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访谈》看心理类栏目的价值取向论文_陈智

从《心理访谈》看心理类栏目的价值取向论文_陈智

山西省北师大大同附中

随着我国进人新的社会转型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的社会压力常常使人们的精神、情绪处于隐形的失衡状态,伴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个人亚健康心理的负面积累乃至恶性循环,由此诱发的众多社会矛盾也日渐增多。有专家说,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不适应和心理问题的困扰成为大众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威胁,其危害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可能带来的伤害。因此,出于服务大众心理健康和实现安定生活、稳定社会的目的,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倾诉心语的平台,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12月28日新开播的社会与法频道(CCTv一12)推出全国第一档现场个案访谈的大型日播心理栏目《心理访谈》。“观察心理个案,打开心理话题,探索心理路径,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和谐人生”,得益于独特的栏目定位和专业的心理分析,《心理访谈》以其鲜明、独特的心理视角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开播后迅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栏目的收视率曾一度攀升至频道首位。它的热播带动了国内其他电视媒体也相继推出同类栏目。表面上看,心理访谈类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内容的独特性、私密性,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倾诉空间的渴求,对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境,追求情感家园的渴望。

本文试以《心理访谈》的设计理念、节目特色和社会功能为着眼点,探讨心理类栏目的价值取向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设计理念—促进心理健康,共建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压力随之加大,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各种利益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在处理彼此或多元的复杂关系中,产生了诸多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其中也隐藏着激发犯罪等社会问题的诱因。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创造一个良险的缓解平台,那么,许多矛盾就不会那么尖锐,许多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渠道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心理访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于各种人际关系而精心挑选和梳理选题,通过对当事人“进行时”及“后续时”的报道来着眼于问题的分析乃至解决,使观众在收看个案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进而安定社会、共建和谐有着现实意义。

一个健康的人是一个身心协调发展的综合体,而由于种种因素,人们普遍缺少有关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人的心理状况更是在有意无意中被置于弱化和边缘化的境地,缺少能够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规范。《心理访谈》为人们打开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崭新天地,其独特性在干变事后基于道德伦理的二元评判为事中基于心理学科的动因分析。也就是说,它以心理学的视角来透视人的行为,并通过个例铺展延伸至社会群体,从而就人们生活的某一方面问题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访谈》栏目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而是提倡从心理学出发来解决公众生活中的难题,通过对人的性格、行为、生活背景的解读和分析来认清、矫正和解决在观众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心理压力,疏解不良情绪,消解社会隐患,为预防犯罪、稳定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节目特色—个案化进入,大众化解读

《心理访谈》的节目形态是以个案故事为导入线索的演播室节目:一名主持人,一名能够提供心理分析和支持、有心理学背景的学者,一至两名能够表达自己故事和心理困境、心理感受的当事人。作为一个依托于电视媒体的心理类栏目,《心理访谈》必须要考虑到视听语言这一基本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电视元素,所以,当事人的个性、案例的现实性、故事的戏剧性构成了节目表现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电视适于展现具体事物的媒体优势,而且可以通过这些精选的个案实现节目的有效传播,这是个案的魅力所在,《心理访谈》栏目通过个案进人的节目设计,非常符合电视媒体的本体特征。心理类栏目的问题在于,当事人讲述的涉及心理层面的个体故事,是一个隐私空间的所在,而电视媒体则是在公众空间进行传播,两者之间似乎有天然的屏障,怎样对于个案进行大众化的解读是关键所在。这里首先要厘清一个误区:人们通常会认为心理栏目是为了了解当事人的事情才要对当事人进行帮助。其实不然,心理栏目是为了帮助当事人才去了解当事人的事情。这样的逻辑关系不能颠倒。((,自理访谈》对隐私事件本身并不看重,它所看重的是此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如何从这样的事件中让当事人得到启示、获得成长。在电视这个公开的媒体,隐私事件只是某一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节目的切人点,并非内容本身,它主要起到提供个案剖析的支持作用以便观众进人和节目展开,所以只需当事人说出事件的大概脉络,细节部分不必要也不需要予以详述,这样既有效保护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又使节目有的放矢,避免空谈。《心理访谈》在为当事人提供适时的倾诉空间、为嘉宾提供对位的解读空间的同时,也凭介个案的社会性、普遍性而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易于进人的公共空间。另外,((,自理访谈》嘉宾与当事人的场内互动,比如一些心理治疗手段的场景化式的游戏设计,也调动起场内和场外的互动,突破了有限的场内空间,自然延伸到无限的大众传播空间,使个案具有了传播学意义。

《心理访谈》提倡用心理学的学科背景,提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咨询信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开掘,并试图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选择的当事人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心理病”的个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心理困惑。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会成为栏目选题常做常新的源头。体育赛场上面对失利时的心理调整、中高考落榜时的心理危机、单亲家庭孩子的逆反心理、爱与被爱中的相互理解、频繁跳槽的心理惯性、因恐惧社交而引发的酗酒习惯等等,还有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压力与减压、睡眠障碍、自杀现象、梦解析、预防犯罪和犯罪心理分析等都是可做的选题,栏目通过这样的选题去普及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为观众提供及时有益的心理帮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文作者:陈智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  ;  ;  ;  ;  ;  ;  ;  

从《心理访谈》看心理类栏目的价值取向论文_陈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