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国金融的自由化与国际化_金融论文

论韩国金融的自由化与国际化_金融论文

论韩国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国际金融发展体现商业化、综合化、国际化趋势,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韩国金融业走上自由化和国际化之路。本文深入分析了韩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背景及动因,介绍了在推行自由化和国际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和措施。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韩国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韩元的国际化将是韩国金融全面国际化的标志。

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约30年时间里,韩国经济以年均8.7 %的速度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特别重视出口工业的发展及引进外国资本。60年代,主要是由公营和私营部门通过对外借款进行融资。之后,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并随着生产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工业活力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环境的变化,韩国金融业不断扩大,国内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60年代初期的不到1.5%迅速上升到1991年的4.4%。〔1〕特别是自80 年代初期开始,韩国依靠国民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促进竞争、提高效率,金融行业也经历了巨大变化。金融自由化是这些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为适应产业部门的国际化,韩国金融行业的国际化一直在分阶段推进。

一、韩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背景及动因

(一)国际背景

8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金融改革,这场金融改革在90年代仍在继续深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是:

1.改革金融体制,建立有利于竞争的自由化体系。主要是放宽金融和处汇管制,包括各类金融企业的业务限制、将金融企业进行部分银行业务的限制、国外开设金融机构的限制、资金自由汇兑的限制、债券和股票及其他票据发行的限制等。这样做不仅使境内金融活动获得了更大自由,而且使各国金融机构之间能够互相渗透、彼此扩大业务。

2.融资证券化。即资金需求者除向银行贷款外,更多的是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股票及其他商业票据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向社会筹集资金,资金供应者在购进债券、票据后亦可以随时把拥有的债权售出,转换为资金或其他资产。

3.金融业务创新化。为适应金融证券化、竞争多元化和避免风险的需要,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工具有各种名目的证券、零售债券、可兑换债券等;新业务有货币和利率掉期、外币和利率期货交易等,交易双方只要付出一定的手续费,就可以通过上述业务避免风险损失或从中牟利。

方兴未艾的金融改革,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强大动力。它有利于打破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范围、经营地区、经营行业及服务内容,使金融业在更加剧烈的竞争中不断壮大。

(二)国内背景

韩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其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集中性强,管理严格,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的投向受政府严格控制。这种体制使韩国经济得以在高速发展中有力地贯彻政府制订的产业政策。但是,金融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所导致的低下的金融效率,使其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经济部门。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政府虽然修改过几次金融政策,但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变革只是到了80年代初才开始。

80年代初,韩国经济面临的情况是国内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获得特殊优惠的金融待遇引起民众不满,政府面临政治风险,政府推行的低利率政策使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导致国际收支的连年赤字。1980年国际收支经常帐户逆差高达50亿美元。这些情况迫使韩国政府对内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并在国内金融得到一定程度放松的情况下,进而推行金融对外开放战略,从金融国际化的思路上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

(三)韩国政府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战略的明确意图

与外贸自由化、开放外汇交易市场、开放外国直接投资等其他方面相配合,成为整个经济战略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植与世界金融市场协调的市场金融体制,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通过建立具有吸引力的金融市场来吸引外国资金以缓解贸易逆差所带来的巨额赤字负担。

二、韩国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骤与措施

(一)推行金融自由化,为金融国际化作准备

韩国政府在80年代初制定并执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主要有:逐步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取消人事管理、组织管理、预算管理等内部限制,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大力发展信托投资公司、储蓄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并实行业务创新,准许参与票据买卖等业务;纠正以往对某些企业过于优惠的金融政策,推行利率现实化,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中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

1.商业银行的私有化。政府把4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转为私有, 加上1972年已实行民营的韩国商业银行,所有5 家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全部完成。

2.减少对银行经营的行政干预。1982年,韩国政府取消了对各家银行进行信贷限额管理的直接信贷控制,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间接调控体系。商业银行不再承担利率偏低的政策性贷款,从1984年开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借款者的信誉,使贷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浮动。而且,作为利率放开的第一阶段,1984年取消了同业银行拆借利率和非担保公司债券的发行利率限额。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扩展,开始经营多种银行业务。

3.降低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促进金融服务多样化。1982年,对投资和金融公司、 互助储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放宽。 1989年,5家地方证券投资公司成立。从1987年到1990年4年间,18家人寿保险公司成立。根据1982年末修订的“普通银行法”,银行在经营业务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许多有关银行内部管理和操作的规定被废除,其他方面的管理也大为简化。

(二)开放金融市场,推行金融国际化

首先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韩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自1980年以后开始进行。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第一个步骤,韩国政府于1981年宣布了资本市场自由化的方案,从而揭开了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序幕。该方案分四个阶段进行:

1.1981—1984年,主要目标是:①允许国际投资信托对韩国证券市场进行间接投资;②形成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证券市场的框架。具体实施的措施有:①为外国投资者(包括本地居民)建立证券投资信托基金,如韩国基金以及韩国信托;②从1981年开始允许外国证券公司到国内设立代表处;③允许外国公司对本国公司参股,但对任何一家公司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 任何一家本国公司的外国参股总额比例不得超过10%。

2.1985—1987年,主要目标是有限制地允许非本地居民进行证券投资。根据计划,这个目标逐步得到实现。

3.从1988年开始,主要目标为完全放开非本地居民的证券投资,并允许韩国证券公司到国外发行证券。该计划已于1985年提前实施。

4.从1990年初开始,目标是完成资本市场交易的自由化。具体步骤为:有限制性地允许本地居民对海外证券市场投资,允许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资额达300亿美元, 允许保险公司或保险信托公司的海外投资额达100亿美元。

在上述各阶段中,第一阶段以及第三阶段进行得比较顺利。“韩国信托”于1981年建立,成为专为非本地居民服务的第一个投资信托;“韩国基金”于1984年建立,并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通过这些基金,使外国投资者想对韩国证券进行投资的愿望成为现实。

韩国在放开市场方面的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继鼓励公司增加资本之后,韩国政府允许那些资本超过200 亿韩元的公司开展海外业务。

但是,应该在1985年进行的允许非本地居民在韩国进行有限制性的资产投资这一措施则推迟到了1992年。这是因为, 韩国股票市场的发 展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吸收外国投资的水平。由于外币的大量流入,货币供应量膨胀,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韩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引导国内大量剩余资金向海外进行投资,并且加快本地居民对外国证券投资自由化的进程。结果,证券公司、投资信托以及保险公司对外国证券的投资额可分别达300万、100万、100万美元。1988 年韩国修改了外汇管理法,将对外国证券的投资合法化。从1990年开始,韩国对外投资的总量控制进一步放松,证券公司可达500万美元, 投资信托及保险公司可达300万美元。这些机构都企图通过开展海外投资, 增加其国际业务的实力。到1990年末,它们的海外投资总额达17.9亿美元。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韩国政府于1989年宣布了“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计划”。自1991年起,外国证券公司可以直接经营业务;从1992年起,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对韩国资本市场进行直接投资。

其次是金融机构国际化。韩国政府采取了引进外国金融机构、推动国内金融机构向外拓展这种内外并举的策略。

1.引进外国银行机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进外国资金的流入,通过外国银行机构的引进带动国内银行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国内金融机构向外扩张。为实现这一目的,政府积极向外国银行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外国银行的自由性,免于执行各种金融控制政策。①外国银行不必从事政策性贷款,可以充分投入到经营性资金营运中去。②外国银行进行贷款业务时不必准备预置金,并且贷款资金受国内银行的资金保证,使外国银行的贷款业务有可靠充足的资金来源。③对外国银行实行免税优惠,在对国内贷款和对国外的外币收支业务中,外国银行免交法人税。④当政府采取措施稳定通货时,外国银行不在政策执行范围之内。

在政府采取积极而优惠的政策作用下,外国银行得到了国内银行无法得到的高额利润。据测算,1985年52个在韩国的外国银行支行获纯利900亿韩元,而国内5大商业银行及其近1000个分支机构纯收益才388 亿韩元。到1991年底韩国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已发展到70家,另有24家开设人事处。〔2〕这些机构在韩国的业务不断扩大, 目前已渗入到商业银行和租赁业务中,这种深层次的介入正带动韩国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国际化。

2.韩国银行机构的向外拓展。7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80年代,韩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在对外投资的带动下,银行机构大力向海外拓展,在世界各地广泛设置分支机构,与外国银行的涌入汇合成外进内出的国际化格局。早在50年代,韩国银行(中央银行)就在纽约开设了代表处,这是进军海外的开端。80年代中期,韩国已在海外开设了40多家分行。业务扩展至为国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商业服务,并开设附属机构,在各国货币市场进行外汇交易。

3.非银行机构的国际化。1982年韩国政府修改了证券法和外汇法后,韩国的证券公司和投资信托公司大力发展海外分支机构。幸福、大宇等证券公司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地都设有分支,为国内企业集团在国际资金市场上进行融资。同时,政府也一步步将外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入国内。在1988年底宣布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修改方案中,外国证券公司获准从1991年起在韩国设分支机构进行证券业务和建立合资企业。

(三)进一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加速金融自由化

在经济国际化和开放化的大潮中,为确保对外竞争力而消除一直束缚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各种限制条款是当务之急。由于各界要求对外开放的压力和放宽国内规章制度交错在一起,韩国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在90年代呈现出加速的势头。1992年,韩国政府宣布到年底将制订一项包括外汇、资本和货币市场、银行在内的中长期金融自由化计划。该计划又称“三阶段金融自由化计划”,其内容主要有:

1.(1992—1993年):扩大存款单的限额和延长存款单的期限;在股票投资方面把外国金融公司与本国居民同等对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通过操作资本来规避外汇风险;把通知存款和通知贷款的期限延长到六个月;放松对远期货币交易的基本证件要求;放宽韩元与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为±0.8%。

2.(1994—1996年):允许外国银行在分行的户外安装ATMS装置;确保规章的透明度;允许外国经纪人开设附属机构;允许外资管理人员开设联络处和平等地介入当地的投资信托公司;撤销对外国银行的外汇控制;韩元国际化;允许韩国人从事海外有价证券投资。

3.(1997年以后):考察利率自由化的步骤;考察是否允许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支行和支公司;允许外国人投资于证券;确定外资企业的报关形式;实施短期货币市场发展计划;允许引进外国对韩国的商业贷款。

上述“三阶段金融自由化计划”的最后阶段若能实现,人们将会看到利率的全面自由化、信贷控制的解除、证券市场的开放、货币市场的自由化以及包括对外借款在内的国际资本交易的自由化。

近年来,韩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全面改革外汇体制。金融自由化正逐步深入。1994年10月,韩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韩国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金融改革措施,加速了韩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1995年上半年,金融管制以惊人的速度放松,放松管制的详细措施一出台,引起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震荡。这些金融改革措施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自由化。1994年12月,第三轮利率自由化方案付诸实施(第一、第二轮分别在1991年和1993年已付诸实施)。银行将对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储蓄存款有权自由制定有吸引力的存款利率,1995年初,此项利率是8.5%。21 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原则上将有权自由制定它们认为合适的贷款利率(除了给受政府战略性保护企业的政策性贷款外)。银行家制定的贷款利率将在8.5%至12.5%之间。 更富有弹性的利率将加剧竞争,减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2.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从1994年12月起,外国人购买在韩国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的份额,从可占一个公司股份总额的10%上升到12%,1995年将上升到15%。按照汉城股票市场分析家的观点,每两个百分点的上升意味着30亿美元的外国资本将流向韩国股票市场。汉城交易所是世界前20家最大股票交易所之一。

韩国银行将被迫与外国银行竞争,不仅在吸收存款方面,而且在吸收公司借款方面。从1995年起,韩国企业可以在外国借款,个人储蓄者可以在外国银行存款,由于害怕外资大量流入,政府有选择地允许一些韩国企业在国外发行与股本相关的票据,但不是商业票据。商业贷款目前只限于基础设施的使用。

3.银行股权的变化。这可能是韩国金融改革最显著的特点。韩国议会1994年12月通过了银行法修正案。在新银行法下,拥有其他企业的大股东,其持有银行股份的份额由不得超过8%降到不得超过4%,而不拥有自己企业(除了金融服务外)的个人可以拥有商业银行股本的15%。韩国政府1995年计划对国民银行实行私有化,并以此为典型,显示政府是怎样有效地执行新银行法的。

三、韩国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韩国金融行业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商业化、综合化、国际化的趋势。政府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给韩国金融业和韩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据银行分析家预测,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和利差的缩小将减少银行利润边际。如今,韩国45%的银行存款利率和68%的贷款利率实现了自由化,商业银行的利差平均是2.5%, 相对高于外国银行业。进一步的金融自由化将促使韩国银行熟悉资产负责经营业务和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衍生工具)。

实际上,韩国政府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方面有清楚的认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发达必然会妨碍银行通过对冲来规避风险。因而,政府对此虽然行动审慎,但发展较快。1993年,韩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值总额为2950亿美元,1994年前半年市场价值总额为2200 亿美元, 其中87%是货币远期合约,与利率相关的衍生工具(包括利率掉期合约)只占10.6%。金融管制的放松和1996年1月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设立,将 激励银行引进新的金融产品,包括店头衍生工具产品。与利率变化有关的货币市场票据和与股价和外汇波动有关的混合金融产品极有可能被引进韩国。

更加先进的金融服务的引进要求货币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实行更加复杂的监管,资本自由出入境要求货币当局实行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

目前,在货币国际化方面,韩国政府偏于谨慎。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相比,货币国际化是金融全面国际化的最深也是最高的层次。8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已连续多年保持贸易顺差,经常帐户的逆差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90年代也仍在保持贸易顺差的势头。外汇的盈余使韩元升值,外国客商在结算中使用韩元比持美元更为有利,并且外汇自由化也成为可能。这就使韩元的国际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1991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法,打破了外汇管制,实行了外汇开放,为韩元国际化开创了重要的一步。为实现韩元的国际化,韩国政府今后将扩大允许用韩元结算的范围,到1997年为止,把对外交易时用韩元结算的对象范围扩大到非贸易,并实行支援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的方针。在外汇自由化方面,韩国政府有可能到1997年底实行发达国家已采用的自由变动兑换率制度。

韩国政府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将有利于韩国提出的在1996年前加入经合组织(OECD)的要求。目前,经合组织对韩国为满足加入该组织条件而采取的措施颇为关注。韩国已于1995年4 月正式提出了加入该组织的要求,它是世界上贸易额很大但还不是经合组织成员的国家之一。

总的来说,韩国经济日益强大,韩国金融国际化的程度也将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大势相适应,呈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如今,韩元国际化已成趋势。如果韩国政府能成功地实行外汇自由化,那么“1998年以后,韩元就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正式流通,一个在外汇市场中交易韩元的时代也将到来。”〔3〕或者说, 一旦韩元国际化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就标志着韩国金融的全面国际化,也标志着韩国成为真正的先进国家。

注释:

〔1〕庞卫亚,罗伯川主编《亚洲金融市场》,红旗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第48页;〔2〕〔英〕Judith Cherry著《大韩民国》(英文),1993年版,第252页;〔3〕〔韩〕洪基泳:《着手进行外汇体制的全面改革》,载《每经周刊》1994年1月19日。

标签:;  ;  ;  ;  ;  ;  ;  ;  ;  

论韩国金融的自由化与国际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