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部曲”的发展战略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论“三部曲”的发展战略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三部曲”发展战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三部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践中,他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其中包括: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模式”;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容的“整体战略布局”;“分三步走”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促进全国人民逐步走向富裕的“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力争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叫做“经济发展速度的战略方式”。①这些战略思想各具特色,各有管辖,又互相渗透,互相映现。本文立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几个相关的层次重点地研讨“三部曲”发展战略。

一、雄心壮志的集中展现

“三部曲”发展战略,又称“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或战略步骤,其内容是:第一步是到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0年起至本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在论述“三部曲”发展战略时,特别是提到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一再强调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这一见解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首先,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和决心。自鸦片战争以来,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心中怀着两个美好的梦或两个天经地义的理想,一个是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一个是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第一个梦或理想已经实现,从此以后,圆第二个梦或实现第二个理想,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最大的愿望和要求。邓小平代表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心声,设计了“三部曲”发展战略,以期通过稳步有效地发展国民经济,使我们的国家在“站起来”以后,真正“站住”、“站稳”,进而“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3页。以下凡引此卷均只注页码,引其他文章则只注卷序页码)一个长期落后挨打的国家要进入这个境界,当然是雄心壮志。

其次,在实现温饱之后,要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下世纪中叶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目标的确宏伟。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建国以后在1958-1978年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P115),要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雄心壮志”。(P226)

第三,“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P377)一定时间的加速发展,邓小平认为是“一种飞跃”(同上),每隔若干年就要促成这样的一次“飞跃”,没有胆量、魅力是办不到的。

第四,从发展速度的对比上看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确也显示了中国人民了不起的雄心壮志。我们要在本世纪实现“小康”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准,高于周边国家,意味着我们要用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一些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在发展速度上,十几年来我们显示出比别人快的势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番的时间,我国是十年(1977-1987),韩国是11年(1966-1977),巴西是18年(1961-1979),日本是34年(1985-1919),美国是47年(1839-1886),英国是58年(1780-1838)。

第五,邓小平一再指出,中国实现第二步特别是第三步战略目标,“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第57页,第233页);中国在下中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P224-225)这些从更高的层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二、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邓小平在谈到我国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时指出:“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P161)从总体上说,“三部曲”发展战略是雄心壮志和实事求是的统一。雄心壮志上面已论述过,这里我们来分析它的实事求是性。

邓小平的“三部曲”发展战略,经历一个酝酿和发展过程,是总设计师认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反复思索的产物。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访问中国时,问邓小平中国是怎样提出宏伟的现代化规划、整个现代化蓝图是如何构想的?邓小平“想了一分钟”,然后用“中国式的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成为“一个小康的国家”回答了他的提问。这是最初的思路,以后这一思路逐步扩展,延伸、完善。大体说来,从1979年底到1983年底,主要确立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以及分前后两个10年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从1984年5月到1987年11月,主要是确定到下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战略目标和部署。“三部曲”发展战略从酿酝到最后定型,总计历时9年,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所特有的严肃的实事求是的风格与精神。此其一。

在确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时,邓小平充分考虑我国的国力与民情,强调在我国“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状态很不容易”“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P224)。三步走,前面两步GNP(国民生产总值)都是十年内翻一番,第三步50年内GNP再翻两番。这样的目标既是积极的、鼓舞人心的,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可以提前实现(第一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第二步目标提前实现已成定局),是十分实在、十分恰当的。目标的确定是实事求是的,此其二。

邓小平指出:“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P118)“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建设。”(P209)他一再强调稳妥,不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时间也不能“定得太短。”(P224)依据这个指导原则,对第三步的目标与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才最后落实。原来设想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间是“三十年到五十年”(P57);后来更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间为“五十年”。(P224)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邓小平彻底的实事求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其三。

在论述“三部曲”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强调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P252)这一发展战略的制定,充分吸取了1958年那种“完全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头脑发热,想超高速发展”(P253),企图“一步登天”(15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而“欲速不达”的沉痛教训,在目标和速度的设计上,真正避免了曾经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损害的那种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四届人大和五届人大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没有“左”的色彩,要求仍然偏高。相较之下,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目标最切合中国的国情,是完全实事求是的。此其四。

最后,第五,“三部曲”发展战略的最大魅力在于坚持了“适度”原则,在目标、速度等的确定上都做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它强调稳妥,但不是保守。“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稳妥有个“度”,就是不能丧失时机,不能妨碍“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P368)。原因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一向既反对“左”的急燥冒进,又反对右的“爬行主义”(“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求达到“最佳适度”。“什么是适度?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再翻一番。”(P354)更进一步说,就是确实保证下世纪前五十年再翻两番。“三部曲”发展战略将雄心壮志和循序渐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最深层次上的实事求是。

三、面向世界的深沉思考

邓小平是为数不多的曾经较长时期留学、旅居外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他的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和世界性。1987年11月,美国一家有权威的电视台宣布邓小平当选“世界风云人物”。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评价说:“邓小平是本世纪80年代世界上所有政治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三部曲发展战略”实际上是邓小平面向世界深沉思考的杰作,这显然是一种共识。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时,“是把我国放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的。”②“邓小平在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状况和确定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时,始终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参考系的。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要做合格的‘世界公民’”。③“邓小平以纯熟驾驭中国现实的睿智,雄视整个世界历史和未来的高超能力,从全球战略的总格局中预测和规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前景。”④从一定意义上说,“三部曲”战略部署所以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又贯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总设计师“雄视世界”的深邃智慧的结晶。

(1)“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P357)

邓小平设计“三部曲”发展战略,是从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在世界上得到同社会主义大国所“应有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出发的。他反复强调:“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争取中国在世界上占据应有的地位,也就是争取,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能够继续发展。因为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是“一球两制”,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想“吃掉”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P344)如果不能粉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如果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中国泛滥下去,“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三个阶段发展战略的目标统统告吹。”(P344)反过来说,我们顶住了压力,搞成了现代化,实现了三个阶段发展战略的目标,我们就解决了巩固社会主义的大问题。“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P346)

(2)“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78)

邓小平在接见非洲一个国家的元首讲到如何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这个问题时,一方面强调“要根据本国的条件”,一方面强调“不要搞封闭政策”,明确指出:“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P290)在历史上,自明中叶起,至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建国以后,我们也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P90)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全球不断循环的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的“三阶段发展战略”,是基于这种种认识而制定的。邓小平指出:“现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可以避免。”(P289)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新的认识,固守过去那样世界大战非打不可的陈旧观念,怎么能制定出管几十年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呢?一位外国评论家指出,中国提出70年的发展战略,这样长期的目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3)“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子来衡量一下。”(第二卷,P270)

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以发达国家为参考系,拿国际水平的尺子对我国经济发展长过程反复衡量的结果。在具体表达上,采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通行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词语,而没有再使用“工农业总产值”的提法:计量单位已由人民币元换为美元,这都是为了方便同世界各国进行比较。邓小平以1980年为基数来估算三阶段战略目标:第一步翻一番,人均GNP由250美元增至500美元;第二步翻一番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总量超过一万亿美元;第三步再翻两番,人均GNP达到4000美元,按15亿人口计,“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六万亿美元。”“三部曲”战略目标的这种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做合格的“世界公民”的坚强决心。

(4)“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同中国的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联。”(P267)

1984年以后,邓小平在完善“三部曲”发展战略的思路过程中,同时构思了用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方针,因此,他十分自然地把这两件大事紧密联系起来。一百多年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涉及到中英关系,因而带有国际性质。邓小平讲香港问题时,常常提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一再强调,香港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P103)并强调指出,如果我们不保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也会吹的。”(P218)香港问题和“三部曲”发展战略的紧密联系,是邓小平面向世界深沉思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5)我们搞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与别国不一样。(第二卷P237)

邓小平思维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既面向世界,又保持中国特色。他在对日本客人谈话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在目标上,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下世纪中叶人均4000美元,对我们是雄心壮志,但对发达国家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由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防止两极分化,同样的人均产值却有不同的意义,在我们这里,人民的生活会过得更好一些。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就说过,人均收入的统计对中国有意义,对希腊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的国家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更重要的是,“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一个补充。”(P181)“我们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P123)总之,邓小平在设计“三部曲”发展战略时,既反对了“左”的“闭关锁国”的封闭思想,又反对了右的“全盘西化”的奴化思想,目的是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最高水平的面向世界的思考。

四、建国方略的卓越开拓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后来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走了弯路。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科学总结时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P223)以这种抓到根本的认识为指导,邓小平对建国方略进行了新的卓越而富有成效的开拓。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五种战略思想,可以说是这种开拓的精华所在。这些战略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战略发展模式”与“整体战略布局”是最高层次,其他的战略均以它们为根据,从不同角度贯彻它们的要求:“三部曲”发展战略属于中间层次,它有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既体现前两种战略,又要通过后两种战略来落实。后两种战略,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战略方式”是更具体的层次,它们既是贯彻前面两种战略的手段、方式,又是实现“三部曲”发展战略途径、办法。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稳步振兴中国的建国方略。

第一点,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大大发展生产力。”(P224)

这是建国方略的根本转变,用邓小平的话来说,“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P141)在批判江青一伙把贫穷和社会主义划等号的谬论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P63)“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116);“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130);“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P137);“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P227)邓小平用生动多样的语言,表述了新的建国方略的中心和本质,即集中全力毫不动摇地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邓小平五种战略思想的共同点都在于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位置,缺了这一条,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党的基本路线”,当然也就没有“三部曲”和其他的战略。

第二点,“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P136)

把改革当作发展生产力,促使国家繁荣富强,这也是邓小平在建国方略上的卓越开拓。应该承认,在毛泽东的理论中也包含着改革的内容,但他在生前一直强调革命而没有进行改革。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P139)在总结国际国内正面反面的经验教训中,邓小平构思了全面改革的战略方针。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P370)改革既是解放生产力的手段,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所以,改革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全面的、有条不紊的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有效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在中国建设起合格的对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对改革一向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改革是全新的前人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是伟大的试验,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P142)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所有五项战略的内在灵魂。

第三点,“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P266)

邓小平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来的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P269)又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P368)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应从何处着手呢?邓小平指出,“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P117)在当今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不善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就不能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不广泛地参加国际交往、国际交流就无法实现现代化;不研究弄清外国情况就难于保持中国特色。这些都说明,对外开放同邓小平的各项战略紧密相关,是新开拓的建国方略中的是与改革相媲美的重要内容。

第四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P183)

邓小平早就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第二卷P86)后来,他又高瞻远瞩地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74)他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P279)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P377-37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论断应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便开拓出一个至关紧要的建国方略:“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邓小平“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的主张,为五项战略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们更富有时代魅力。

第五点,“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P154)

“文革”以前我们党曾提出过“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如工业农业并举,轻重工业并举,土洋并举等。在新的形势下,邓小平总结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套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广义地说,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一方面反对“左”的倾向,一方面反对“右”的倾向,也属于“两手抓”的范畴。这些同“三部曲”等项战略有密切关系的大政方针,是邓小平所开拓的行之有效的建国方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建国方略的新的开拓,范围极其广泛,以上各点只是主体部分。如果可以做进一步的概括,它们自然划分为两大彼此依存、相映互补的领域:其一是,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科技教育来推动、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其二是,在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反对腐败,来巩固发展新型社会关系,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这种二位一体的建国方略,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相关的战略,是真正合乎国情、顺乎民意的科学谋略,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

五、科学人民观的全方位应用

有同志撰文指出,邓小平的科学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内容体现为三个方面:(1)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目的;(2)人民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3)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作出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⑤邓小平的“三部曲”发展战略,全方位地体现着这种人民观。

首先,“三部曲”发展战略生动体现了“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1984年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集》,邓小平为此写了一篇序言,题目就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指出中国的未来是中国人民的,“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几十年来,他一贯热爱群众、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他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根本的着眼点就是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是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是为了使全国城乡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第三步国民生产总值在下世纪前50年再翻两番,是为了使我国人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断增加全国人民的福利是“三部曲”发展战略的根本宗旨。

第二,提出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主要根据,是“相信中国人不笨”。1979年岁末,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谈话中,在回答美国、加拿大客人关于提出现代化目标“有什么根据”的问题时,共讲了四条,一是“我们有丰富的资源”,二是我们“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三是我们相信中国人并不笨”,四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对外政策。”这四条的关键是第三条,丰富的资源靠人民去开发利用,发展的基础是人民奋斗的结果,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要有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制定出来并加以贯彻。他谈话的重点是强调通过解放思想“使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充分发挥出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二卷P232-233)随后制定的“三部曲”发展战略,正奠基于这种高度相信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三,实现“三部曲”发展战略,“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长期难苦奋斗。邓小平强调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P3)他坚定地说:“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P142)三步走的奋斗目标一个比一个更雄伟,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实现第一个目标是“小变化”,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变化”,实现第三个大目标“那才是大变化”,正是对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力量和创造才华的高度信任,他才规划出如此鼓舞人心的发展蓝图。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就庄严地向世界宣布:“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卷P88)

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就能稳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过程的推移,知识分子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作用会不断提升,他们将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主要开拓者,邓小平特别信任中国的知识分子,因而对实现“三部曲”战略目标总是持乐观态度。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庆典讲话中,在郑重地说:“全党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P70)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他指出,我们能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实现预定的目标,“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P120)他称赞说:“中国人是很聪明的,虽然科学家研究条件差,生活待遇不高,但他们还是取得很大成绩。”(P358)从顺利实现三步发展目标着眼,他一再指示要改善知识分子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待遇,他呼吁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并把他作为“一个战略措施”来加以落实。(P275-276)

第五,在贯彻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中,要始终坚持人民标准。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要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P326)为实现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而奋斗,就要时时刻刻体现这种负责精神。他一向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P23)在通过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经济”的过程中,立足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最重要的是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P138)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分子,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P111)也正是从“人民的富裕幸福”着想,邓小平反复强调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坚决抵制外来的消极影响,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反对腐败,搞好廉政建设,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P364)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指示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先富帮助后富,沿海帮助内地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坚持人民标准是“三部曲”发展战略题中应有之义。

“三部曲”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其精彩的极有特色的内容,值得深入探讨研究。本文五个部分二十五个要点的论述,是进一步求索的一种尝试,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指教。

注释:

①《邓小平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第116-119页。

②冷溶、高屹主编:《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人民出版社,第71页。

③《邓小平和他的事业─研究选萃》,中共党史出版社,上卷,第101-102页。

④高智瑜、李燕奇编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改革》,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第271页。

⑤王先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光明日报》,1994年6月1日。

标签:;  ;  ;  ;  ;  ;  ;  ;  

论“三部曲”的发展战略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