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西部安全屏障论文_强成江

筑牢西部安全屏障论文_强成江

甘肃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强成江 734000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做好祁连山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对于建立祁连山整体性保护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功能,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

保护祁连山生态就是保护中国生态。生态,一切的命脉与基础,不但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是、永远都是。2000多年前,大汉帝国沿这里打开的通道,说到底其实是一条生命的通道,其次才是交流、发展和繁荣的通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是沿着这条通道走向世界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祁连山这座中国西部的山脉从那一刻起,就成了我们的命脉、人脉、甚至是国脉。行传万里,国脉所系。2000多年后,祁连山孕育的这条生命通道更有着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诠释与担当,它凝聚着人民的力量和梦想,也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复兴之路、梦想之路的一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的大江大河,离不开神州大地这片热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美丽中国建设,就是锦绣山河建设。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从人降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相存在。”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这面镜子,来判断人们生存发展的大环境,而祁连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祁连山系相对附近地区来说海拔较高,凭借其巨大的生态缓冲能力与容量能够有效的阻挡来自东亚的荒漠化侵袭,是西北干旱地区的一座湿岛为西北地区孕育出了大片生态功能极高的绿洲区,不仅保障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还发展了大片的绿洲农业和草原畜牧业。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好,长期以来,生活在祁连山的裕固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作为祁连山生态的保护者,在当下祁连山生态保护语境下还需政府妥善解决和慎重处理。在祁连山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生态移民这一策略,当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慎行和缓行。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充分听取当地牧民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讨论和严格评估,采纳国内外有关生态保护的优秀经验,诸如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经验等。要不断讨论和反复论证,最后力争做出合理的决策和治理方案,既能很好地保护祁连山生态,又要实现对裕固族以及在祁连山游牧的各民族影响的最小化。

一、生态移民并非解决祁连山生态问题的唯一良策

在调研中,基层的裕固族牧民呼吁要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应注重保护民族原生生存方式及文化科,生态移民已经在国际上被叫停,国内的研究也表明生态移民将引发新的环境破坏、生态危机及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不宜全面推广。日本学者迈丽莎教投在专著《生态移民——来自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考察》中指出:“就“生态移民”来说,不管是由放牧到圈养的转换,还是由放牧到农业的转换,都需要有新的农田,这样一来就必须汲取地下水。”已经在河西走廊实施的生态移民并不成功,而三江源流域、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移民提供的也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决不能将生态移民作为祁连山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草原过度开垦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河西走廊戈壁地区最近几年的大规模的农地开垦,耗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大面积的草原开垦之后,租种给很多外地老板,草原开地近乎成了一种风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量的草原开垦导致地下水逐年下降,已经从1997年的30米下降到目前的180-200米,现在若要继续在河西走廊实施生态移民垦殖则会进一步加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更大的生态破坏。

另外,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地方政府的矿山开发、滥伐森林、小水电开发、破坏性的旅游业发展,虽然一时之间使地方政府财政增加,支援了区域内其他行业发展,但也给祁连山生态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大破坏和损失,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政策更需要反思总结和警惕克制。

二、应当适度限牧而非完全禁牧

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适度放牧牲畜有利于牧草生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全禁牧并非保护生态,反而可能使草原退化。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中,千余年来生活在此的裕固放牧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祖祖辈辈守护着祁连山这一养育自己的家园,取得了肃南县连续63年无森林火灾的佳绩。祁连山的生态问題是非常复杂的,禁牧并非是祁连山生态问题的“万能药”,在没有完全掌握祁连山生态问题的前提下,开出“禁牧”这张处方不但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正如日本学者迈丽莎教授在以上提到的有关“生态移民”的著作中所言“草原恶化的原因真的是由于过度放牧所致呢,还是由于附近地区或其上游边缘的农业开发所致呢?现在还没有定论。”完全禁牧意味着牧民放弃多少年来的畜牧传统,完全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如果政府要真的搬迁和安置牧民,政府首先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同时异地搬迁意味着生态移民再次出现,需要开垦农地,大量掘取水资源,造成对祁连山生态的二次破坏,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在肃南县已经出现过一些牧民转变为农民的不成功经验教训,到现在有些移民村落还在上访请求回到原住地。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由于历史的原因,搬迁给今天的中老年牧民造成了心理创伤,搬迁势必影响皇城镇的民族感情与民众情绪。一位基层牧民指出:禁牧对于牧民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是几千年的游牧民族,现在从草原上退下来到哪儿去?如果禁牧,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我们骨子里头就是游牧,游牧是我们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祁连山连续63年没有重大森林和草原火灾,也是缘于祁连山牧民的守护。况且现有的牧道是森林和草原防火的主要通道,一旦全面禁牧,森林和草原防火将成为重大安全隐患。笔者认为:祁连山生态就是适度的游牧生态。

三、科学合理地划分“祁连山生态功能区”。

对祁连山进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外围地带等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裕固族地区的牧民群众对其有很多意见和看法。首先是公平问题,在划分过程中只把牧区草原划入核心区与缓冲区,而对于紧邻的农区则实行另一套标准,一位牧民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四大板块的划分,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是有感情色彩的划分,只要有农田的时候就绕过其次,对于外地单位所占的草场进行划分时用另一个标准,一牧民提出:甘肃省皇城种羊场的草场,没有核心区与缓冲区,只有一条条的实验区。当牧民群众看到同一地版内的分区标准不同时,自然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划分持反对态度,进而对自然保护区划分中的科学,客观和公正产生质量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划分,关涉到格固族牧民最基本的生存。决策过程中必须进行多方参与,反复论证,保证政策的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多重的划分标准,缺乏沟通和公开的决策容易令政府陷入被动,多重的划分标准自然是非敏感的。

如今,“环保”理念不仅在河西走廊广大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更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保护生态,守望家园,已经成为每个心中人心中的责任。历经亿万年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馈赠。对绿水青山,破坏和毁灭只在旦夕之间,恢复和重建却需要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总体战、全局战,我们要坚决打赢这场“战争”,守护地洁天蓝水清的生态美丽家园,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论文作者:强成江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  ;  ;  ;  ;  ;  ;  ;  

筑牢西部安全屏障论文_强成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