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建设_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建设_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建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民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9-0014-03

民主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半个世纪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只是我们国 家民主建设的起点,人民走向民主生活的开端。民主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制度,它还要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教育、文化传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重新 审视我国的民主建设,可以看到,一个不是从本国的经济、文化内生的国家的民主,从 民主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到民主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生根,还有艰难漫长的道路要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一)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给民主制度的实现带来了技术与操作上的难度。民主就是人 民的统治。它要求吸收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在较大规模的社会 中。然而在现实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使得人民无论如何都不 可能真正地成为国家的直接统治者。即使在古希腊那种小国寡民式的城邦,也很难保证 全体公民当家作主,从而也不得不通过某种选举的方式决定公共的事务。处于直接民主 制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就认为,比雅典这个城市更大的国家无法实行民主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认为大规模的民主是不可能的。根据卢梭的设想,理想中的民 主国家,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环境条件,譬如说,“首先,要有一个很小的国家,使人 民很容易集会并使每个公民都很容易认识所有其它的公民。其次,要有极淳朴的风尚, 以免发生种种繁剧的事物和棘手的争论。然后要有地位和财产上的高度平等,否则权利 上和权威上的平等便无法长期维持。最后,还要很少有或者根本就没有奢侈。”[1](p8 8)而上述这些条件对于一个现实意义上国家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在 民主过程中所有公民应当能够集中在一个地方去聆听演说,举行集会和相互交流,参加 选举和参与决策。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制)的出现为大规模的国家民主制找到了技术上 的解决方法,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代议制民主真正达到了民主的理想目标。 我们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是世界民主发展史上规模空前的国家,这对 于提高国民政治参与率,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二)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使民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并不会 直接地推动民主化的发展。仅仅财富本身并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像一些石油输出国, 虽然有很高的收入水平,但政治发展的水平却很低。经济发展对民主化的促进作用表现 在,经济发展必定带来相应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包括:第一,可观的工业化的 经济发展过程带来新的、更为分化的、复杂的和相互联系的经济,使权威政体的控制日 益困难;第二,经济发展在国家之外创造了新的财富和权力资源,以及参与决策的基本 需求;第三,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它又推动了民主的发展。经济 发展促进中间阶级的扩大,社会人口中越来越多地由商人、专业人员、店主、老师、公 职人员、经理、技术人员、职员和店员构成。几乎在每一个国家,民主的主要支持者来 自城市中间阶级。第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教育水平,较高教育水平的人倾向于培育出 信任、满足的性格,发展起民主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约为7.12年, 低于世界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12年的水平。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的前提条件。只有这种经济发展才会带来民主化。目前,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有很 大提高,但是贫富水平还很不平衡,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劳动 吃饭,人们还没有过多的精力考虑民主为何物,也不可能去参与政治活动。民主意识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增强的,没有发育健全、成熟的商品经济,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 发展所必须的自觉性、自主性和人格独立性。

(三)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障碍。我 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的旧思想根深蒂固,它不可能随着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自行消灭。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 发展的今天,它仍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来表现自己,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来说是一 个巨大的负面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专制,使统治者掌握着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 愚弄群众,为所欲为;使被统治者畏惧王权,绝对服从,没有独立的政治人格,没有公 民意识。这种政治传统一方面使我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还残存着个人崇拜、官本位、 家长制、终身制、等级制、重权轻法、宗法观念等,严重影响着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 另一方面它又内聚为一种臣民文化传统与性格,人民群众缺乏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和民 主决策意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要求,缺乏政治参与意识。这样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 、信仰、有关的行为模式等,就构成了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上述条件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将面 临着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的曲折 道路表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需要一个反复实践,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民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对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也必然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建立更加民主和有效的政治机制。在政治体制方 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将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参与国际经济生活的国家确立一套更加民主和 有效的政治机制,以保证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与和平的环境,使人们在享受不断增长的 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享受到不断增长的政治利益。国家权力的社会化既是人类历史进化 的必然趋势,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WTO的宗旨是倡导经济贸易的自由化,由此 出发,它必然要求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必须适度,反对政府过分干涉市场经济。显然 ,我国目前的体制还不适应WTO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理顺各种职权关系 ,推动国家权力合理分权,还政于社会、还政于民,使社会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 位”转变。

(二)扩大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平等和多样性。长期支配中国的社会主流政 治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在公民的政治文化中,某些超越 国界的普遍政治价值的存在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公理而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 接受。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尊严、宽容、多样化等现代政治价值,正随着 经济全球化而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政治价值和政治评价标准。市场经济过程本身 的运行也对自由、平等、公正、多样化发展等提出了紧迫的要求。WTO要求市场主体和 公民个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包括企业的投资自由、进入自由、退出自由、生产自由、经 营自由、买卖自由,公民的发展自由、迁徙自由、择业自由等。进一步放松管制,扩大 自由度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改革任务。

经济全球化要求扩大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平等化。“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 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2](p257)长期以来,我 们在对待各种经济成分上,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重公轻私,未给予国内非公有经济一个 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待遇。加入WTO就应兑现“国民待遇”原则,确立平等对待国内 外各方当事人、平等对待各成员国公民或组织的机制和观念。

(三)扩大政治生活的公开化与多样化。没有公开性就没有民主。公开性是民主应有之 义,是现代民主的基本价值。过去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权力的行使具 有内部性、隐秘性。政策、文件等政治信息自上而下内部传达,政治行为“暗箱操作” ,决策过程秘而不宣,公众对重要政治信息知之甚少。这使政治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督, 导致“幕后交易”、“寻租”等腐败现象不断滋生。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政治公开的进程 ,让人民充分享有知情权。WTO要求各成员方遵守“透明度”的原则,包括:(1)要求各 成员方公布所有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协议、协定、条例、决定、政策 、司法判决等及各成员国间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协定和条约。(2)要求各成员方政府 设立信息咨询点,给其他成员方的政府或政府机构、企业及公民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 (3)要求各成员方政府向WTO的有关机构报告其所采取的有可能对协议的各成员方产生影 响的贸易措施。(4)规定对各成员方的对外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查,以增强各国国内政 策法规的透明度,使各成员方的国内法律制度符合WTO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 立和发展,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我国社会在一致性增强的基础上出现了多 样性发展的趋势。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扩大和容纳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 方面的政治参与,把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纳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中,就成为 基本政治制度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实现政治过程的程序化、法治化。由于政治本身是“众人之事”,因此,任何形 式的政治行为都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必然会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程序和规范的形式具 体反映出政治行为文明的程度。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和法治政治的统一。程序的民主价 值就在于它通过法定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把权力的运作、民众对政治的参与纳入 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渠道,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WTO的规则理念对我国政治 的程序化、法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和核心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政党政治时代。所谓政党政治,是指政党掌握政权并在社会政治生 活、国家事务和政治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地 位和作用尤为突出。

(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执政,而是在宪法的规定下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 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尤其在苏 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坚持走自己的路,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成就的 取得、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证,也逐步成为党内外和国内外人们所公 认的事实。

党在整个国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也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 ,国家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建立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人民民主的建立更加需要 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实际上就是政党政治。而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 共产党运用民主形式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本身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之一。第二,中国共 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取决于党自身的领导力量。而一个团结、强大、有生命力的政 党的形成关键就在于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力量来源不是依靠党的外部资源,而是依靠党 的全体成员和党组织,依靠党内部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组织 来团结广大人民,从而领导整个社会。社会在党的组织和整合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党通过理想、信念、信仰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来对社会成员进行高度的整合和团结。不断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是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必须面 对的重要问题。第三,除了制度民主需要依靠政党来实现以外,民主思想和民主观念, 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来传播,政党正是民主思想、观念传播的载体。没有 政党作为承载体,任何民主思想、民主观念和民主运动,都不可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 力量。第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党内民主的实现为前提。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 民主的目标,必须以党内民主为基础,民主首先从党内做起。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直接 关系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这就要 求改革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总体规划,又要注意依时机、分轻重缓急逐项进行。从我国政 治体制总体框架来看,中国共产党处于最高的政治领导地位,因此她本身的民主化建设 正是人民民主事业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二)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它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并制约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民主生活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一方面,党内民主是党能够健康发展 、正确决策的基本保证,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对人民民主的发展 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党内民主的状况必然会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全社会学 习和仿效,推动人民民主建设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核心和灵魂,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关键。”[3](p515)因此, 以党内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的突破口,是历史理性的必然逻辑。

四、用制度建设促进民主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没有政治 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就无从谈起,并且得不到最终的保证。从 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 程。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议行合一”制度的完善程 度,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议 行合一”的制度在理论原则上是普选的、民主的,但并不等于它们在实践上得到了全面 的贯彻落实。尤其是“文命”十年动乱时期,没有召开一次全国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会 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成为十分紧迫 的任务。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人大的立法制度。要消除人大自身的官僚主义残余影响, 实现人民代表在立法方面的人人平等。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过去有人把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为“橡皮图章”,尽管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但问题依然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应有的任免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发 挥,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三是要建立人民代表与群众相联系的制度,防止人民代表脱离人民的现象。建立人民 代表与群众相联系的制度,就是要用制度的方法把人民与人民代表的联系固定下来,从 而使人民代表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确保人民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四是要改善人民代 表的队伍结构,提高人民代表的素质。

(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即 :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 ,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国家事务、共 同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就是要提高 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地位,要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真正落到 实处,要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多党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度规定层 面;二是政治生活层面。党内民主就是在这两者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中建设和发展的。 党内民主化改革的设计,首先应当从完善选举制尤其是差额选举入手。其次是扩大直接 选举的范围。正确的战略应当是:差额选举从上至下,直接选举从下至上,上下结合, 逐步推广,逐步深入,最终实现党系统的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党内的差额选举和直接 选举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伴随着国家机关的选举改革,从而使党内的民主化进程带动国 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建设和加强党内民主,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建设是加强党内集体决策制度。关于党的组 织活动,党章有着明确的规定。应该讲,党对其内部组织的所有决策活动都严格规定了 集体决策的制度,而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一制 度或是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或是由于未能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致使少数党组织的活动 偏离了民主决策的原则。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党组织的集体民主决策,改革开放以后,党 对领导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但集体领导体制仅在地方展开是远远不够的,从领导活动 的重要性来讲,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首先应当在党的中央层次予以制度化,然后扩大到 全党。除此以外,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系还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委会制度、党 内监督制度等等。

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关键在于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 。由于在党的政治生活实践中,对党员权利及其义务的认识往往不是从党章的规定来解 释的,而是从党组织的需要来要求,造成党员主体意识的虚化,党的规定和制度也就很 大程度上失去了其运作主体,造成党的规定和制度无法有效运行,致使党章作为党内最 高法律的权威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四)把民主化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民主政治就是法制政治。民主是法制 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又是民主的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确立根本的政治制 度和根本的政治原则,而且还要有完善的具体的政治制度、规范和法律程序。有了这些 ,才能保证科学设置权力,规范行使权力,实现政治管理的规范化,进而实现人民当家 作主。从目前我国民主建设的现状来看,着眼点应放在对程序民主行为的规范上,尤其 要规范党政干部程序民主行为。党政干部依照程序行使职权和参与政治活动,就会在全 社会形成按程序办事的风尚,进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首先应着眼于制度建设,把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及保证这些权利 得以实现的措施,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使民主的决策过程、组织形式、运行 程序、活动方式、监督机制等制度化、法律化,任何人都无权破坏或侵犯,谁破坏它, 就要受到纪律的追究和法律的制裁。

收稿日期:2004-08-03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定位与制度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