修复天然海绵体 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限建区与禁建区划分出来,使得此类天然的海绵体可以保有极佳的调洪能力、海绵吞吐能力;二是将自然生态修复好,运用淤泥疏浚、生态砌岸等方式使得绿色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三是构建生态走廊,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建设生态走廊以便于海绵城市的发展。

3.2 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在城市缺少天然海绵体的情况下,人工可以对其进行建设和改造。在建设城市海绵体时,可以运用很多方法:第一,建设人工园林绿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工园林绿地有很好的排污功能,能够很好地增加海绵城市对雨水的储蓄作用,当洪水来袭时,可以提高其应变能力。第二,构建和改 造城市水系。以肇庆市的“星湖”和“东西调洪湖”工程为例,这是一个大型的水网生态建改工程,它将“襟江带湖”的生态体系体现出来,完全展现了自然水体所具有的调节功能;第三,将旧版工业和城市居民区建设模式进行改变,同时转变以前的绿地布局形式,用小而发散的下沉式绿地替代集中的绿地建设,使得城市绿地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将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进行改造,通过改进设计LID,使绿地生态效益得以提高,增加绿地透水的面积,将搜集到的雨水运用到整个园林的水体循环中。

3.3 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建设人工仿生海绵体是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蓄水、透水和回收水等设施从而得到与天然海绵体功能类似的人工仿生海绵体的途径。在干旱时,这些人工仿生海绵体可以将净化的雨水进行释放;在洪涝时,它们可以很好地将雨水进行储存。建设人工仿生海绵体 的常见途径有:第一,运用绿色建筑理念设计仿生海绵体,通过建筑设备将黑水与灰水进行分离,使得灰水可以被二次利用,这样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第二,在广场以及道路等水循环体中尽可能地搜集雨水,积极推进水循环系统快速发展。第三,合 理地运用先进技术,例如云计算等方式分析城市是否具有洪涝险情,找到海绵城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弥补。

3.4 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

建设海绵城市,其实就是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内部水生态设施,促使城市海绵功能全面发挥,比如建设城市湿地来达到防治城市雨洪灾害的目的,同时湿地内可设计雨水集中区,以便高效合理的管理雨水灾害,且形成镶嵌式的海绵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设计期间,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另一方面则要提供适合该系统内生物居住的环境,使其原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能够创造更优质的城市居住环境。总之,构建湿地系统时要加强水质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等环节,特别是要合理设置潜流整合功能,确保被净化后的雨水能够充分汇入湿地,促进地下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3.5 完善城市道路规划

完善城市道路规划

首先需要保持交通路面的通畅,保证城市道路的正常功能不受影响。然后依据海绵城市理论将道路两侧原有的绿化建设改为下凹式的绿化带,这种绿化带相对于传统的绿化带具有减少路面雨水径流量、改善路面雨水径流质量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水环境和质量。海绵城市理论在路面规划建设中一般采用透水路面、LED树池等手段进行协助。

其次可以利用充分利用道路景观的绿化带。构建下凹的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带可以将道路雨水径流直接汇人这些表面为道路景观的“暗道”当中,既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又可以实现城市道路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功能。与此同时道路景观绿化带在储存雨水的过程中可以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功能。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海绵城市理论与内涵,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实践,讨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和构建途径。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要作为责任主体,协同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问题。

参考文献:

[1]车生泉,谢长坤,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6):11-15.

[2]仇保兴.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

论文作者:黄庆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研究论文_黄庆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