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论文_王红英

王红英

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中心卫生院 222241

【摘 要】目的:观察家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过程中的应用及对其预后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康复组出院后予以家庭康复护理干预,采用barthcl指数评定法分别评测两组患者在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的肢体康复情况。结果:经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后,康复组较对照组肢体功能康复有较大改善。结论:对出院后回归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连续的家庭康复护理,能很好的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且简单易学、经济方便,更适宜在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偏瘫,家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83-02

肢体偏瘫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1】。在农村,由于医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连续的康复治疗,致使脑卒中偏瘫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成功的家庭康复护理和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弥补乡镇医院条件的不足,使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得到延续,提高偏瘫治愈的几率,大大的降低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而且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亲情,更能有助于患者更快从身心残障的阴影中走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44~75岁,均经CT或MRI 确诊。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早期加入康复护理,病情稳定后,经病人和患者家属同意或要求,转入由医护人员参与和指导的家庭康复护理。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除了因偏瘫、语言障碍对身体造成危害外,30%-50%的患者恢复期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见人、兴趣下降、叹息生活没有意思等表现,且久治不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个别人甚至自杀。因此,心理护理干预的早期介入,并始终贯穿整个偏瘫康复治疗过程,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锻炼,对脑卒中偏瘫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体方法:①建立良好的治疗和家庭康复环境,首先,在家居环境上力求“无障碍”。如:地面的防滑、走道和墙壁安装扶手、门槛矮平化处理等,每个家庭还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条件进行“个性化”设计。其次,要给病人创造一个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这样有利于增进病人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情绪上得到稳定,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②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通过接触与交流逐一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尊重和体贴关心患者,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表扬,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功能锻炼[2]。

2.2饮食护理: 注意营养和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利于患者集中精力进食,因康复训练需消耗较多的能量,患者应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并摄入足够的水分。其次,还要注意慢慢改变家庭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抽烟,饮酒,高胆固醇、高盐、高糖饮食等。学习科学的生活观念,

2.3 体位护理:脑卒中恢复期重点是防止肢体痉挛及软瘫【3】,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瘫痪肢体的功能状况,护士协助和指导病人家属给予不同的家庭体位护理。

2.3.1床上体位:①仰卧位:头保持中立,偏向患侧为宜,枕头软硬适中,不宜过高,一般8-10cm为宜,能使头颈部得到较好的支撑;在患侧肩胛下、腋下、肘后各置一软枕,使患侧上肢处于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肘、腕伸直,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位,手的高度略高于心脏水平;下肢臀部后外侧、大腿后侧、腘窝处各置一软枕,使患侧下肢处于中立位,骨盆略向前倾,膝关节屈曲约15°,足背屈,足趾伸展,脚尖向上。可在足底与床尾之间放一硬枕,使足底位于中立位,防止踝关节屈曲,也可用护架支持被褥,防止压迫足背,预防足下垂。②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胸前放置软枕,患侧上臂置于枕上,前臂旋前,手掌按于胸前的床面上,五指张开,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内侧置一软枕,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关节自然屈曲,踝背屈,健侧下肢伸直。③患侧卧位:患者健侧在上,患侧在下。头稍高于胸部,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向前、手指张开,掌心向上,下肢轻度屈曲呈迈步位;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髋、膝屈曲并由枕头支撑,健侧髋、膝不要完全屈曲而应小于80度。.④床上坐位:头部中立,背部垫枕,保持躯干伸展,髋关节屈曲近直角,腘窝下垫一软枕,使双膝屈曲50-60度,双上肢伸展放在床头桌上,以抵抗躯干前屈,且应避免半仰卧坐位。患侧足底可抵一沙袋以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2.3.2 端坐位(轮椅坐位):在座椅(轮椅)靠背处垫一块木板,使患者躯干保持伸展,臀部尽量坐在座椅(轮椅)坐垫后方,双上肢伸展位放在座椅(轮椅)前桌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关节屈曲90度,双脚平踏于地板上或轮椅脚踏上。

2.4 按摩护理

2.4.1仰卧位: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按摩上肢后按摩下肢。

2.4.1.1上肢按摩:①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一手施以拿法,沿上肢内、外侧由肩至腕部,往返操作3-5遍,手法宜轻柔和缓,以患者舒适为度。②拇指按揉肩井、肩髎、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诸穴,边按边揉,每穴操作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③摇肩、肘、腕关节,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每个关节操作约5-10遍。手法宜轻柔和缓,活动范围由小渐大。④捻、拔伸五指,由掌指关节至指尖,约3-5遍。

2.4.1.2下肢按摩:①滚法施于下肢前、内、外侧,往返操作3-5min,手法宜和缓渗透,以舒适为度。②五指拿下肢前、内、外侧,往返操作3-5遍。③点按承扶、梁丘、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解溪、太冲等诸穴,边点边揉,以酸胀为度。④掌根推下肢:先沿大腿前、外侧推至足背、足外侧3-5遍,再从足内侧沿下肢内侧推至腹股沟处3-5遍。⑤摇髋、膝、踝关节,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每个关节操作约5-10遍。

2.4.2俯卧位: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①滚法分别施术于肩两侧、脊柱两侧、患侧下肢后侧至足底,往返操作3-5遍,手法渗透有力,和缓均匀。②拿揉颈部肌肉,反复操作2-3min,以患者舒适为度。③点按百会、四神聪、风池、肩井、背俞穴及患侧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穴,边按边揉,交替操作约3-5分钟,以酸胀为度。④掌根推法:先分推后背及两胁,然后沿脊柱两侧、大腿后侧至足底,反复操作3-5遍。

2.5 功能锻炼

2.5.1 翻身训练:双手十字交叉握手(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上),以支持患侧上肢;健腿插入患腿下方,双上肢伸直上举做左右侧方摆动,借助摆动的惯性,让双上肢和躯干一起翻向健侧,康复护理人员可协助其旋转骨盆。

2.5.2 起坐训练: 在护士指导下,家属扶病人反复作起坐、躺下动作;或在床尾的脚端拴一根绳子,让病人健康的手抓住绳子自行作起卧训练。

2.5.3 站立训练:病人能坐稳后即可开始站立训练。站立时,护士或家属在患侧保护,让病人身体靠床边。健手扶床栏,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钟渐延至几分钟,在此基础上可练习前后摆动患肢,前摆时伸膝,踝背屈;后摆时屈膝,足跖屈。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属进行站立训练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2.5.4 行走训练:病人能站稳10 ~15min而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步行训练,步行时可原地踏步,护士或家属站于患侧,病人健手扶手杖,嘱病人先出手杖,迈患肢,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护士或家属辅助患肢膝关节支撑重力,再迈健肢,完成一步行周期,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

2.5.5日常生活技能锻炼: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 在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中,应鼓励患者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完成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做家务及参加力所能及的一些室外活动,鼓励患者用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进行日常活动,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主动性,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2.6 评定方法

采用barthcl指数评定法,通过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上厕所、桌椅转移、行走(平地45m)、上下楼梯等10个项目,barthcl指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4】。

2.7 统计分析

表1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验证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分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出院后相应时间段barthcl指数均有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康复组的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提高,这充分说明科学、连续的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4.讨论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早期需要住院接受专业的综合治疗,过了急性期后即需要及早的、系统科学的、持久的康复治疗过程。因此,对于众多脑卒中患者来说,只有回归社区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其康复的效果,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农民经济状况较差,健康意识薄弱,大部分农村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回到家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5】,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负担。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在医护人员指导、协助下,以患者家庭为主体,开展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家庭康复护理,这样不仅能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回到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继续作进一步作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使医院的系统治疗得到延续,而且患者家庭的以往生活节奏和生产劳动不受家庭成员患病而影响,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

本研究通过对其中40名坚持家庭康复护理的患者及40名对照组患者的比较发现,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通过系统的家庭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者功能康复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各阶段运动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整个家庭康复护理中,还需要患者、护士、家属的密切配合,护士要认真指导、协助患者家属,从心理、功能锻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各方面给予患者正确的帮助,反复讲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改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过分依赖,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持之以恒,对取得的一点进步予以鼓励,激发患者全面康复欲望。家庭康复护理的介入使很多患者不仅能生活自理,甚至有部分患者能进行轻体力劳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宋伟才, 吴建鑫, 李杨等. 脑卒中发病与年龄、职业、时间、气候等方面关系的统计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14, (4): 648-650.

【2】曾萍.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康复护理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 (24): 140-146.

【3】齐莉.浅谈脑卒中患者康复期体位护理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122-1123.

【4】励建安.社区康复护理[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3

【5】包淑杰,于利华,黄文等.农村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残障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11): 1055-1057.

论文作者:王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论文_王红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