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学_文学论文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学_文学论文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书中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教科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文学是美国6—12年级(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没有所谓“部颁”或全国性的“指定”教材,各州或各地的学区有权选择使用符合他们教学要求的教材。本项研究依据的是美国五大最著名的教材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教材,它们是: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Literature:World Masterpieces.Prentice Hall,1996)、麦克杜格尔·立特尔出版社的《文学语言:世界文学》(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World Literature.McDougal Littell,2000)、格伦科·麦格劳希尔出版社的《文学:读者的选择》(Literature:The Reader’s Choice.Glencoe McGraw-Hill,2002)、全球费伦出版社的《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Globe Fearon,2006)、霍尔特、莱因哈特和温斯顿出版社的《文学的要素:世界文学》(Elements of Literature:World Literature.Holt,Rinehart,and Winston,2006)。在此,笔者对这五大出版社世界文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学存在形态进行研究,并探索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中国文学作品的存量统计及选材分析

据统计,五大出版社的世界文学教材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71篇(不计重复出现的篇目,下同)。

(一)先秦典籍。先秦典籍被看成是很有价值的中国古典作品。在五种教材中,有四种选了《论语》《道德经》《庄子》,三种选了《诗经》。教材编者重视《论语》对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的论述。在介绍《道德经》时,阐述了老子的“美与丑”“有与无”“难与易”相互依存的思想,发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命题。出自《庄子》的篇目有《梦蝶》《庄周》《疑人窃斧》《塞翁失马》等寓意深刻、充满人生哲理、以小见大的名篇。选自《诗经》的作品有《黄雀》《硕鼠》《蒹葭》《桑》等,这些作品或歌颂爱情,或反对战争,或反对强权的掠夺,或同情妇女不幸的婚姻,都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人道的同情。

在先秦典籍中,老庄思想明显受到教材编者的青睐。《世界文学名著》这本教材在介绍老子《道德经》时,对老庄思想与儒家学说作了一个比较。编者认为,孔子强调责任和教育.,重视社会服务,崇尚成就和财富,而老庄思想则重视人类在自然中的和谐生存。相比较而言,教材编者更赞赏老庄超脱于物质之上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肯定老庄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类应最终从欲望中解脱出来,简化他们的物质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发现和崇尚自然的奥秘并真正遵循生命的规律。

(二)中古诗词。教材《世界文学名著》选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三首诗:《形影神》《归田园居》五首之四、《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五。编者认为,《形影神》承继了老庄哲学的精粹,通过形神对比,强调了人需要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思想。《归田园居》五首之四、《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五表达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些超然世外,蔑视物欲的人生观,同样继承了老庄思想的传统,是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范例。

五种教材中,有四种选了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李白的诗入选最多,有《长干行》《静夜思》《夏日山中》《关山月》《寄东鲁二稚子》《戏赠杜甫》等。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编者看中的是李白对青梅竹马爱情的吟颂,思乡的情怀,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描写,以及思念家人孩子的亲情和故人间的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有三部教材都选了杜甫的《玉华宫》,并提问学生:“宫殿会成为废墟,美女会成为黄土,岁月给人带来了什么?”对照国内教材一贯坚持的“积极向上”原则,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这首感叹岁月沧桑、情绪消沉凄婉的诗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吗?其实这正是美国教材编写理念的独特之处:他们从不把孩子看成“弱智”群体。也许他们的人生经验还不是那么丰富,可对“炎凉世态”也未必没有体验;况且青春期的年轻人,对眷恋、悲观、颓废等情绪也许最易共鸣,理解也最为深切。再者,这首诗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社会主流的基督教价值观:人不应该只着眼于世上的物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可以稍纵即逝,精神的追求才是恒久的。除了《玉华宫》,教材中还选了杜甫的《赠李白》《独立》《赠卫八处士》等作品。有趣的是,这些教科书对杜甫的评价普遍高于李白,《文学的要素:世界文学》教材中这样写道:“李白是普通人中的伟大诗人,但杜甫是诗人中的诗人”①。

三部教材共选了白居易的六首诗作,分别是《暮春寄元九》《病中南亭闲望》《寄十一建李》《山中读吟》《村居苦寒》《白咏老身示诸家属》。教材将白居易称为伟大的民间诗人,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讨论其诗作中的“病”“愁”“孤独”和“死亡”主题。

两家出版社的教材选录了王维的《酬张少府》《鹿柴》《山居秋暝》《青溪》四首诗,都是山水风景之作,推崇的也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教材《文学语言:世界文学》和《文学的要素:世界文学》都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小重山》《孤雁儿》和《庆清朝慢》。教材编者看重李清照词的音乐感,还让学生注意这些作品表现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美国世界文学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中国古典文学,不仅总量少,且没有一个现代作家的作品入选。当代诗人中,选了北岛的《回答》《宣告》《安魂曲》,舒婷的《流水线》《这也是一切》《童话诗人》,顾城的《希望的回归》。选这些诗作是因为教材编者认为,诗中对人性的异化进行了抨击,对人的个性解放进行了张扬。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文学:读者的选择》中选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在介绍毛泽东时,教材历数了新中国建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引用了毛泽东的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介绍了长征的来龙去脉并分析了《长征》一诗后,教材给学生出的思考题是:回想一下你自己或是你知道的人是怎么面对最困难的情况,或是为了实现理想而付出牺牲的?这里你不能不佩服教材编者巧妙避开意识形态话题,抽象出人类普遍问题加以讨论的高超技巧!

作家张洁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出现时产生过较大反响,但国内不会有人同意将她看作中国当代作家的最重要代表。可在这五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惟一入选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就是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而且被《文学的要素:世界文学》和《文学语言:世界文学》两本教材选录。显而易见,出版社不是因人选文,他们看重的,是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典型的“东方”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心有灵犀二十年,却因不敢直接表达(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以致抱憾终生;加之小说在描写爱情时笔调婉约、含蓄、伤感,可以说正暗合了西方学者对东方式爱情的想象。此外,小说表现的专制政治和自由爱情之间的冲突和选择,也深合西方教育家的口味。

(四)民间故事。有两家出版社的教材选了中国民间故事。《世界文学》所选录的民间戏曲故事《锁麟囊》讲的是富家小姐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却被美国的中学教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选入。这也许真是应了一句话,最民族的也是最国际的。《文学语言:世界文学》选了《活观音》。《活观音》和《锁麟囊》这两个讲善有善报的民间故事,与影响美国文化很深的基督教博爱同情理念有不少相通之处。不难想象缘何它们得到教材编者的垂青。

(五)美国华裔文学。将华裔美国人的英文作品划入中国文学,这反映了美国教材编者对民族、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文学语言:世界文学》教材选了谭恩美(Amy Tan)《喜福会》的片段,凸显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14岁的华裔女孩圣诞节请白人男孩罗伯特一家吃晚饭,女孩的妈妈为此准备了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菜单,有对虾、墨鱼、木耳等,但女孩却为此感到尴尬,尤其是亲戚的大声谈笑和父亲饭后的饱嗝更让她觉得羞耻。但是在长大成人之后,她回想起这次晚餐时,才体味到母亲的中国智慧与警告:不管她外表上想还是不想做美国人,她的内心永远是中国人。这种思维后来伴随了她的一生。教材还选录了另一位华裔作家叶祥添(Laurence Yep)《失落的花园》(The Lost Garden)的“中国城”一节。作者虽在华裔家庭长大,在中国城上学,但因为他不懂中文,始终被排斥在中国朋友和中国城文化之外。他的父辈说中文,他却只会英文;他的父兄擅长体育,他却在这方面毫无天赋;他出生于美国,却成长于中国城……他敏锐地提出了美国社会的一个偏见:中国人或者华裔生活在中国城是因为他们想住在那里,其实那是历史上种族歧视造成的后果。一种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迷茫,始终困扰着海外华裔子孙,从而成就了一个新的文学分支,引起了美国教育者的探讨和教材编者的关注。美国华裔作家文学作品的选录,深深触及脱离了文化主流的海外华人生活,展示了挣扎在中西两种文化边界上的人的生活。这对于日益增多的华裔学生来说,应该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教材编者的选材敏感及教学设计思路的开阔与独特。

从以上美国世界文学教科书对中国文学作品选择的思路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和思考:

(一)美国的语文教材中系统地选择和包括了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基本客观公正的。就像《文学的要素:世界文学》教材里在评价中国文化提到的那样:“人类迄今为止,超过一半的书籍是用中文写成的,中文以外所有别的语言加起来写的书才构成了剩下的一小半。”②

(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选录,视角独特,有自己的标准和评价。有些与我们的判断一致,有一些跟我们的标准有所不同,却也使中国人看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甚至有些是很有价值却被我们自己所忽略或熟视无睹的东西。

(三)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倾向性。美国教材中对于中国文学作品选录,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无论是对古代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作品还是《诗经》、《史记》的选录,以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都是在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专门指导之下,始终贯彻美国人推崇的人性自由、人权观念、民主思想等观念。

(四)有一套完整与缜密的教学思路与课堂教学法的指导和设计。比如,每一篇被选作品,都会从文学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练习等不同角度设计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被选作品,而且可以联系自己的情况,有话可说,体现具有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部头巨大、装帧精美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是怎么使用的?实际上,大概没有一个老师能全部教完,或需要按部就班地用这些教材。很多老师只是选用其中一部分,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不必照本宣科。这也许就是美国的教育思想所在:学生学多少,来源于他们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不是来自老师的灌输。如果学生对中国文学感兴趣,这些教材会提供他们这方面学有所长的机会。如果他们的兴趣和选择不在这儿,也不会成为死记硬背的负担。但是凝聚着教育专家智慧的这些教材,为所有将来可能出类拔萃的人提供了一个文化背景与可能。这对我们国内语文教材的编写也许会有启发。

二、中国文学的存在形态与教学方法

上文我们讨论了美国高中课程中的选材以及选材的指导思想。下面文中就这些选录的中国文学作品,以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和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探讨他们的教学指导思想、策略及具体的教学步骤,以便对美国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教学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从这些教材的整体编录方式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主题来编写的,像《世界文学》课本,它分为七个单元,并以不同的主题来组织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学作品。另一类是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来组织课文内容的。美国中学语文教育是整体的一体化的教学,它强调的是各种语言技巧的教学都是在有意义的上下文中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的。学生不会孤立地学会运用语言的技巧。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文章本身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识中去理解和获取新知识。当学生自己写作时,要用这些技巧时,会真正掌握这些语言技巧。

下面以教授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为例,介绍课本中的中国文学教学方法。美国的教科书,在讲授中国文学时,都会在介绍具体作品之前,先概括地介绍中国文学。以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编者就系统介绍了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890年的中国文学。课本中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在介绍完中国历史背景之后,教材进入陶渊明《形影神》诗的学习。首先是“批评性阅读”(“Reading Critically”)。编者指出,这部分的安排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大背景,了解这三大背景会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有上千年历史的作品。在介绍历史背景时,教材中指出,中国的历史被划分为商、周、秦等不同朝代,这篇文章产生于六朝时代,处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代。从文化背景来看,占中国主导地位的三大宗教已经形成,道教、儒教和佛教,尤其是佛教的兴起,着重于通过自我修行去消除欲望,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对政治和社会的兴趣,转向对个人的精神追求。从文学的背景来看,纵观中国历史,诗在人们的心目中和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陶渊明在很多诗中都表达了个人情感,有些平和,有些激烈。

其次是写给教师的“备课提示”。分为三部分:第一,增加学生背景知识(Prior Knowledge)。要求学生设想人类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让学生们去列举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学生们可能列举为:思想(Mind),身体(Body),灵魂(Soul)等。然后在黑板上列出这些建议,并就每一个方面给出人的一种性格,这些性格会是什么?他们怎么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表演具有这些性格的人并进行辩论:什么样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选择就是陶渊明在他的诗中所讨论的人格的物质、影子和精神三个方面。第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的(Purpose-setting Question)。如问学生,形、影、神三个方面,哪一下对生活更重要?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第三,指出语法教学要点(Grammar in Action)。其中提到了诗歌语法的特殊性。诗歌不像散文有一套严格的语法规则,在诗歌中,声音、内容和形式都同等重要。诗歌的韵律重复,要按照意思停顿而不按句子的长度停顿,要是你读对了诗的音韵,意思自然就明了了。

再次是两个学生活动(Student Activity)。一是让学生错误地按每行停顿读这首诗,然后再让学生按意思准确地读,看哪一种更好,哪一种是正确表达意思的,并说明为什么。二是让学生看全诗,找出一两个跟传统的语法意义上不相符的地方,并说明为什么作者在这里忽略了这些语法规则、这些变化对读这首诗有什么影响、对意思的表达有什么影响。

最后是讨论(Discussion):你同意作者关于物质的观点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在讨论诗歌精神(Spirit)时,作者用了什么调子?为什么“精神”看起来这么重要?用你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关于精神的这几行诗。这些备课提示在教师手册里都有系统详细描写。

课本中还有对英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ESL Teaching Strategy)。在向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解释拟人(“Personification”)这一概念,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物质、影子和精神的对话时,教材用做点心的面团来打比方解释抽象的人生:当面粉、牛奶和鸡蛋完美搅拌在一起时,虽然我们不能分辨出中间的任何一种,但是它们都同等重要,就像人的思想、身体和灵魂。

最后课文提供给学生三组练习并附有答案。(一)思考所选的篇目(Thinking about the selection);(二)文学分析:理解主题(Analyzing literature-understanding theme);(三)语言理解:完成句子(Understanding language-complete sentences);(四)思考与写作:围绕主题写作(Writing about theme)。

上文所举的是教材中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教学实例,下面再从《世界文学名著》教材中选取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介绍一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

教材在介绍作品之前,先介绍了作家张洁的生平。从她的童年,她的父母,介绍到她的教育背景,提到她由学经济转为文学创作,她在工厂、农村的工作生活经历,一直到她的作品成就及影响。教材还着重提到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对妇女地位的描述,以及对社会变革的评论。指出她的敢于直言和具有说服力的论述,赢得了国外的关注和赞赏。在介绍完作家生平思想之后,教材指出这篇作品教学的两个核心:一是文学技巧的教学:了解和分析文学描写技巧“闪回”(Flash Back),二是阅读技巧的教学:分析描述事件的顺序。

在具体教学中,又分为教前准备(Preteaching),直接教学(Direct Teaching),指导练习(Guided Practice),独立练习(Independent Practice)和教学评估(Assessing)五大步骤。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在教前准备中,教材先介绍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故事梗概,特别指出:浪漫的爱情,传统上在中国,并不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结合美国的情况讨论:人为什么要结婚?什么决定一个好的婚姻?并让学生把这些讨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在读作品之前,教材还建议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做一个联想:当你不确定怎么做时,有没有别人说服你做决定的时候?这个决定的后果是什么?你为此后悔了吗?

在文学技巧教学中,教材对“闪回”技巧作了解释,指出它是电影、戏剧中的常用手段。在作品中,作者用闪回的手法,带入她母亲的爱情生活,用以强化主题。在阅读技巧教学中,围绕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教材提示老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故事叙述中哪些部分发生在现在?那些部分发生在过去?作者是怎么切换现在和过去事件的?作者又是怎么把她母亲过去的故事和作品中的现在结合起来的?随后,教材又介绍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其中提到1949年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提到“文化大革命”,也提到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等,所有这些都为课文的讲解做了充分铺垫。

在教前活动结束后,教学的重点转到作品直接教学阶段。课本不厌其烦把作品每二三行按意义的表达分为一小节,从阅读技巧和文学技巧两个方面对文章逐字逐句地做了极为详细的分析讲解。比如:当女主人公问她的追求者乔林为什么要和她结婚时,乔林只说出,因为你好!这时作品中写道:“寂寞突然袭上我的心头”。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从阅读技巧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作者会突然说出这句话?是不是暗示乔林这个人不能理解她,因此不可能成为她真正的伴侣?除了这个例子之外,教材还针对主题、技巧等方面,提出许多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的问题。此外,教材还针对教师可能遇到的有特殊背景或要求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母语不是英文的学生,着重解释作品中出现的成语;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对难词、生僻词提供通俗常用的同义词;对水平高的学生,也给他们更多的提高机会。例如教材中提到了契诃夫的小说,教材建议这些水平高的学生去读原文,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教材甚至还对作品中涉及的一些政治历史事件,作了细致的解释。比如,作品中提到马克思和共产主义,教材就在课文旁边对马克思和共产主义作了解释。又如对“文化大革命”一词的出现,教材也对当时中国的背景作了交代。

在逐字逐句通讲课文以后,教材中下一个步骤是独立练习,提出一些颇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比如,为什么文中的女儿和母亲关系那么近,却觉得母亲的行为很神秘?答案是:因为母亲深爱的人,却无奈地跟他不爱的人结了婚,他是别人的丈夫!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在这里教材提示:作者用现在对自己要嫁人的思考,结合对母亲过去不幸遭遇的闪回,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完成了以上教学环节以后,教材要求学生做写作的练习:写一篇日记,记录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最后是教学评估和测试。教材提供CD-Rom,VCD以及上网查询练习等多种不同的方式,以方便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掌握作品文学手法、阅读技巧、词汇的程度进行全面评估。从这篇张洁小说的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过程详备、明确,文学欣赏和语言技巧理解兼顾,同时还有对政治、历史、文化的延伸教学。它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阅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创作。

通过对中国文学教学实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几点结论:

(一)教学具有系统性,强调整体性(Integrated)。在选录和讲解中国文学作品时,先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特征,把具体的文学作品放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介绍,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

(二)中国文学教学不但具有广度、深度,而且注重有意义的(Meaningful)的主题教学。即使像陶渊明这位中国六朝时期的诗人距今一千多年的文学作品,教材也不只是把它单独地当作经典作品去欣赏而忽略它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教学指导中,教材提示老师让学生以有名的运动员、明星为例来讨论名誉、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相互影响,并带着这些讨论的疑问,再去看陶渊明诗中的观点。这也再次证明经典作品是可以跨越时代、国界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一真理。

(三)注重从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语言表达技巧、语体风格等各方面去讲解所选作品。像在介绍陶渊明的《形影神》时,不但从思想角度讲了作品突出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从文学上讲了这首诗的意境,而且介绍了诗歌特有的停顿方式和音韵要求,以及不拘泥于现成语法规则的特征。

(四)激发学生思考创作。在课后练习中,两家出版社的教材中都有“思考和写作”一项,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解释自己同不同意该作家的观点。这也体现了教材编者的一贯思想:在创作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你所学的作品。

本文介绍了美国五大教材出版社初、高中阶段世界文学教材中选录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存量统计结果,系统地归纳了中国文学的选材类型。笔者进一步对选材的思路进行分析,把课本编者的思路呈现给读者。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学的教学方法。希望本文对国内初高中外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注释:

①②Elements of Literature:World Literature.Holt,Rinehart,and Winston,2006:P420、P360.

标签:;  ;  ;  ;  ;  ;  ;  ;  ;  ;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