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筑房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中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情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呈现出工程量大,施工质量难度高的情况,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加强对混凝土施工工作的管理,能够解决在施工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要点的应用,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在土建工程中,其质量与混凝土施工技术息息相关,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完善,能够有助于提升土建工程质量,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规范,从而将能够影响土建工程施质量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时刻关注其技术关键,进而满足土建工程施工要求,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完整性与优质性。
1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露 筋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部分钢筋裸露在外,甚至全部钢筋都外露,这是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一个表现,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发生位移,钢筋紧贴模板,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漏振;浇筑构件在设计时布筋过密,在浇筑混凝土时保护层又不足,使钢筋紧靠模板;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加上捣振不当,踩踏等人为地造成的钢筋变形、移位等以致钢筋外露。
1.2 蜂窝和麻面
在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表面,经常会出现类似蜂窝的窟窿,构件表面呈现无数小凹坑、麻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模板的表面比较粗糙,并且不够湿润,混凝土内的水分被逐渐吸走,模板漏浆,混凝土分层离析等。在混凝土入仓后,没有设置缓降器,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又没有对其进行分层捣固处理;模板存在缝隙,导致水泥浆大量流失;布置的钢筋比较密集,混凝土坍落度较小,没有经过平仓振捣处理。
1.3 孔洞问题
混凝土的终凝完成后,可能会发生孔洞问题,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体积较大的空隙,导致出现孔洞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混凝一次下料过多导致振捣不到位从而形成松散空洞;石子成堆、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跑浆严重却又未及时捣振或者是在一些钢筋较密集的部位或是预埋处,混凝土的下料操作出现问题,没有进行捣振,却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 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2.1浇筑准备期的质量控制
2.1.1施工材料质量监控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该技术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将强化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监控工作,严格遵照国家所颁布相关规定加强对材料质量的筛选,并专门派遣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人员协同采购部门对材料的性状、种类、使用年限、生产合格证等方面进行严密的审查,注意材料营销商是否具备相应的营销资格证件,对配置混凝土的各类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从根本上确保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安全。
2.1.2 混凝土的配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建筑工程实际需求以及混凝土配制的科学比例,严格计算各项材料比例,注意各项材料下放使的顺序。(2)在明确各材料的所用比重与放入顺序后,还要注重混凝土的搅拌时长,根据建筑工程最后预期效果合理控制搅拌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捣实和浇筑是一道关键工序,这道工序决定着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整体性、尺寸和外观等,决定着混凝土的这些指标是否符合验收的标准。(1)在浇筑混凝土时,必须保证薄层连续浇筑,将不出现裂缝为原则。(2)保证振捣得当。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振捣。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是否出现漏振、过振等不良振捣现象,预防混凝土内部出现蜂窝、孔洞现象,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振捣不充分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例如混凝土外表面出现孔洞、麻面、蜂窝、裂缝和气孔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因为孔洞和内部蜂窝造成的质量问题,却往往被忽略。而内部质量缺陷,对建筑物结构造成更大危害,因而,技术人员必须关注这个问题,适宜采取二次振捣的方法,提升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等,质检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3)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泌水,此时必须尽量将其清理干净。(4)在混凝土泵送中,确保过程连续,不能中断,如若必须间断泵送过程,那么要确保次层混凝土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浇筑完成,且间断的时间必须控制在 45min 以内。(5)严格把关混凝土中的钢筋,浇筑混凝土时,确保钢筋具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和处于正确的位置,加强对钢筋的检查,在钢筋比较密集、不易振捣的部位,需适量缩小骨料的粒径,保证混凝土良好的和易性与混凝土配合比准确。针对混凝土的浇筑高度超过 2m 的,为了预防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要利用溜槽或串筒进行下料控制。(6)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凝土的垂直度、表面平整度和光洁度达标。针对混凝土的上述指标,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及优质的模板意义重大。除此之外,为了达到钢筋混凝土施工验收的标准,还要注意模板拼缝、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等。例如模板的拼合不严密,发生漏浆现象,在情况比较严重时,会导致新浇筑混凝土表面出现露石现象。除此之外,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的先决条件是模板的刚度,所以,在反复使用模板之前,一定要校准其刚度,杜绝使用变形较大的模板。
2.3 浇筑后混凝土养护质量控制
基于水泥的水化作用,确保混凝土可以正常凝结硬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水化作用才能正常进行。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及时的进行养护处理,在混凝土的表面,会发生蒸发现象,导致混凝土出现脱水现象,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片状脱落和裂纹现象,影响其耐久性和强度等。通常情形下,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的 12h 内,在其表面必须进行洒水和覆盖处理,且经常对其进行洒水处理,确保其处于湿润状态,维持混凝土发挥水泥的水化作用的湿度和温度,这个过程必须维持 7d 以上。在冬天或混凝土表面不方便洒水时,也可以采取涂刷薄膜养生液或使用塑料薄膜覆盖,预防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过分蒸发,以此养护混凝土。在完成混凝土结构浇筑后,不可急着进行拆模操作,必须确保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避免混凝土结构被破坏或混凝土表面产生早期裂缝。
3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
(1)在开始进行土建施工前,土建工程单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技术计划,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在制定施工计划时,要重点考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性能参数及各项数据,在确保施工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施工质量。(2)在混凝土施工技术中,重要的参考标准为混凝土的强度,避免混凝土出现变形、裂缝等问题,减小混凝土施工技术风险概率,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继而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时刻注重质量、强度等因素,逐步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3)在对土建工程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时,我们要时刻关注施工时排水、防水等工作,还要关注施工现场的清扫工作,排除能够对混凝土施工造成影响的因素,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优化,并以此来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而提升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每一个施工要点,只有这样建筑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每一个施工的环节都进行有严格的监督,只有这样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建筑的使用性能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士强.试论土建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7,06:53.
[2]吕新东.浅谈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7,16:244.
[3]孟凡友.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7,09:30.
论文作者:陈亚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土建论文; 钢筋论文; 工程论文; 现象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