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四个难点问题_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四个难点问题_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四大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面临论文,难题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农村经济已经全面实行了市场调节,在市场调节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四个难于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土地问题、粮食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地区差别问题。这些问题事关我国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统一国家的维护。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及早研究对策。

一、土地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改革以来尽管乡镇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十几年来农村净增加的劳动力还是超过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1992年与1982年相比农村劳动力增加了9856万人,而同期乡镇企业劳动力只增加了7468万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速度,不可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国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口才能达到最高峰,那时的人口大约在十六、七亿左右。因此,我国在今后几十年内,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力不会减少。面对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村绝大部分人口基本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这些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所以,在确定我国耕地制度的时候,必须从两个目标出发。一个是经济目标,即提高农产品的土地产出率;另一个是社会目标,即使务农者人人有地,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后一个目标具有福利性,因此,可以讲确立我国耕地制度的目标,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应该长期稳定,但是简单地延长承包期并不能解决稳定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矛盾。首先应该消除一种误会,即把长期联产承包制和土地长期承包等同起来。这两者不是一会事。稳定联产承包制的关键在于把联产承包制作为一种制度确立起来。现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已经载入宪法,但联产承包制的具体内容还缺乏法律规定。联产承包制搞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形成一个法律,这是防碍联产承包制稳定的基本因素。稳定联产承包制应首先从这里着手。这其中包括土地承包制的完善,但不宜用简单延长承包期的办法。

简单地延长土地承包期既有碍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1)长期承包会使后出生的人口没有土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不出去,没有土地的农民连基本的生活保证也没有,这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据四川省调查,1991年没有土地的农民有700万人,其中60%是贫困户。(2)实行土地长期承包后,土地承包权可以一次性出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受天灾人祸和市场风险的农民,即使不愿意出卖土地,债主也会逼其出卖土地。这种情况每年有1%的农户,就是200万户,700至800万人,积累下来,会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3)实行长期承包,在承包者一直耕种的情况下,会有利于土地的耕种。但在承包者转移的情况下,土地租给别的人种,真正的种地者还要多交一份地租。在后一种情况下,长期承包的受益者是土地承包权的享有者,而不是种地的人。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土地耕种的。(4)长期承包还会给土地的集中造成根本性障碍。这在日本和台湾已成为历史的教训。在人均占有土地很少的情况下,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土地价格的上升,不种地的农民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会给土地的集中造成制度上的障碍。从我国发达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经验来看,集体调整土地是土地集中的主要途径。长期承包会使集体无法集中土地。而如果土地不能逐步集中,劳动生产率不能逐步提高,工农产品剪刀差还会进一步扩大,给土地经营造成极大的危机。

进一步完善土地联产承包制应采取以下办法:(1)明确土地承包期,以一个或两个轮作期为一个承包期,因不同作物的轮作期不同,承包期也不一样。承包期内土地不做调整。(2)下一个承包期,对继续种地者实行滚动承包,以解决承包地块的稳定;对不再种地者,收回其承包地,并给予适当补偿;根据人口变化,土地做些小调整。这种办法既解决了地块的稳定,又找到了土地的逐步集中的途径,还贯彻了人人有地的福利原则。这种办法是对土地联产承包制的完善,它维护了承包制的基本原则,而土地实行长期承包则是把联产承包制变成了租赁制。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农村改革中必须解决好土地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稳定的大问题。但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如果按照土地长期承包的路子走下去,社会的稳定将成为极大的问题。

简单地延长土地承包期既有碍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二、粮食问题

我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不到7%的森林、3%的草原养活世界21%的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政治的重大问题。由于我国几乎没有后备耕地资源,而且耕地还要不断减少,所以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只能在种植业结构上做些调整,而无法在耕地面积上做文章。因此,在市场条件下,粮食成为建立农产品宏观调控体系的中心环节。粮食问题包括粮食生产、粮食购销、粮食消费三个方面。

在粮食生产方面,现状之一是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平均每半公顷耕地,人均耕地更少,这种劳动生产率在世界上是最落后的。二是粮食自给率高。我国粮食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在耕地中大约75%是种粮食的;要按耕地算,50%以上的耕地是搞自给性生产的。粮食自给率将来会慢慢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较高的水平。所谓工农产品剪刀差归根结底是个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必然要引起农业生产的危机。在加入关贸总协定之后,如果放开粮食市场,我国农业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危机。日本由于劳动生产率低,1990年大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6.5倍,泰国的9.5倍,经过政府的大量补贴,大米的零售价仍然是美国的3倍,泰国的6倍。1990年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相当于农产品总额的72%,达308亿美元。我国土地经营规模比日本还要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的市场价格也会大大高于国际市场。而我国国力又远不如日本,国家补贴的能力很有限,那时我国农业会面临更大的问题。如果我国放开粮食市场,一是没有外汇进口那么多粮食;二是将会有大量的农民失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所以从长远看,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大问题是规模问题。必须要有扩大经营规模的有力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政策。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讲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是经济效益最不好的产业,其竞争能力也最差,所以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都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

粮食购销,在市场放开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建立宏观调控体制,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并控制粮食市场的波动。从1990年建立粮食专储制度开始,我国粮食的宏观调控体制正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这了保持粮食购销的稳定,国家的合同定购任务应当长期保留,但价格应该合理,每年定合同时公布一次。调节基金应逐步集中到中央,以保持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我国粮食的对外贸易必须统一于中央。现在名义上外贸权在中央,但实际上各省已有了很大的粮食进出口权,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我国的粮食可能要出大的问题。

由于我国粮食自给率高,粮食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在粮食购销方面也有两个特点。(1)我国粮食生产是比较稳定的,年度之间的波动很小,但反映在市场上波动就很大。比如粮食产量增加或减少5%,则粮食购销的波动就在20%左右。这是我国粮食市场波动大的主要原因。(2)粮食增产往往是城里人受益,农民吃亏;而粮食减产,饿不到农民,是城里人感到紧张。这两个特点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一是在选择保护对象上面临矛盾;二是农民对调控措施的逆向运动,大大降低了调控措施的效果。

粮食消费方面,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抑制粮食消费的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粮食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但受资源条件限制,粮食供给有限,所以对于基本消费以外的食品应该实行较高的价格。另外要大力发展用粮较少的畜产品。政府还应大力宣传提倡保持素食习惯。

三、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80%,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民的小康实质上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标。但是近几年农民的收入状况实在令人担心。1989年至1991年三年间农民收入增长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1992、1993两年农民收入虽有增长,但一是分布很不均匀,二是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差距很大。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两大因素中,农业和非农产业面临不同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后,农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是经济效益最不好的产业,其竞争能力也最差,所以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都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但国家保护农业需要财政的大量拨款。在美国的西欧农业人口都在10%以下,因此是几十个人补一个人,而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一个城市人口要补四个农民。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一个尖锐的矛盾:即需要补贴的人口众多,而可拿出的补贴数量极少。这是将来我国建立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收入并不是随着农产品的增加而增加,往往是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农业减收,农民的收入反而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收入和农产品增长的逆向运动,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解决。所以,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对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但这又受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制约。所以从农业讲,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一个长期性难题。

在农民收入的增长中,非农产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光靠人均一亩多地,农民永远不可能致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是发展非农产业。但十几年来,乡镇企业所吸收的劳动力,还没有农村新增加的劳动力多;同时,每新安排一个劳动力所需的资金越来越多。这两个情况表明,在我国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困难是极大的,尤其是使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超过新增加劳动力的速度,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我国农民从非农产业增加收入的前景也并不乐观。

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劳动力,而城镇人口没有相应的增长。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是增加第三产业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增加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是有一定作用的。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虽然不大,但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已居世界之首。所以我国进一步城市化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但受就业数量的限制,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能太快。

总之,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在已有12亿,并且还在继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最大的奇迹就是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灾难。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如何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这是面对困难的最好办法。

四、地区差别问题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地区间的差别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中间地区、落后地区,不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别在扩大,而且在发展速度上的差距也在拉大。这种地区差别的扩大,使民族矛盾、城乡矛盾、工业与农业的矛盾都尖锐起来。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有可能危及国家的统一。所以,地区差别问题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在农村的发展和改革中,地区差别问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收入问题、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都受到地区差别问题的严重制约。

在地区差别扩大的情况下,农业问题在一部分地区特别突出,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上半年,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的农业危机和农村社会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安徽等省。这几个省当时农民负担问题特别突出。其实农民感觉负担重是一种综合的反映,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农产品滞销、农贷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在现实的宏观政策下,农业往往成了农业大省的包袱,占压了大量的银行资金和贷款规模。这些省本来工业就落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这些钱又被农业所占压,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在加快发展的压力下,这些省一甩农业包袱,一压农业贷款,农村社会关系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地区问题。因为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这几年增长一直很快,主要是中间和落后地区农民的收入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这些地区不但乡镇企业发展慢,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增长慢,而且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在这些地区也特别突出。1992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5.7%、30.4%和23.2%。所占比重分别为62%、24.8%和13.2%,分别比上年增1.4、-0.4和-1个百分点;人均总收入分别为3677、1707和1328元,差距由上年的2.5:1.2:1拉大为2.8:1.3:1。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3%、53.3%和47%;农民从村以下经济单位获得的收入分别为43.9%、71.5%、和75.8%;农民从农业获得的收入分别为25.6%、45.5%和51.9%。1992年中西部乡镇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43%,而东部地区产值比上年增长55.9%。

季节性的民工潮是一种很不经济的行为,它容易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才能解决。

这几年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在加快,但由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已经很大,流动到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能留在当地的非常少,绝大部分采取了季节性流动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民工潮”的现象。“民工潮”实际上是地区差别的一种突出反映。这种大规模的季节性流动是一种很不经济的行为,而且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有靠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才能解决。

我国本来耕地资源就紧张,而且耕作条件较好的粮田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平原地区。地区差别的扩大,使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原来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大减少,大量的粮田被乡镇企业所占用或改种经济作物。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会使我国条件最好的耕地更加减少,增加潜在的粮食危机。

造成地区差别急剧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别;二是经济条件的差别,包括交通条件、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等;三是国家给予的优惠条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本来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比条件差的地方快,而我国在这些年经济的高效发展中,又给经济发达地区以更多的优惠条件,这就使地区间的差别被进一步人为地扩大了。现在,如果让其自然发展,差别会进一步扩大。只有国家采取调控措施,才可能缩小这种差别,但已形成的既得利益会顽强地抵制国家的调控措施。所以,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就不可能完成缩小地区差别的任务。现在,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只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财力空虚,一旦出现变故,中央政府很可能会失去控制能力。那时地区差别将无法缩小,由地区差别带来的问题会进一步严重化。所以,地区差别问题是我国未来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不只是说其影响重大,而且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也很大。

以上这四个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解决不好就会给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搞不好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对此,必须引起国家决策人物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是无法解决,但有的问题要慢慢解决,不可操之过急;有的问题又必须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对要慢慢解决的问题,过急了会适得其反;对必须及早采取措施的问题,如果不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就将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标签:;  ;  ;  ;  ;  ;  ;  ;  ;  ;  ;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四个难点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