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_淡冰,彭宗清,李自强

 淡冰 彭宗清 李自强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神经外科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 目的:分析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通过鞘内注射方式对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治疗。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在发病72内通过介入方法栓塞动脉瘤或采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并给予注射尼莫地平、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进行鞘内注射治疗,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69%,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月后Glasgow预后评分平均(4.93±0.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2±0.46),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通过鞘内注射方式能够有效治疗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尼莫地平;PICC持续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临床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167-0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因素诸多,颅脑动脉瘤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约占该病患者总数的50~85%[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可选择介入手段对动脉瘤进行栓塞或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夹闭动脉瘤,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降低脑水肿程度,减轻颅内高压,预防脑血管痉挛[2]。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9例,通过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均经脑脊液检查、头部CT或MRI以及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龄45~78岁,年龄平均(53.35±9.97)岁,发病时间1.5~24h,平均发病时间(6.04±11.58)h;按照Hunt及Hess分级方法,Ⅱ、Ⅲ级35例,IV、V级14例。治疗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年龄平均(51.68±10.22)岁,发病时间2~24h,平均发病时间(5.85±12.71)h;按照Hunt及Hess分级方法,Ⅱ、Ⅲ级32例,IV、V级17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数据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肺肾严重功能障碍、自主呼吸较微弱或心跳呼吸骤停、脑疝先兆或脑疝、外科开颅术、尼莫地平过敏或应用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h内给予镇静、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纤溶等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夹闭动脉瘤或经介入对动脉瘤进行栓塞,并在上述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应用剂量为2~4ml/h,30mg/d[3]。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措施基础上,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通过鞘内注射方式,其中尼莫地平应用剂量为30mg/d,24h引流量需维持在150~200ml,留置时间约为7~9d。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疗效,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Glasgow预后评分。其中,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出现后遗症,大脑动脉血液平均流速下降幅度超过20%;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大脑动脉血液平均流速下降幅度超过10%;无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无改善,甚至加重,大脑动脉血液平均流速下降幅度未超过10%。脑血管痉挛标准:轻度,大脑动脉血液平均流速120~140cm/s;中度,大脑动脉血液平均流速140~200cm/s;重度,大脑动脉血液平均流速超过200cm/s。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 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当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疗效比较

*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以意识障碍、剧烈头痛以及脑膜刺激征为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发病原因是颅脑动脉瘤。据临床调查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包括脑积水、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等。脑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5d后,高峰期则在5~14d,可造成迟发型缺血,继发脑梗死,促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加重,是造成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4]。近几年来,持续腰大池引流越来越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应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感染率较低等优点,能够有效促进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循环,进而快速清除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减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头痛症状。PICC管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引流管,相对传统的硬膜外麻醉导管而言,具有扛折管、梗阻率低、质地软等优点。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第二代药物,可有效预防颅脑血管平滑肌出现痉挛。将尼莫地平通过鞘内注射方式应用于患者,可有效提高药物在颅内局部组织的浓度,加强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发应发生率。总之,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通过鞘内注射方式能够有效治疗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不良反应率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朝晖.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曹辉,蒋正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5,17(2):202-205.

[3]王新军.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2.

[4]陆黎春,李伟生,钱兴龙等.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1):160.

论文作者:淡冰,彭宗清,李自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_淡冰,彭宗清,李自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