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急救中复苏后综合征预防的护理干预论文_尹娟娟

(安徽省当涂解放军第86医院急诊科 安徽 马鞍山 2431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急救中复苏后综合征预防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诊科急救中复苏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护理前后心率、动脉压、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动脉压、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科急救中复苏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改善动脉压和心率情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 急诊科;急救;复苏;预防;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10-02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提高,使得生命支持、心脏生命支持以及整体救治水平显著上升[1]。但在对急诊急救患者复苏后仍然会遗留较多问题,所以需要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2]。为探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急诊科急救中复苏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效果。结果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诊科急救中复苏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为29~80岁,平均年龄为(50.75±11.03)岁;致病原因:心脏病17例、脑血管意外14例、电击伤6例、溺水7例、农药中毒6例、窒息2例。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为30~81岁,平均年龄为(50.93±10.95)岁;致病原因:心脏病18例、脑血管意外13例、电击伤7例、溺水5例、农药中毒8例、窒息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进入ICU后卧床休息,并且派遣专人护理,给予患者常规营养护理、抗感染以及口腔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缩短恢复自主循环间期。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则需迅速给予患者心脏复苏,并且做好高级心脏复苏的准备;给予患者器官插管,人工呼吸器加压给氧,建立器官通气,有效静脉通路需在两条及其以上,从而确保能够同时输入多种急救药物。(2)改善供血供氧。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电图以及尿量等,并且注意输液的输注速度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输液反应。患者心率以及血压需维持在比正常水平稍高,进而避免出现多系统缺血缺氧现象。(3)抗感染护理。当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后可能会导致多器官衰竭,所以在急救中护理人员需严格依据各操作要求,各呼吸机管路等器械都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定期给患者有效口腔护理,对受压部位进行皮肤护理,避免发生褥疮症状。(4)心理护理。此时患者大部分时间处于昏迷状态,护理人员可强化声音和触觉刺激,告知患者护理操作流程,并且需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积极与其交流。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2)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前后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3)记录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0分:无抑郁、无焦虑;1分:轻微抑郁、焦虑;2分:中度抑郁、焦虑;3分:重度抑郁、焦虑[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当患者出现心搏、呼吸骤停后会对大脑、躯干、四肢以及各脏器官等造成严重损伤,患者死亡率极高,目前通过需给予复苏抢救治疗[4-5]。有相关调查显示,在心搏、呼吸骤停后复苏成功率为14~30%。心肺复苏能够有效挽救患者脑细胞,防治脑细胞缺氧死亡[6]。但因为心肺复苏抢救的难度较大,容易引发多种不良症状,所以需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7]。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动脉压、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患者存活状况,原因主要为通过缩短恢复自主循环间期,改善供血供氧,可有效减少机体缺血缺氧时间;通过抗感染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减轻医源性感染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与罗三妹[8]的研究相似。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原因主要为通过心理护理可显著疏导患者情绪,且家人的陪伴对患者负面情绪的消除起到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科急救中复苏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改善动脉压和心率情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汪媛媛,郭涛,刘琼等.费茨动作技能形成理论在急诊科新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05):593-595.

[2]贺慧玲,李武武,王凯等.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护理策略的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2):1526-1527.

[3]张幼丽,龚龙飞,陈美仁等.急症患者出院计划在急诊科的实施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1):1037-1039.

[4]李进.开展QC活动提高急诊护士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水平[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9):3042-3045.

[5]佟静,佟艳.护理标识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评估与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01):97-98.

[6]李兴革,张巧利,罗学斌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8):2154-2156.

[7]吴妙桓,郭剑虹,许实燕.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掌现状及学习需求[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2071-2075.

[8]罗三妹.护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肺脑复苏近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6):4-6.

论文作者:尹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急诊科急救中复苏后综合征预防的护理干预论文_尹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