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邓沛琦[1]2015年在《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合所有”、“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等党的文件中先后被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突破所有制界线,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大改组和大转型的产物,它是多元化产权投资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多样化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和经济形态,在我国20多年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截止2012年底,从全国整体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的80%。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为122.9万个,占企业登记总数的15%,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其税收贡献比占47%。其中,央企及其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有少数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处在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战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基本表现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联营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初步发展、基本形成和深化完善三个阶段。多种所有制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根据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证关系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寓于混合经济之中,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混合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事实上,从世界潮流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投资主体之间的经济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日新月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先后告别单一所有制而共同走上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虽然各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特色不同,但是混合所有制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是“生产社会化规律”、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搞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2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数百年放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到在国家干预下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随着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英国开始实行国有和私有动态发展,相互依存,由此出现了混合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和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都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有其借鉴与启示,但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财富创造,调整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活力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本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为抓住改革的战略机遇,必须继承和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开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视角与路径。在新的时期,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的问题,关于混的分类、混的模式、混的时机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调研访谈相结合法、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法,并更加注重经验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全文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首先综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和特征,以及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进行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辨析。最后,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本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为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模式。首先,探讨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探讨国有化、私有化、中间道路、“大社会”等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总结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分析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历程与模式。首先,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归纳和分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及特征。第五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思想演进及模式定性比较。综述了英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两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与特征。着重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比较,包括宏观运行情况、微观操作、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安排等方面。第六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首先,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以进一步考察中英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分别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与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运用边际分析法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首先,归纳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的启示。而后,运用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路径的锁定与突破模型,探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构建出我国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升级模型与范式框架。最后,基于启示与改革的路径突破、升级与范式,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刘学侠[2]2000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研究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探讨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资本市场是一年期以上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证券市场,也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这样在概念上区别于把资本市场等同于证券市场的说法。本论文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和完善与国有企业改革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本市场具有本身独特的功能,即产权流动、资源配置、信息反馈等功能,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改组以及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都必须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同其他所有制成份的企业一样,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是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的微观主体,是资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才能不受约束地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行,通过各种融资活动、改制上市、完善治理结构、以及资产的调整和改组,都将不可避免地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二者之间必须相互结合,协调进行。论文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分别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 论文首先在探讨资本市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与企业制度方面的关系,阐明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资本市场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而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论文介绍了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与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情况。西方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历史传统的不同,主要存在着两种企业融资及治理结构模式:即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及企业治理结构,以美、英为代表的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及企业治理模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上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这两种模式的优劣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我国企业融资和治理结构方面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应该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则应当既发挥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增加银行的监控和企业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以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的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融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证券市场还不发达、不规范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和构造我国的融资方式及企业治理结构时,应当既要改革现有的银行融资为主的方式,实现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又要借鉴英、美证券融资模式,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大力发展证券融资,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与资本市场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在上文基础上,论文从规范化的角度分析资本市场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和完善;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分散,战线过长,重复建设严重等。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改革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吴中超[3]2015年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中国金融结构变迁:逻辑与路径》文中认为本文从金融结构变迁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视角,对中国金融结构变迁的逻辑与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从一开始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担,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面临新一轮改革;与此同时,作为从初始设计就承担着为国企服务的中国金融体系,也面临着金融结构的渐进调整过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对中国金融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二者统一协调。文章在分析二者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中国金融结构优化变迁的路径选择。

刘义圣[4]2005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完善过程中愈发占据支配性的地位,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所在。深化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对中国资本市场功能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对于解决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资本市场。一般认为,使用规范性方法抑或实证性方法,与所研究的目标问题有关,目标层次越高越具有规范性,目标层次越低越具有实证性。所以,本文在研究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经济制度等问题时采用规范性方法,而在研究资本市场实际功能时采用实证性方法。另外,本文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不仅应用纯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尝试从社会、心理以及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诠释。 本文共有九章内容,在谋篇布局上刻意求工,力图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文理清晰,连属成篇。 第一章资本市场泛论: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市场”进行概念的回顾与界定,然后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的运行特征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质性内涵做出解释,并从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变迁中确定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功能内涵是历史的、动态的。 第二章资本市场功能琐考,开始切入正题,研究资本市场的功能一般。由于资本是资本市场运行的载体和核心内容,理解资本的功能将直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因此本章内容安排上先考察资本功能,再考察资本市场功能。在考察资本市场功能中,依照一般逻辑,先考察资本市场微观功能,再考察资本市场宏观功能。 第三章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初级实证,比较系统地考察包括证券市场、产权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创业资本市场等主要子市场及其各种功能的现状和问

陈杰[5]2009年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搞好国总结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认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实现国有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查阅国内外各种文献以及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有企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与历史经验,论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第三部分,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与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搞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侯方明[6]2015年在《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探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资本市场承担着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特殊使命,是国企发展改革的助推器,本文首先分析了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分别阐述了资本市场对国企改革的作用原理,且提出几点建设资本市场深化国企改革的建议。

吴明芳[7]2002年在《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近年来一直处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地位,倍受世人瞩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诸多制度层面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历史事实证明,在不改变企业外部条件的情况下,任何单纯的内部治理都无法使国有企业改革获得成功。 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与历史发展进程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状况的探讨,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从根本上获得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宏观条件已经具备。资本市场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外部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或缺和不可超越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 第一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介绍了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以行政分权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随后的放权让利式的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各自的历史作用及遇到的困难。 第二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用充分的统计数据说明了国有企业仅仅依靠内部治理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的制度层面的原因。 第三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资本市场的理论基础。用产权契约理论阐明了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产权交易。随后介绍了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通过对资本市场认识误区的辨析,引出资本市场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功能。从“供”和“求”两方面来论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外部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第四部分 我国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作用、资本市场发展的概况,剖析了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五部分 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新的历史形势下,资本市场如何“兴利除弊”、获得积极稳健的发展,是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影响并推动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原理和趋势。

张斌强[8]2017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变迁的辩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和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务院、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指导意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与专项文件体系逐步形成,其中多项改革决策都涉及资本层面,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变迁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密不可分。

闵乐[9]2016年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当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发展现代企业和现代产权制度理论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深化。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本文在研究时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有资本运营的规律特点,寻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并从国际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在提出研究问题并论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之后,对国内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进行了整理、评论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梳理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型并设置了国有资产管理指标体系。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国有资产规模数量和国有资本行业布局等角度分析和评述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有资产管理指标体系为依据,在资本收益、资本安全、资本布局和资本运作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案例在微观层面上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情况进行了的研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国有产权与资产收益的关系,同时发现了资本成本是影响资产收益的重要因素,利用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国有产权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然后利用174个国家和地区1990-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计量分析模型,检验了国有产权、资本成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新加坡、意大利和英国等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经验,从制度建设、国有资本优势和国有资本布局三个角度讨论外国经验对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提出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首先提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并提出着重放大国有资本在国计民生、国民装备、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四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建议根据国有资本的特点来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并注意克服国有资本的弱势,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取长补短和共同发展,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国有资本的动态运营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协调发展构想。

刘学侠[10]2000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探讨》文中认为本文论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研究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探讨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资本市场是一年期以上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证券市场,也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这样在概念上区别于把资本市场等同于证券市场的说法。本论文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和完善与国有企业改革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本市场具有本身独特的功能,即产权流动、资源配置、信息反馈等功能,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改组以及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都必须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同其他所有制成份的企业一样,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是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的微观主体,是资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才能不受约束地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行,通过各种融资活动、改制上市、完善治理结构、以及资产的调整和改组,都将不可避免地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二者之间必须相互结合,协调进行。论文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分别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 论文首先在探讨资本市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与企业制度方面的关系,阐明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资本市场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而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论文介绍了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与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情况。西方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历史传统的不同,主要存在着两种企业融资及治理结构模式:即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及企业治理结构,以美、英为代表的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及企业治理模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上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这两种模式的优劣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我国企业融资和治理结构方面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应该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则应当既发挥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增加银行的监控和企业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以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的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融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证券市场还不发达、不规范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和构造我国的融资方式及企业治理结构时,应当既要改革现有的银行融资为主的方式,实现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又要借鉴英、美证券融资模式,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大力发展证券融资,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与资本市场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在上文基础上,论文从规范化的角度分析资本市场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和完善;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分散,战线过长,重复建设严重等。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改革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切实抓大放小,进行企业重组。而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将发挥强大的作用,特别是将为国有企业的调整和改组提供一种机制。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融资渠道,解诀企业资金尤其是资本金不足的困难;增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为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提供有效的资本流动机制;推动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推动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变;通过股权问题的解决进而解决债权问题。 第四,然而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其现状使其难以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资本市场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足,而且间接融资市场又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国有银行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机制不活,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资本金严重不足,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而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则更多,更严重,主要是证券市场上制度不健全,发育不规范,违规和投机过度,存在严重的泡沫现象。吕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任以及我国面临加入WTO的形势,论文探讨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

参考文献:

[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D]. 邓沛琦. 武汉大学. 2015

[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刘学侠. 中共中央党校. 2000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中国金融结构变迁:逻辑与路径[J]. 吴中超. 经济体制改革. 2015

[4]. 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D]. 刘义圣.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5].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D]. 陈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6]. 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探究[J]. 侯方明. 中国市场. 2015

[7]. 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D]. 吴明芳. 厦门大学. 2002

[8].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变迁的辩证关系研究[J]. 张斌强. 经贸实践. 2017

[9].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闵乐. 辽宁大学. 2016

[10].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探讨[D]. 刘学侠. 中共中央党校. 200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