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研究论文_邢艳

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研究论文_邢艳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不同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搜索数据库及书籍中的相关文献;采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探讨不同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结论:扳法为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有效方法,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斜扳法;腰椎小关节紊乱症 ;一牵三扳法;坐位旋脊扳

1.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定义及损伤机理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又称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或腰间小关节综合征,属于脊柱小关节机能紊乱范畴,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是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承担人体的直立、屈曲等运动,当脊柱伸直时,椎间小关节互相靠拢,形成挤压状态,特别是由于腰1,5,腰5骶1两个关节的活动度较大,关节囊相对松弛,成为滑膜嵌顿及后关节错缝的好发部位[1.2]。当腰椎处于前屈状态,突然转身起坐或扭身取物,腰肌不协调的收缩,牵拉腰部后关节突位置失常,随即滑膜被吸入关节间隙形成嵌顿或后关节错缝不能复原。由于刺激了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所以患者疼痛剧烈,表现强迫体位,腰部后凸,腰部疼痛相应节段椎体棘突有明显的偏歪,并且脊旁有明显压痛[3,4]。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稳定受到影响,在受力不均的情况下,可产生剪切应力,久之产生小关节错位,甚至半脱位。并同时引起小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加重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应力,刺激周围关节囊损伤,产生骨赘,加重发生小关节紊乱的可能性[5] 中医学认为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属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范呱《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讴楼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和缝,脊普始直。”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均是关于筋出槽,骨错缝的叙述[6]。治疗时采用按摩的方法先令局部软组织松解,然后采用手法令骨缝和缝[7]。所以临床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腰椎后关节的解剖位置,还原嵌顿的滑膜。

2.扳法的适应症及其治疗腰椎小关机紊乱的机理

扳法利用力学的杠杆原理,通过使腰段脊柱发生扭转,改变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距离,使小关节囊受到牵拉,复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临床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而:严格掌握适应证,必须要明确诊断才可施用手法复位,并一定要排除脊柱骨折、结核、肿瘤等情况,有韧带损伤者也应忌用;在扳法复位进行前,用推拿手法使腰部的肌肉松弛,同时消除病人的恐惧感,有利于复位成功;施行扳法时,要协调稳妥,准确轻柔,确定好活动的部位和范围,达到目的即停止,切忌暴力硬扳,急躁从事;部分发病时间较长,滑膜长时间嵌顿,发生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一般难以一次复位显效,可以再隔天施以扳法,配合理疗与腰肌按摩,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3.不同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方法及疗效

3.1斜扳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立于患者一侧。医生在患者腰椎两侧及患侧臀部施以按揉法、揉法、拨法、滚法、弹拨法5一10 min;待患者的腰部、臀部肌肉完全放松,腰臀部肌肉恢复正常的弹性。(2)医生利用触诊寻找腰椎后关节紊乱部位,寻找压痛点,确定错缝椎体,判断棘突偏歪方向,行定位调脊扳法。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膝屈髋,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一肘置于患者肩部,另一肘置于臀部,两肘同时用力缓慢推肩扳臀,使腰部自然扭转至有明显阻位,用力作一推扳动作,此时常可闻及“喀嗒”样弹响声,表明复位已成功。嘱患者卧床休息2 -3天,2周内应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和搬抬重物,并配合理疗及加强腰背肌锻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患者病程长,一次复位后,疼痛虽有缓解,但腰部旋转或过弯时仍感疼痛、受限,可嘱其继续隔天再行一次腰椎斜扳,并配合理疗及腰椎按摩。如此治疗5次,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大部分减轻。

3.2一牵三扳法 一牵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足侧端,以双手握住患者双踩上,把双腿提前,使腰部后伸,缓缓用力牵伸(以助手行对抗牵伸),重复3次。一扳仰卧位:①扳肩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4-5腰椎,一手将肩扳起,与压腰的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次。②扳腿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将一侧大腿外展抬起,与压腰的手上下交错用力,对侧再做1次。③双髋引伸压腰法:术者一手以掌根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与前臂同时将双腿抬高,前后左右摇摆数圈,然后上抬双腿,下压腰部,双手交错用力。 二扳侧卧位:①腰部推扳法:患肢在上屈曲,健肢下伸直,术者立其背后,双手扶持患者臀部,助手在,双手扶持其胸背部,二人协同向相反方向推和扳,在前使患者腰部获得充分的旋转活动。此法重复3次。②单髋引伸压腰法:术者一手用力按压患者腰部,一手握持患者大腿下端,并外展400向后方位拉,使腰髋过伸300左右,然后再做屈膝、屈髋动作。如此交替进行,重复3次。三扳仰卧位:患者屈髋屈膝,术者双手握其双膝,过屈贴近胸前,先做左右旋转活动,然后推动双膝,使腰及骸、膝过度屈曲。反复数次。一牵三扳法涵盖牵引和手法复位,使二者有机结合,而能起到奇效。牵引和手法复位可以使叠瓦状的椎间关节张开,导致被嵌顿的滑膜紧张,并通过抖动,使其离开椎间关节,而解除滑膜嵌顿。 “一牵三扳”手法,往往取得很好疗效,多数病人在1~3次即可治愈。

3.3坐位旋脊扳法 病人跨骑于宽约60cm 、高约70cm 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以左旋型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术者先用拇指触清偏歪的棘突后,患者双手抱于头枕部,全身放松,臀部正坐,不准移动。助手面对病人,双手按住病人双膝部,并维持病人臀部且不可向医生同侧旋转或移动。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左手拇指顶住患者腰椎棘突旁压痛处,右手经患者右腋下伸至颈后 ,用手钩住颈后部 ,使患者上半身前屈45°—60°,再继续向右侧弯约 45°,在患者最大侧弯时 ,术者右手用力钩板 ,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左手拇指用力向左前上方约45°顶椎,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并有“喀喀”响声时,之后检查偏歪是否拔 ,如娇正不够理想 ,可根据情况 ,用右手拇指推顶棘突的左下角,并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身体。最后用拇指将棘上韧带上下理顺。旋脊法的注意事项:①病人前屈的角度要根据病人病变的部位、身高、腰椎生理曲度的变化、肌紧张的程度等酌情掌握。②医生一手的牵拉力,与另一手拇指推顶力是二个旋转合力,必须协调。③助手必须牢牢把住病人的正坐姿势,使屈膝屈髋约90度 ,助手压住患者双膝部,并维持病人臀部且不可向医生同侧旋转或移动。复位后,患者可酌情卧硬板床休息 2-3 天,避免做剧烈的腰部活动,症状缓解后,在工作时腰部应用腰围固定,平时锻炼腰背肌和腹肌,增强腰部的力量和稳定性,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再次发生。本方法操作简便,用力轻巧,疗效确切。经临床观察 ,对急性腰扭伤所致单纯腰椎后关节错缝治愈率较高,对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骨质增生症者效果较好。但本法对骨结核、骨肿瘤 、严重腰椎骨质疏松症、棘突骨折、脊柱骨折、先天性脊柱侧弯、椎体峡部不连等应禁用。

4.对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思考

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以腰背部酸痛沉重为主要症状,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是腰椎小关节错缝,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小关节炎的统称。以前人们对于本病的认识不足,大多以急性腰扭伤命名。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现在已将其与急性腰肌扭伤区别开来,并独立命名。最近有人认为,关节突关节错位与关节滑膜嵌顿是两种疾病。李绍军[8]认为,小关节紊乱中几乎都伴有滑膜嵌顿,二者是一种疾病的两种病理变化。尤其在临床上很难加以区分,一般只要纠正了小关节的错位,滑膜嵌顿也就不复存在了,故似无区分的必要。多发生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发病与职业有密切关节,特别是久坐、久立、长期持重、固定体位性工作、习惯性姿势不良及需要腰部运动的职业,如运动员、店员、司机及机关干部等较多见。腰椎小关节紊乱急性损伤早期,腰肌痉挛紧张,不适进行扳法复位,应先给予腰肌按摩放松,然后进行小关节复位。临床对于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扳法,种类繁多,但其都是应用杠杆原理。术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用自己熟练且操作简单的方法,严格掌握扳法禁忌症。纠正小关节紊乱后,患者应加强腰背部肌肉训练促进恢复同时防止小关节紊乱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2] 李锋,工建明.定点斜扳于法治疗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J).中医正骨,2004 ;16 (8) :45}

[3] 陈荣振,常华.腰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按摩与导引,1997,12(4) :31}

[4] 张睿.介绍一种新的腰椎斜扳法—腰椎定点牵扳法〔J).中医正骨,2010;22(5) :63}

[5] 沈国权,严隽陶.推拿于法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5

[6] 工同山,于杰,罗杰.斜扳于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匡骨伤,2006;19 (2) :126

[7]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79.

[8] 李绍军. 一牵三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81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107-108. [2017-08-18].

论文作者:邢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9

标签:;  ;  ;  ;  ;  ;  ;  ;  

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研究论文_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