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休闲文化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家园论文,人类论文,理论论文,美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休闲之事早已有之。但将休闲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则是近一个多世纪的事情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韦伯伦(T.VEBLEN)所著《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胡伊默译,中华书局于民国二十五年出版。)是我们见到的较早涉及休闲文化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直到今日,一般有思想的人,均以为相当的闲暇与避免操业——维持生活的操业——是有价值的、美丽的,甚至是无可非难的人类生活的必须条件。在一切文明人的心目中,闲暇的生活,无论就其本身或其结果而论,都是美丽的高尚的。”
休闲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因此,加强对闲暇时间的研究,对日常生活的自省,这不仅仅是一个了解国际新思潮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休闲文化的内涵
休闲文化是指人的闲情所致,为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它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们在休闲状态,通过人类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完整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可以说,人类的精神文明发端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又为人类提供了闲暇、伴生了闲情逸致。古希腊的许多大思想家认为,哲学、宗教、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闲暇活动的副产品。休闲反映时代的风貌,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变更的缩影,透过休闲,可以了解其他文化形式,当然也能了解整个人世沧桑的变化。
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遍于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之中,因此,它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人作为休闲文化的主体主要面对三个对象:自然、社会和人。
二、休闲文化的发展历程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休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和必然的联系。
人类在早期的原始朴素赤贫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无论是作业,还是闲暇都为了同一个目的——生存下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创造的财富日益增多,便有了闲暇时间,因而,闲情的需要慢慢地从劳动中分离出来。
古希腊人把休闲看作是不同于工作又高于工作的行为。发现数的和谐、优美的音乐、奔放的舞蹈,便是逻各斯人闲情的产物。我国古代文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唱,都是闲情逸致的典型表现。
随着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爆发,诞生了资产阶级新权贵,他们在获得物质享乐的同时,开始注重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受。有闲阶级注意自己的举止和修养。“闲暇方式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论及各种事变的知识。”
马克思特别重视闲暇时间的研究,他称“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他在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时,特意又把论述转到人本身方面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一个条件。”在这里马克思高度评价有广泛需要的人为“完整的和全面的人”,把具有多种享受能力视为高度文明的人的一个特征。他还从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谈到,“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决不是禁欲(马克思用了黑体字),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对闲暇的精辟和深刻的论述,是发展休闲文化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在普遍地增加,闲暇对于人们多方面的发展自己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人类追求休闲的愿望也更加迫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及其他休闲活动快速的增长,并随着旅游目的地和吸引地的创新,为休闲的度假方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变化无穷的娱乐设施与项目,使得度假休闲的人们可以充分地选择他们追求的去处,以满足人们学习知识、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近一、二十年,休闲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大大地刺激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世纪60、70年代,各种国际劳动组织关于劳动者权益宣言相继出现,从而在法律上对于闲暇与闲情予以了充分的保障。1970年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讨论通过的《消遣宪章》中对消遣时间有过说明:消遣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以后,完全由他本人自由支配的一段时间,它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还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条件。建立于闲暇时间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产生一种美好感。与此同时,西方许多学者从文化批判、意识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等角度发表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休闲生活起步较晚,休闲文化研究不很发达。甚至“休闲”一词,在辞典中被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
在中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在旅欧归来途经澳门时,专门对赌业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开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他认为,“玩”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应该玩得有文化,玩得高尚,要发展“玩”的文化。1994年7月他在广州讲学时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玩指的是游乐休闲,玩的文化是指游乐休闲文化。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又成立了我国首家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休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1995年5月,中国实行了五天工作制;同年的下半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休闲文化的进程。休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
三、休闲文化的时代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已是当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代表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闲暇生活,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文化形式、审美情趣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注重休闲生活的质量和品位,讲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休闲文化的时代特点。
1.追求健康文明化。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自我信念的提高,培养良好的礼仪、教养、道德情操、社会公德、爱护自然以及爱护动植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已成为闲暇生活的新时尚。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休闲内容和方式的健康清新,身心的健康促进人们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地投入新的生活与创造。
2.追求知识品位。当今,知识大爆炸,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对知识的要求愈来愈高,另一方面人对知识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社会的知识化和人的知识化,为闲暇生活掀开了新的篇章。大学里的双学位、人头攒动的夜校、图书馆中不息的灯光以及正在兴起的学术聚会、音乐沙龙为闲暇生活赋予了新的内涵。
3.追求生活科学化。当代,科技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必然使得闲暇生活打上科技的烙印。人们热爱科学技术,投身于科学技术,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在更大更广的领域内施展,同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人们对闲暇时间的支配也更趋于合理,生活方式也更讲求科学。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气质、心理素质、家庭环境条件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使之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与爱好。这已成为休闲文化的一个关切点。
4.追求内在美和人性美。许多人认识到,有钱可以买到时装、金银首饰等物质财富,却买不来人的风度与儒雅、教养与仁礼,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社会时尚。另一方面,人在追求内在美和人性美的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了追求真、善、美的信念。人的个性与才干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四、休闲的内容及发展方向
休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益友,闲能饮酒。天下之乐,孰大于是?”闲暇——是心灵的驿站,在这里,你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扶疲惫的心;或者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一次精神的升华。闲暇之时,或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或安卧于树荫下的竹椅上,或沉思,或对饮,或交谈……,那么,“人类清明的深沉的伟大的优美的精神家园,不就可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间,花草的颜色和香气里寻得吗!”有益、高尚的休闲表达一种美好的情趣,体现着个人的气质与追求。古人以为,交好友能“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揽名胜可“胸中一副别才,眉下一双慧眼”;读好书可颜如玉,觅真谛。无疑,选择有益、高尚的休闲内容是至关最要的。
衣、食、住、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我国渊源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当今休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衣:衣服虽然在最初的功能仅仅是御寒和防于羞耻,但很快服装便成为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同时又兼具其他多种职能的文化现象。法朗士甚至说: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服装是时代风貌的橱窗。
食:“民以食为天”。但它早已超越人的本能的范围,而带上更强烈的主观意识色彩,甚至是某种精神意识的体现。古罗马诗人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难怪有人说,人造了两件最和谐的事物:音乐和烹调。一道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住:住宅是人类的生活场所。它既是各个民族观念的无声语言,又是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生活情调及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也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的保证。
行:人的行为方式。随着物质财富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为满足精神和物质享乐的需要而游山泽、观鱼鸟、赏春花、望秋月,于是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使人在领略山川自然和人文古迹之美的同时,陶冶了性情,锻炼了意志,丰富了生活,使人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琴:古代,文人雅士以琴扶心;而现代,已成为人们普遍共享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其中陶冶性情,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情趣。
棋:古人以为,一副棋盘,就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象征着人的生活空间。当今它被视为一种高深的智力游戏,是思维的较量。在这里,或是体味四面楚歌的悲壮,或是分享兵攻城下的欣慰,或是体验背水一战的无奈。当然,尽心、尽性、尽情,乃为弈棋之道,闲情之理。
书:书法艺术“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见字如人,字为其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法抒发人的情怀,展示人的气质,可谓百态千姿、美不胜收。它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人们消遣、寄情、抒发人生追求的最美好的方式,是休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画:“神韵俱在,形则在自然之间,只有物我浑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神形得兼。”坦露人的格调情趣,寄托精神追求,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篇、流连忘返。
诗、词、歌、赋,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常常用来写景叙事抒情,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诗言志,诗为心声。以文会友,用诗传情。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贤哲志士、英雄豪杰,留下壮美诗篇,千古传唱。诗词的巨大魅力,深沉的意境,为休闲文化又增添几许高贵与典雅。
当然,作为休闲,还有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同样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开拓、去享受。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当今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文化已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文明、健康地休闲?休闲的真谛又是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林语堂曾说:“消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尽管,林老夫子的理论多了几许清高,也和市场经济的规则相差甚远,但从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角度讲,我们又不难看出它的崇高、清明、深沉与美丽。
如果说,语堂先生是躺在竹椅中道出休闲的真谛,那么,思想大家于光远先生则是站在理性的讲坛对中国的休闲给予了战略性的回答,他指出:应提倡——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与引进相结合;儿童的需求与成人的需求相结合;高文化水平的人士需求与一般居民的需求相结合;属于高消费的与平民百姓所能接受的相结合;本国居民的需求与国外游客的需求相结合。
于光远先生还就休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开发提出了具体思路:
1.学术研究。对作为社会现象的休闲和作为个人生活需要的休闲;对休闲与旅游、游乐、竞赛,休闲与教育、科学技术,休闲与经济,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的与现实的,理论的与实践的进行学术研究。
2.科学技术的研究。对休闲方式、休闲设备开展创造发明活动。
3.休闲中的艺术活动的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艺术在休闲中的作用,发展丰富多彩的休闲艺术。
4.培育人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出现一批休闲文化的专家,培育出众多的休闲人才。
5.休闲文化的经济开发。创造发明休闲娱乐的设备和项目以及新的休闲方式。提供咨询服务等。
五、休闲的误区
诚然,几年前,休闲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可眨眼间这休闲就急匆匆地奔到了人们的面前。由于我们还没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文明的程度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休闲的理解还有许多偏差,甚至还有许多误区。
1.休闲概念、内容、行为的庸俗化、单一化。与日俱增的“休闲综合症”令人堪忧:无所事事、头脑昏昏,沉缅舞厅、通宵达旦,暴饮暴食、一醉方休,闲逛商场、挥金如土等,浪费了人的生命,亵渎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2.尽管科技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科技对人的异化的趋向已使人们普遍感到,在当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凝重的物质世界面前,人这万物之灵显得渺小了,人的这种相对矮化造成人的陌生感和异化感。发达国家的经历已表明:现代文明与人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已成正比。
3.休闲似乎仅仅是都市人的专利,而广大农村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城乡休闲文化如何交流、渗透、结合,更需全方位的考虑。
4.休闲文化的民族性: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何面对洋食品、洋服装、洋玩具、洋电器等大量涌入的问题,是同化吸收、借鉴、扬长避短;还是被异化、被兼并。
5.应该看到,一方面有“仓廪实而知礼仪”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饱暖思淫欲”现象的发生。在一些地区吃、喝、嫖、赌风气盛行,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环境,毒化了人的心灵。
6.休闲不当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城市孩子显现出来的厌学逃学现象以及好逸恶劳、挥霍浪费等不良习气,如果不及时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休闲的全部意义便丧失贻尽。
六、结语
不是吗,人的解放并非物质—技术层面的解放,而是生存—存在层面的解放;经济学的解放并不等于哲学—文化的解放;理性的自由并不等于感性的幸福。当代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指出:人的解放的根本标志和现实途径,便是以艺术—文化为手段对心理—本能压抑的消除。这难道不是休闲的真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