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

周美岑[1]2016年在《线粒体及其调控基因在糖脂异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线粒体DNA拷贝量减少共同参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线粒体DNA拷贝量减少在年龄相关退行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到重要的驱动性作用。本研究将从线粒体单基因突变的线粒体糖尿病家系入手,结合2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糖脂代谢异常的关系。通过建立线粒体内膜调控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作用的解偶联蛋白2 (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基因敲除小鼠高脂饲养模型,探索UCP2及其上游调控基因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并在血糖谱连续的人群中(健康人群-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分析UCP2及其上游调控基因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y, PPAR y)基因多态性特点。探寻饮食结构对线粒体功能及对位于染色体末端生物学老化的标志物-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 TL)的影响,分析饮食在线粒体介导糖脂代谢异常中的作用,从遗传、环境因素两方面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同时,探讨血脂比(TG/HDL-C)能否作为评估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的临床指标,寻找预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简易标志物。方法人群研究对象:①线粒体糖尿病患者来自2007年4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线粒体DNA 3243 A>G位点突变的线粒体糖尿病患者16例;②血糖谱连续人群来自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间北京农村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建立项目共599人;③队列研究基线人群来自2005年4月-2006年4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生化资料、饮食结构问卷。线粒体DNA 3243位点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法(Sanger法),突变位点碱基G/A峰值比定义为=碱基G峰值高度÷碱基A峰值高度。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量、端粒长度的测定采用荧光实时定量多聚酶式反应。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质谱检测平台,检测8个UCP2功能区多态性位点(rs660339、rs659366.rs649446、rs586773、rs34408426、rs7109266、 rs3019463、rs591758),7个PPARγ功能区多态性位点(rs3856806,rs2920502,rs1702900、 rs73021485、 rs73813168、 rs2920503、 rs79310821)。氧化应激指标(SOD、 GR.8-oxo-dG)、炎症因子(IL-6、 TNF-a)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动物研究:C57BL/6背景的雄性UCP2-/-小鼠和同周龄C57BL/6背景的UCP2+/+小鼠。高脂饲养16周。肝脏组织基因表达谱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分析(Affymetrix Mouse Gene ST 1.0 array) 。结果1.线粒体DNA 3243 A>G突变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突变异质性与疾病谱间的关系16例线粒体糖尿病患者(起病年龄:35.0±14.6岁)伴明确的母系遗传家族史、体型偏瘦(BMI:19.5±2.36 kg/m2)、耳聋累及高频域。线粒体DNA 3243位点A>G突变G/A峰值比与发病年龄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r=-0.841,P<0.001)。2.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量与葡萄糖刺激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关联分析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量与口服葡萄糖耐量后早相、总体胰岛素分泌指数呈显着性正相关,与30min、 60min、120min血糖呈显着性负相关,与空腹胰岛素分泌指数、血糖、血脂并不存在显着性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量减少可增加葡萄糖刺激后8细胞功能受损风险(DI30:β=0.104, P= 0.019; DI120:P=0.116, P= 0.00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量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呈显着性负相关(OR:0.468,95% CI:0.245-0.893, P=0.021).3.UCP2在糖腊代谢中的作用及其代谢通路分析持续高脂饲养状态下,UCP2-/-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好于UCP2+/+小鼠,UCP2-/-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叁酯和游离脂肪酸显着性低于UCP2+/+小鼠。根据肝脏基因芯片分析,UCP2-/-组与UCP2+/+组间,"PPAR信号通路”中7种基因表达显着性上调,包括PPARγ,Acsl3,Lpl, Mel,Scdl,Fads2. PPAR另外两种异构体—PPARck PPAR8基因表达量在UCP2-/-组和UCP2+/+组间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人群UCP2-PPARγ多态性与糖脂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8个UCP2基因SNP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PARγ基因rs2920502位点等位基因碱基G、基因型GG时是糖代谢异常的保护因素(等位基因OR:0.818,95% CI:0.526-0.969,P=0.042;基因型OR:0.715,95% CI:0.527-0.97,P=0.031), GG基因型血脂TC、TG、LDL-C、 TG/HDL-C低于GC、CC基因。rs3856806位点等位基因碱基T、等位基因TT时是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等位基因OR:1.46,95%CI:1.055-2.017, P=0.022;基因型OR:1.58,95%CI:1.104-2.761,P=0.032).5.线粒体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正常人群外周血DNA端粒长度比较端粒长度在线粒体糖尿病、2型糖尿病组显着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但线粒体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组间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线粒体糖尿病vs 2型糖尿病vs正常对照:1.28±0.54 vs 1.14±0.43 vs 1.63±0.61,P=0.000)。外周血DNA端粒长度与线粒体DNA 3243突变位点碱基G/A峰值比并不存在显着性相关性(r=-0.156,P=0.646)。6.饮食成分、碳水化合物构成比对外周血DNA端粒长度及血糖的影响糖尿病组端粒长度较正常对照组显着性缩短(log(TL):血糖正常组vs糖尿病前期组vs糖尿病组:2.01±0.03 vs 1.97±0.03 vs 1.89±0.03,P=0.005)。端粒长度与每日饮食总能量摄入及饮食中脂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存在显着性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豆制品、坚果、鱼类、海藻类是端粒长度的保护因素,甜饮料是其危险因素(豆类:β=0.105,P=0.018;坚果:p=0.110,P=0.011:鱼类:β=0.118,P=0.007:海藻类:β=0.116,P=0.009)。饮食中脂类、碳水化合物构成比和谷类、肉类与TNF-α呈显著性正相关(脂类:r=0.119,P=0.008;碳水化合物:r=0.094,P=0.043;谷类:r=0.091,P=0.048;肉类:r=0.405,P=0.009)。海藻类、奶制品摄入量与8-oxoˉdG呈显着性负相关(海藻类:r=-0.496,P=0.001;奶制品:r=-0.246,P=0.046),蔬菜、水果类摄入与GR呈显着性正相关(蔬菜:r=0.101,P=0.034;水果:r=0.125,P=0.045)。7.血脂比TG/HDL-C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预测作用血糖谱连续的人群中,TG/HDL-C、TG可作为预测胰岛素抵抗的血脂标志(TG/HDL-C:ROC曲线下面积(AUROC):0.71,95% CI:0.66-0.75,P=0.000;TG:AUROC:0.71,95% CI:0.65-0.75,P=0.000);诊断胰岛素抵抗TG/HDL-C、TG最佳切点值分别为:1.11,1.33mmol/L。 TG/HDL-C与HOMA-β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不宜作为判断β细胞分泌受损的指标。2型糖尿病患者6年队列研究中,用DeltaC肽曲线下面积(Delta CP AUC)表示6年前后β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Delta CP AUC=基线CP AUC-6年后CP AUC),根据Delta CP AUC二分位将受试者分为p细胞功能下降较慢组、下降较快组。β细胞功能下降较快组基线log (TG)/HDL-C值高于下降较慢组(0.103±0.033vs 0.083±0.030,P=0.027)。β细胞功能下降较快组基线空腹、标准餐后5个时点TG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下降较慢组,TG与Delta CP AUC呈显着性正相关,且HDL-C低于下降较慢组,与Delta CP AUC呈显着性负相关。结论1.早发糖尿病患者伴母系遗传家族史、BMI正常或偏瘦、耳聋可强烈提示线粒体糖尿病的存在。外周血DNA直接测序法对线粒体DNA 3243位点A>G突变进行鉴定,其突变G/A峰值比对线粒体疾病的起病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可起到简单的预测作用。2.在血糖谱连续的人群中,本研究首次发现,线粒体DNA拷贝量与葡萄糖刺激后的早相、总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呈显着性正相关,其对于餐后血糖的影响大于对空腹血糖的影响。3.UCP2缺乏通过PPAR信号通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来改善血糖、血脂,PPARγ多态位点(rs2920502、rs3856806)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是高脂饮食状态下调控UCP2表达的重要基因。4.端粒长度缩短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但并非线粒体糖尿病的特异性指标。饮食成分可能通过改变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影响端粒长度。5.在血糖谱连续的人群中,本研究首次发现,血脂比TG/HDL-C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预测标志。TG/HDL-C与空腹β细胞分泌功能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基线时Log (TG)/HDL-C值高预示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进展较快。

李兰[2]2013年在《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与延边地区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与延边地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探讨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对象及方法: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20名:男72名、女47名,平均年龄(32.1+5.3)岁作为正常组,均无糖代谢、脂代谢、内分泌紊乱相关性疾病及家族史,并排除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等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病例组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之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对象,有无糖尿病肾病分为非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前者353名:男209名、女144名,平均年龄(37.2±9.2)岁、后者144名:男79名、女65名(58.8±6.1)岁。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正常组与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均正常。选取的实验对象均为延边地区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无民族之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提取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orphism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技术,对呼吸链复合物NADH脱氢酶第四亚单位(ND4)区域进行扩增,HincⅡ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基因片段,利用ABI377测序仪正反向测序正常组、非糖尿病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的所有样本,与参考序列(Gene Bank, NC-012920.1)进行比对。分析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情况,所有受试者的病程、体重指数(BMI)、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CHO)、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Cr)、尿素氮(BUN)、胱抑素等临床生化指标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突变率的比较行x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行对数转换,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D4区域的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在497例病例组中检出23例,其突变率为4.63%,120例正常组中检出1例,其突变率为0.83%(x2=2.78,p=0.10),两组间无显着差异。(2)353例非糖尿病肾病组中检出5例,其突变率为1.42%,144例糖尿病肾病组中检出18例,其突变率为12.50%(x2=28.47,p<0.05)。(3)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与病程、血糖、CHO、TG、Cr、BUN,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的发生无相关性,该位点可能是线粒体突变的多态性表现。(2)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可能对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糖尿病肾病,有可能加重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发展。(3)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可能与病程、血糖、CHO、TG、Cr、 BUN有关。

唐璟[3]2003年在《线粒体DNA3243、3316点突变与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人群中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和ND-1基因nt3316G/A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寻求准确、快速、简易的临床糖尿病基因诊断技术。对象及方法:随机选择225例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患者和195例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和ND-1基因3316G/A突变,并经DNA直接测序确证。结果:2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95例对照者中无一人携带线粒体3243A/G突变;22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线粒体3316G/A突变5例(2.22%),195例对照者中检出该突变2例(1.03%),突变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4576);上述结果经PCR-直接测序得到证实。结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在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人群中发生频率低,可能不是中国(特别是云南)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线粒体ND-1基因3316G/A突变可能仅为人群中线粒体基因组的正常多态。其他的遗传、环境及子宫内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熊伟, 张晓娟, 杨勇琴, 张海洋[4]2016年在《云南大理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A3243G和G3316A点突变的筛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云南大理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A3243G突变和NADH脱氢酶亚单位1(ND1)基因G3316A突变的频率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随机挑取的云南大理白族无血缘关系的185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和150例健康个体(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进行线粒体基因A3243G和G3316A点突变筛查,并采用χ2检验,比较线粒体基因突变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从而得出大理地区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与线粒体基因A3243G、G3316A点突变的相关性。结果在糖尿病组中A3243G点突变频率为0.54%(1/185),在正常对照组未检出该位点突变;在糖尿病组中G3316A点突变频率为1.62%(3/185),正常对照组中该位点突变频率为0.67%(1/150)。突变频率在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与线粒体基因A3243G和G3316A点突变均无相关性,可能不是该地区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常见遗传易感因素。

杨秀丽[5]2012年在《线粒体DNA基因变异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延边地区人群中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线粒体基因(mtDNA)的变异情况,探讨线粒体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及家系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及方法:对象:随机选取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108名:男65名、女43名,平均年龄(30.44±9.7岁)作为正常对照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排除肝、肾、内分泌和心脑血管疾病,近3个月无服用任何药物史;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28例:男194例、女134例,平均年龄(35.1±6.9)岁。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排除妊娠、急性感染、肿瘤、外伤、心肝疾病及服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者。根据线粒体DNA基因变异情况将T2DM患者分为基因变异组和基因非变异组。所有受检对象均为延边地区无血缘关系个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orphism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对延边地区人群108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80例有家族史)及一个糖尿病家系进行线粒体DNA tRNA Leu(UUR)、呼吸链复合物NADH脱氢酶第一亚单位(NDl)、呼吸链复合物NADH脱氢酶第四亚单位(ND4)及D-LOOP控制区域基因突变筛查及分析所有受试者的临床生化指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受试者的临床生化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率的比较行x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经转化后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共检出线粒体DNA3316G→A变异12例,其变异率为3.7%;在108例对照组中检出线粒体DNA3316G→A变异4例,其变异率为3.8%(x2=0.000,p>0.05)。(2)在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共检出线粒体DNA3394T→C变异24例,共变异率为7.3%;在108例对照组中检出线粒体DNA33394T→C变异2例,其变异率为1.9%(x2=4.328,p<0.05)。(3)在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线粒体DNA3243A→G、3593T→C和3714A→G变异。(4)在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DNA12026A→G变异20例(其中16例合并糖尿病肾损伤),其变异率为6.1%;在108例对照组中检出线粒体DNA12026A→G变异1例,其变异率为0.9%(x2=3.740,p<0.05)。(5)在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50例,其变异率为15.2%;在108例对照组中检出线粒体DNA16189T→C变异10例,其变异率为8.6%(x2=3.216,p>0.05)。(6)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ND1,D-Loop区域基因变异组与非变异组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基因12026A→G变异组与非变异组的FBG, HbA1C和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一个家系性糖尿病中共检测到3例线粒体3394T→C变异,末发现其他位点的变异。结论:(1)线粒体DNA3316G→八,16189T→C变异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无相关性。(2)线粒体DNA3394T→C变异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及家系性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3)线粒体DNA3243A→G,3593T→C,3714A→G在延边地区人群中的变异率极低。(4)线粒体DNA12026A→G变异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加重糖尿病的病情。(5)线粒体DNA12026A→G变异可能与FBG,HbA1C和Cr有关。

刘浩[6]2016年在《母系遗传2型糖尿病相关的线粒体tRNA突变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和器官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研究发现,部分糖尿病具有母系遗传特征,提示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突变可能是糖尿病病的遗传基础之一。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遗传筛查,发现了两个具有母系遗传特性的汉族糖尿病家系。对两个家系的母系成员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其中一个家系母系成员存在共同的甘氨酸转移核糖核酸(glycine transfer RNA, tRNAGly) T10003C突变,属于M11b单倍体型;另外一个家系的母系成员存在共同的谷氨酸转移核糖核酸(glutamic acid transfer RNA, tRNAGlu) A14692G突变,属于B5单体型。原核生物体内的转移核糖核酸(transfer RNA, tRNA),以及绝大部分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tRNA都具有经典的二级结构,即叁叶草结构。此外,tRNA分子还可以通过茎环之间的扭转使不同结构域的碱基之间形成氢键,进而维持tRNA分子稳定的倒L形叁级结构。与上述两种tRNA不同,人线粒体tRNA二级结构中的A:U配对和非Watson-Crick配对的数目偏多,同时具有缩短甚至缺失的茎环部分,这也导致了线粒体tRNA的低稳定性。此外,线粒体内的高氧化环境,使得线粒体tRNA的碱基非常容易受到突变的影响。10003位于tRNAGly D臂保守的13位,U到C的转换与22位的G形成了13C-22G的新碱基配对。Northern Blot实验发现携带该突变的母系成员线粒体tRNAGly水平相较于对照细胞平均下降了约70%. tRNAGly稳态水平的降低导致患者细胞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水平较对照细胞下降了32.5%。线粒体蛋白质合成障碍进一步导致了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体损伤,并影响细胞呼吸效率。经测定,患者细胞的线粒体基础氧气消耗速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偶联OCR、质子漏OCR、最大OCR、缓冲OCR和非线粒体OCR分别是对照细胞的53%、45%、84%、40%、39%和32%。线粒体呼吸异常会导致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增加及氧化磷酸化和ATP合成的解偶联,减少ATP的合成,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失衡,从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14692位于tRNAGlu TΨC环的55位(U55),体内该位点被修饰成假尿嘧啶(Ψ55),与18位的A形成18A-55Ψ配对,与U19-G56一起维持tRNAGlu高级结构的稳定性。而A14692G突变则在55位引入了胞嘧啶(C),破坏了原有的修饰与氢键配对。因此,该突变导致tRNA的结构稳定性下降,D环和T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打断,因此将D环和T环暴露出来,更容易被血管生成素识别并切割。在非变性电泳中,突变体的迁移率小于野生型:同时热变性实验结果表明,tRNAGlu A14692G突变体的Tm值(46℃)低于野生型tRNA (50℃),这些数据均表明突变体tRNA具有更加疏松的构象和较低的结构稳定性。此外,携带该突变的细胞的tRNAGlu稳态水平较对照细胞下降了64.5%。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合成在携带突变的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20%到66%不等,平均下降了29%。突变细胞的基础ATP偶联OCR、质子漏OCR、最大OCR、缓冲OCR和非线粒体OCR分别是对照细胞的59.5%、61%、56%、64%、67%和71.5.%。同时线粒体复合物活力检测也表明,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细胞株相比,突变细胞复合物Ⅰ的活力只有野生型的52%,复合物Ⅳ为75%。突变体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ATP降低了39%。同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了35%,ROS产生增加了33%。由tRNAGlu A14692G突变引起的tRNAGlu结构不稳定及代谢紊乱,进而影响了线粒体的各项功能,最终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携带tRNAGly T10003C及tRNAGlu A14692G突变的个体具有发展为糖尿病的高风险性。但在两个家系中母系成员的发病年龄不同及不完全的外显率,说明这两个突变所引起的tRNA结构和线粒体功能异常不足以引起强烈的临床症状,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因素的调节作用,比如核修饰基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子的作用等,尤其是参与tRNA代谢的核修饰基因可能会调控携带tRNA突变的个体的表型显现。

荆家琦, 张景亮, 李晓婷, 王骑凤, 翟广玉[7]2016年在《郑州地区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探讨线粒体t RNALeu(UUR)基因3243位点和NADH脱氢酶亚单位1(ND1)3394位点突变在河南省郑州地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随机抽取无血缘关系的T2DM患者295例及正常对照250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线粒体t RNALeu(UUR)基因3243位点及3394位点突变检测,比较线粒体基因突变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并对样本的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从而得出河南省郑州地区2型糖尿病与线粒体基因点突变的相关性。2型糖尿病组中mt DNA 3243突变率为0.68%,mt DNA 3394突变率1.36%,在正常对照组未检出mt DNA 3243位点突变,mt DNA 3394突变率0.80%,组间基因型差异用χ2检验,各位点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水平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活性指标在有无突变组之间有明显差别(p<0.05)。线粒体t RNALeu(UUR)基因3243和ND1区3394位点突变不是河南省郑州地区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仅为人群中线粒体DNA的基因多态性。但此位点突变能引起空腹胰岛素水平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活性的下降,推测其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的其他因素有协同作用。

丁肖华, 何蕴韶[8]2005年在《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可以将能量转化为驱动细胞反应的各种形式。线粒体基因突变通过影响细胞内能量转化而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近年来线粒体基因(mtDNA)突变被认为是糖尿病的一种新的病因。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把线粒体糖尿病列为特殊类型糖尿病,属于β细胞遗传缺陷疾病。线粒体糖尿病也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为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本文主要就所报道的线粒体糖尿病的突变位点、发病机制、主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陈静, 万钢, 冯洁, 张建佚, 相蕾[9]2009年在《2型糖尿病相关线粒体ND1基因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荟萃分析评价线粒体NDI基因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9月在中英文公共数据库检索或已经发表的线粒体NDl基因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线粒体NDl基因G3316A、T3394C 2个点突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TATA 9.0 SE软件对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线粒体G3316A、T3394C相对危险度合并OR值和95%CI分别为:2.70(1.39~5.24)、3.44(1.41~8.40)。结论线粒体G3316A、T3394C点突变可能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相关。

夏维, 齐佳会, 胡红兵, 刘松梅[10]2014年在《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及A12026G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及A12026G突变与T2DM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对2001~2013年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A12026G突变与T2DM相关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进行检索。经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s。7个RCTs结果显示,C3394T突变合并OR(95%CI)为7.48(3.17~17.76),4个RCTs结果显示,A12026G突变合并OR(95%CI)为1.88(1.14~3.11)。结论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及A12026G突变与T2DM有相关性,且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线粒体及其调控基因在糖脂异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 周美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2]. 线粒体基因12026A→G突变与延边地区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兰. 延边大学. 2013

[3]. 线粒体DNA3243、3316点突变与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的关系[D]. 唐璟. 昆明医学院. 2003

[4]. 云南大理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A3243G和G3316A点突变的筛查[J]. 熊伟, 张晓娟, 杨勇琴, 张海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

[5]. 线粒体DNA基因变异与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杨秀丽. 延边大学. 2012

[6]. 母系遗传2型糖尿病相关的线粒体tRNA突变及其功能研究[D]. 刘浩. 浙江大学. 2016

[7]. 郑州地区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分析[J]. 荆家琦, 张景亮, 李晓婷, 王骑凤, 翟广玉.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8].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 丁肖华, 何蕴韶.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5

[9]. 2型糖尿病相关线粒体ND1基因的荟萃分析[J]. 陈静, 万钢, 冯洁, 张建佚, 相蕾.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

[10]. 中国人群线粒体基因C3394T及A12026G突变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 夏维, 齐佳会, 胡红兵, 刘松梅.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标签:;  ;  ;  ;  ;  ;  ;  ;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