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趋势_日本科技论文

台湾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趋势_日本科技论文

台湾技术引进的发展#183;问题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台湾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引进技术一般所循途径包括与外商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带来技术,创办加工出口区和科学工业园区吸引外商投资和技术合作,购买海外机器设备、专门技术和专利权,聘请海外技术人员和培训本地人员,模仿及创新等。本文就其中主要的几种途径,论述台湾引进技术的发展过程、成效、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台湾技术引进的发展概况

台湾技术引进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1.自然成长时期(1949~1961年)

这个时期,台湾处于战后重建、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依靠美援,以“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消费性工业,技术引进主要是靠外国技术援助与购买外国机器设备。为实现“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开发岛内消费品和日用工业品生产,台当局着重引进消费性工业产品生产技术和各种轻工机械设备,如食品加工、轻纺器材、造纸设备、化工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简易交通工具、初级家电、液化石油器材等工业及设备,此外,主要是通过“台美农业复兴委员会”引进了一些农产品加工技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新品种。在此时期,美、日对台经济援助对象以公营事业为主,因而公营事业在技术转移上要比民营企业受益更多。

从1952年起虽然与外商也有技术合作,但当年只有与日商的合作案1件;整个50年代(1952~1959年)的技术合作项目不过48件, 数量相当有限。

2.有系统引进技术形成时期(1962~1979年)

这个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策略逐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扩张”转变,当局开始实施积极的技术引进政策,主要标志是1962年颁布实施《技术合作条例》,规定对进行技术合作的厂商免征所得税5年, 对必要的设备和原料进口免征关税,解除对进口原料采购地区的限制等。该条例的颁布施行使技术合作方式逐渐成为台湾引进技术的主要形式,使台湾引进技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1977年,台当局为加快技术引进以促进岛内工业升级,进一步在税收上对引进技术的厂商给予优惠和奖励,规定对引进技术水平高的成套设备提供低息优惠贷款;投资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侨外商的股权比例允许超过80%;外商投资技术密集产业可享受降低税率的优待;同时还规定对试验、研究性的投资给予免税待遇;对技术密集工业和技术开发的投资者,可获得开发基金贷款等。

1979年,台当局成立“技术转移委员会”,负责代理官方及民间以及海外的技术转移,尤其是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并且对引进技术的企业在市场、利益上给予支持;此外还选派人员赴海外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寻求可引进到台湾的技术。同年,台当局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其主要策略之一是有系统地引进岛内需要的新科技,并予吸收、消化和发展。

上述措施对技术引进确实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仅就技术合作而言,这个时期经核准的与外商的技术合作项目共603件, 为前一时期的12倍多。

3.技术引进政策系统化时期(1980~1990年)

这时期台湾的技术引进政策更为充实,尤其是1979年修订《专利法》后,加强了对自外国引进技术的专利权保护;另方面台当局开始注意到过去引进技术过于偏向日本,造成对日本技术的过份依赖。因而开始分散引进地区,从美国、欧洲引进的技术项目逐渐有所增加,同时积极培植台湾科技人才,促使引进科技在台湾生根,如1983年颁布《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提出扩大延揽海外科技人才并加速尖端科技在台生根的措施。1986年8月, 台“行政院”又核定《国家科学技术十年长程计划(1986~1995)》,提出“积极推动技术转移、人员培训及共同研究等国际科技合作”。

为落实上述策略和方针,台“经济部”于1988年7 月拟订《引进国外技术工作计划书》,执行期限三年,经费预算高达60亿元新台币。其中提出的重点工作包括:(1 )在“经济部”投资业务处设“技术引进服务中心”,配合工研院、生技中心、资策会等财团法人机构成立的技术引进专业咨询服务工作小组,以协助企业有关技术评估,仲介国外技术法人,提供引进作业中有关的谈判、法律、合约等专业咨询,提供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等服务;(2)在海外设立“技术交流服务中心”,建立多元化引进管道,搜集海外技术法人资料及转移意愿的初步洽商工作;(3)培训技术引进人才,开设训练课程;(4)建立合作研究开发制度等。

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与促进下,80年代台湾从海外引进了一批实用的高尖技术和延揽了一些技术人才。如70年代末便与美国签订了一项价值350万美元的技术转移协定;1982年又从美国引进硅闸(Sigate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1984年再与美国H-NEYWELL 的子公司新纳泰克签订了技术合作协定,并于翌年从该公司招聘了一批设计人员等。这个时期与外商的技术合作项目有较大增长。据台官方统计,1980~1990年核准与外商的技术合作项目共2104件,其中与日本的合作1175 件, 与美国合作489件,与其他国家与地区合作400件。

4.高科技引进时期(1991年后)

90年代以后,台湾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关键时期,而落后的科技水平成为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如何促使岛内科技尤其是产业技术的提高,便成为台当局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台当局考虑到台湾未来科技长远发展的变迁, 把原订科技十年长程计划修订为“十二年长程计划”(1991~2002年), 同时为使科技发展能配合“六年国家建设计划”(1991~1996年),拟订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六年中程计划”(1991~1996年),为此而制订的“发展关键性零组件及产品方案”选定三类共66项关键性零组件及产品作为开发及技术引进的重点,同时开展了一连串的高科技产业技术招商活动。尤其是1993年台当局提出将台湾建成“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后,为了促使跨国企业到台设立亚太营运总部,当局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与各国各地区的实质经贸关系,包括签订投资保障协定与技术合作协定,吸引跨国企业与台当局签署策略联盟协议。上述种种努力推动了一些美欧著名跨国企业前往台湾设立据点,并选定若干高科技产业进行投资与开展技术合作,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飞递航空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英国卡内门公司、航太公司、葛兰素集团,荷兰飞利浦公司,丹麦麦斯克轮船公司,瑞士视康公司,德国拜尔集团、宾士集团,法国布尔电脑公司等,都已经或开始在台湾投资设立营运中心和开展技术合作。由于这些跨国公司在生产及管理技术上占有一定领先地位,对台湾引进最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带来积极作用。但由于90年代以来台湾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经济发展减慢,竞争力连年下降,尤其投资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外商的投资意愿,仅就技术合作而言,1991年至1994 年6 月, 经当局核准的合作案只有609件,不仅未见明显增长,反而有衰退的趋势。截至1994年6月,经台当局核准的外商在台技术合作案共4031件,其中日本2379件,占59.46%,居第一位;美国782件,占23.96%,居第二位;两国合占83.42 %。

二、台湾引进技术的主要途径与成效

(一)引进外资带来新技术

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是两项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外商在投资设厂的同时,常常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另方面,不少外资又是通过技术引进项目而同时引进的。

据台“经济部”投审会1972年对311 家岛内及外商投资的厂商使用外国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其中的126家外资厂商中,通过专利、 技术授权或技术援助协议等途径采用外国技术的有108家,占86%;而185家岛内厂商中,使用外国技术(不包括使用外国机器)者有14家, 仅占8%。

该项调查的另一项发现是,在外资厂商中,拥有多数股权者采用外国技术的比例(91%)高于拥有少数股权者(61%)。在把上述厂商按纺织、成衣与制鞋、塑胶及其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和电器设备及电子产品等行业统计时,情况基本一样,只有纺织业和金属及其制品业略有不同。尤其是侨资拥有多数股权的电子业,使用引进技术者达100%。

表1 1972年台湾外资与本地出口厂商采用外国技术比较

采用外国总家数 %

产业别技术的厂商家数

(1)(2) (1)(2)

本地厂商7 76 9

外资厂商

13 1776

拥有多数股权8 1080

拥有少数股权5 771

成衣与制鞋

本地厂商2 47 4

外资厂商

15 2268

拥有多数股权

14 1877

拥有少数股权1 425

塑胶及其产品

本地厂商1 34 3

外资厂商

24 2789

拥有多数股权

22 2492

拥有少数股权2 366

金属及其制品

本地厂商2 1118

外资厂商

13 1587

拥有多数股权

12 1392

拥有少数股权1 250

电气设备及电子产品

本地厂商4 1724

外资厂商

43 4596

拥有多数股权

38 38

100

拥有少数股权5 771

本地厂商 14 185 8

外资厂商 108 12686

拥有多数股权 94 10391

拥有少数股权 14 2361

资料来源:王庆辉译:《亚洲新兴国家的外贸与投资》,(台)正中书局1992年

另一项在1987年对4个主要产业(电子与电器用品、机械、皮革、制鞋)的外资厂商技术转移情况的调查,据回收的1639份答卷所作的分析,可知在124件与外国的技术合作案中,外资厂商占55件,比例为44.3%。其中,在84件与日本的技术合作案中,台湾本地厂商与外资厂商各占一半,而其中的外资厂商主要是日商。在25件与美国的技术合作案中,美资厂商只占8件。在11件与欧洲的技术合作案中, 欧资厂商仅占4件。 这说明在台湾投资的外资厂商普遍与其母公司之间订有技术合作协议。反过来说,有四成以上的技术合作协议是由外资厂商签订的。

表2 外资厂商与技术合作

本地厂商 外资厂商有技术合作者

技术合作与外国有日 资 美 资 欧 资合计

对象国别 技术合作者 <50% >50%

<50% >50%

<50% >50%

日本 42

15

26 10 00 84

美国 1600 08 10 25

欧洲 1100 00 04 15

合计 69 41 9

5

124

注:<50%及>50% 分别代表外资资本额小于或大于50%

资料来源:马凯主编:《台湾经济研究论丛》,(台)“中华经济研究院”1991年

台湾有关侨外投资条例中还规定外商可以专门技术或专利权作为股本投资,为此当局还制定了《专利权及专门技术作为股本投资办法》。这种作价投资不得收取技术报酬或权利金,且专利权与专门技术两者只能择其一,不能同时作价,通过与外商合资并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方式,也可达到同时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的目的。

委托制造(OEM)也是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的一种合作方式。 所谓委托制造,是指台湾本地厂商利用外商认可的生产设备,依外商确认过的规格和质量标准,代为制造外商所要销售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外商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常常提供某些协助,包括生产技术或原料。委托者提供的产品设计及生产方法即是重要的技术资料,且常常在制造设计、技术人员培训、质量管理以及新厂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方面提供协助,台湾厂商在接受外商OEM订单中,不仅可在生产、 设计方面学到先进技术,而且由于外商对质量要求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台湾厂商还可提高质管和大批量生产的管理能力。尤其是1966年设立加工出口区后,工业技术尤其是加工装配技术成了引进技术的重点,几乎占工业技术引进总数的一半,其中尤以电子、电视、计算机、塑胶、棉纺和化学产品的加工装配技术最为突出。

(二)与外商技术合作

按照《技术合作条例》的规定,所谓技术合作是指外国人提供专门技术或专利权,与台当局、民众或法人约定不作为股本而取得一定报酬的合作。华侨提供专门技术或专利权者,适用前述规定。岛内民众以专门技术或专利权,在岛内与外国人或华侨合作共同经营生产事业者,准用该条例的规定,但不适用条例中有关结汇的规定。专门技术或专利权的范围,指岛内需要或可供外销的产品或劳务,且能生产或制造新产品,或能增加产量、改良品质或减低成本,或能改造营运管理、设计或操作之技术及其他有利之改进者。

台湾厂商与外商技术合作的方式,较常见的有:(1 )对方提供技术资料及蓝图;(2)选派技术人员到外国训练;(3)对方派员驻厂指导;(4)对方提供原料或零部件;(5)对方提供机器设备和测试仪器;(6)使用对方专利权。

上述技术合作方式常常伴有机器设备的售予,有的甚至“整厂输出”。但其中专利权的授权使用,实际上并不含有技术的引进。因此台当局规定外商授权台湾厂商使用其商标时,双方必须有投资或技术授权的关系才予核准。

台湾与外商的技术合作,最早开始于1952年与日本的第一宗合作,而且,在70年代末以前,技术合作几乎完全受日本的垄断。80年代后,为了减少对日本技术的依赖,台有关部门开始注意分散引进技术的源头,从美欧各国引进的技术合作项目有所增加,以1980~1987年为例,7年间开展的技术合作达1404件,其中日本占807件,美国占332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265件。

表3 外商对台技术合作及其来源构成

项目 技术合作项目来源构成

年份 (件) 日本 美国 其他国家、地区

合计 3422 2101 783 538

1952~1959 4834

113

1960~1969 366

284

52

30

1970

117

101

106

1971

10279

194

19726336

17

10

19736538

189

19747643

249

19756040

146

19768859

18

11

19779059

18

13

1978

11069

22

19

1979

11384

31

18

1980

14384

43

16

1981

12455

36

33

1982

14478

39

27

1983

14183

29

29

1984

16899

42

27

1985

197

118

49

30

1986

192

105

41

46

1987

295

185

53

57

1988

278

154

71

43

1989

222

109

72

41

1990

200

105

54

41

资料来源:池田哲夫:《台湾经济结构重组及其发展前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台湾与外商技术合作项目的行业分布, 以制造业占绝大多数。 1981~1990年间,经核准技术合作案共1961件,其中制造业有1696件,占86.5%。制造业中又以电子及电器制品业为最多,共588件, 约占制造业总数的30%。其次为化学品制造业(404件)、 机械仪器制造业(207件)、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190件)。

表4 外商对台技术合作的产业与地区分布(1952~1986年)

单位:件

业种 美国 日本 欧洲 其他 合计

产业·渔业·牲畜业 -1

- -1

矿业

--

- --

食品加工

26

51

73

87

纺织

22

34

51

62

皮衣、鞋7

13

13

24

木材、竹制品-3

227

纸制品 10

15

2-

27

皮革、皮革制品 13

2-6

塑胶、橡校制品 26

94 143 137

化学 129 262 82

14 487

非金属矿物制品 15

63 122

92

初级金属、金属制品 44 209 314 288

机械

37 261 586 362

电气机器 169 407 543 633

建设业 2

21

4-

27

贸易业 -1

--1

金融、保险业--

-11

运输-4

--4

服务业 33

50

4

11

98

其他

12

56 15-

83

合计 5331,548 293

532,427

资料来源:谷蒲李雄:《台湾的工业化:国际加工基地的形成》,(台)人间出版社,1992年

(三)创办加工出口区和科学工业园区

台湾设置加工出口区,目的是运用减免税捐的优惠条件,辅以工业区的措施,以吸引岛内外投资和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出口生产、保障适销产品出口货源和促进外销产品升级换代。1965年1 月当局颁布《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 翌年12 月第一个加工出口区在高雄成立, 1969年1月和8月,先后在楠梓和台中设置另两个加工出口区。

由于加工出口区的产品原则上限于外销,不像课税区产品那样可以内销且可获得不同程度的保护,故而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与改良生产技术,使产品达到价廉物美的要求,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此加工出口区可以说先天上便具有引进技术的功能。台湾三个加工出口区不仅在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方面成效显著,而且通过引进外资带来海外先进机械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区内工业不断转型升级。

台湾当局从1977年初起便开始仿效美国“硅谷”的作法,筹设科学工业园区。1980年7月公布《科学工业园区管理条例》,同年9月在新竹设立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该条例第一条便指明,设置科学工业园区的目的是为了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及科学技术人才,以激励台湾工业技术的研究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的发展。经过近20年的技术引进,该园区现已拥有8类高科技产业,即集成电路产业(包括IC设计、制造、材料、包装测试等)、电脑及外部设备产业(包括电脑系统、储存设备、输入出设备、电脑系统等)、电讯产业(包括电讯系统、微波系统元件及光纤系统元件)、光电产业(如光电系统元件、光学系统元件)、自动化产业(如自动化系统及自动化元件)、生物技术产业、环境科技产业以及能源科技产业。这些高科技产业的生产技术主要是由外商投资厂带进来的。目前,该园区已发展成世界知名的科学工业园区之一,被称为台湾的“硅谷”,也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尤其在台湾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世界知名度的提高,台当局越来越重视园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表现在:

a.推动双边技术合作与交流

b.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c.积极参加岛内外科技展览及相关研讨会,推动介绍园区投资环境及优良产品。

d.推动“对欧洲科技交流行动计划”

(四)延揽海外高科技人才

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障碍,主要在于技术力量不足,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当局于1995年制订了“加强运用高科技人才方案”,其中包括设立基金,重金延揽海外科技人才到台工作。这项工作尤其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取得显著成效。园区内准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的比例,用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本投资,其作价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25%。这一优惠政策不仅对岛内,而且对海外学人到园区创业的积极性具有较大的激发作用。据统计,1983年到园区创业的海外学人还只有27人,到1994年激增至1362人,增长50倍。这些人多数来自美国的“硅谷”,他们经验丰富,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科研管理能力,且把握世界的高新学科动向。例如园区内旺宏电子公司的主要成员中,就有38名来自美国的高级工程师。正是这些科研和生产管理人员在研发中发挥的作用,使园区的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许多产品不仅是岛内首创,而且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截至1997年底,在园区就业的6.8万多人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58%,其中硕士8488人, 博士839人,学士1.3万人。

三、台湾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虽然台湾在引进技术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台湾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岛内厂商的研发水平也是普遍偏低,因而约有六成的技术依靠引进,而当局的引进政策不够完善、配套,例如作为技术合作主要依据的《技术合作条例》,从内容上看却是以管理侨外资的技术合作行为目的,而非鼓励技术合作;台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做得不够,影响了外商转移技术的意愿;在技术引进的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一些重大工程及采购案中缺乏强制性措施以鼓励技术的引进;台湾厂商引进技术的方式不少以签订技术指导或技术训练的契约为主,引进的技术项目主要以委托加工的方式承继发达国家的加工和装配技术,致使所引进的技术层次不高,且多有雷同,缺乏多元化,引进的技术大多未能在台湾生根。

90年代以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台湾经济发展日见不彰,竞争力连年下降,尤其是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岛内投资意愿低下,严重阻碍产业的升级,制约了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为振兴经济、提高竞争力和加快实现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顺利跨入21世纪,台湾当局先后制订了多个跨世纪计划,其中较引人瞩目的有亚太营运中心、提升竞争力工程和跨世纪科技发展宏图等。这些计划都包含了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内容,并把这一作为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加强技术引进工作,台当局正在采取以下各项措施:

1.鼓励外商投资高科技产业

为了鼓励和引导外资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台当局除陆续修订各项投资法规,扩大对投资高科技产业外商的优惠外,近年来更强调向外招商计划以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航天、高级材料、制药、医疗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重点项目,并从中筛出数位静态电子照相机、石英表芯、航天扣件、液晶显示器用滤光片、紫杉醇、小型磁振照相扫描仪、真空保温材料等七类产品项目作为吸引外商投资重点,并以全球500家大跨国公司作为主要招商对象。1998 年1月,台当局提出因应亚洲金融风暴的三大措施之一是扩大招商,包括推动“日本窗口”计划,加强联系具有潜力到台投资的日商,鼓励他们移转设计技术或合作生产;筹组高科技访日团赴日招商,同时积极扩大对欧、美的招商活动,通过驻欧、美机构加强洽访当地具有潜力的高科技厂商与跨国企业,争取他们到台投资。

2.加强与外商进行技术合作

通过与外商的技术合作引进海外先进技术,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通过双边技术合作协议,加强与先进国家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聘请世界著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台湾担任科技顾问、院士,培训台湾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台湾的科技水平。

3.广设各种类型的科技工业园区

按照台“经济部”的规划,全台将开发设置30处“智慧型”工业园区,目前包括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内,已完成17处园区的规划,包括科学工业园区3处(含新竹)、科技工业区3处;软体科学园区3处、 航天工业园区2处、机械工业园区1处、生物技术工业专业区1处、 中山科学园3处、创业者园区1处。其中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已于1997年7月挂牌, 预计10年内将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现有的规模。上述17处科技工业园区将是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主力,其中新竹和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则是台湾“制造中心”的核心。

4.扩大招揽海外高科技人才

为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和加速解决台湾“人才荒”的问题,近年台当局采取多项措施延揽海外高科技人才,例如为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而设的奖金,每年达100万元新台币;当局亲自出马到海外进行招聘活动,例如1998年3月, 台“行政院”青辅会与“国科会”联合组成“延揽海外高科技人才宣导访问团”到美国5个城市展开求才活动, 包括台积电、联电、德基、华邦、惠普、工研院电子所等23家半导体、电脑、医药等公司参加了该团,而美国硅谷是此次求才行动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5.加强与祖国大陆的科技合作和从大陆引进技术与延揽科技人才

在加速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战略中,台当局越来越把目光瞄向大陆的科技优势上,尤其是加强与大陆的科技合作和从大陆引进技术与延揽科技人才。台有关部门已规划六大产业在大陆建立分工体系(包括钢铁、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化学、纺织等),五项科技产业作为两岸优先交流合作项目(包括地球物理、光电及无线电通讯、高级材料、航天、传统中医药学及天然药用植物等)。为了鼓励企业从大陆引进技术,台“经济部”还拟订多项鼓励与奖励措施,如股份有限公司经第三地区由大陆引进有关产业技术的费用,可依据有关规定申请税额抵减;营利事业引进大陆地区专利权或其他特许权以开发新生产技术或产品或用于改进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者,其所给付的权利金及技术报酬金可免征所得税;公司企业自大陆进口专供研发或品检用机器设备而为台湾无产制者,可免征关税,等等。

注:本文参考文献已列示于各表格的资料来源处

标签:;  ;  ;  ;  ;  ;  

台湾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趋势_日本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