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_小康社会论文

论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_小康社会论文

试论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试论论文,内涵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3)02-0048-05

我们认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小康社会做出一些学理上的 分析,因为在有关小康概念的使用上,出现了许多混乱的现象。在学理上澄清小康和小 康社会的含义不论是对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还是加强对小康社会的理论 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使用小康社会概念:在小康和小康社会概念上出现的混乱

目前,关于小康和小康社会的概念在使用上出现了乱用的现象,对此如果不加以澄清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混乱。

1.把小康等同于小康社会

小康和小康社会显然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的概念,但是在我们实际使用的过 程中,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小康就是小康社会。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童星认为, 小康社会与小康不完全一样,小康主要是讲经济生活水平,小康社会是与经济生活水平 相应的社会状况。小康社会重视“家”的概念,建设小康社会,应该让家庭成为有活力 的实体,在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之前,很多问题需要在家里解决,而且“家 ”是全世界华人与其他人群相区别的重要特色[1]。我们也认为,从现实意义上说,小 康是指在生活上人们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或基本生活状态,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 要指标,多与小康生活和小康水平相连用。小康社会则是建立在小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社 会和谐状态,是伴随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进步的文明形态。 所以,把小康同小康社会等同起来加以混用是不确切的,当然也是不合适的。

2.把小康水平看作小康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小康概念的使用上,重点使用了两个概念即小康水平和小康社 会。在回顾和总结以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时,十六大报告使用了小康水平,说明我们以 往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情况。在提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过程时使用 了小康社会并提出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21世纪早期奋斗的目标。在这种背景 下,有人就把小康水平看作是同小康社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认为小康水平是小康社会 的前一个阶段,小康社会比小康水平更高;小康水平是低层次的小康、不均衡发展的小 康,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依然存在,而小康社会则是站在前瞻的高度,对国家发 展和人民生活进行的总体设想,是一种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新社会[2]。我 们认为,小康水平指的是小康生活达到的水平或小康社会建设的程度,它决不是小康社 会的前一个阶段,也不能说小康水平是低于小康社会的一个概念。

3.把总体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作是截然不同的阶段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是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或者说是小康社会建设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小康社会建设的第一个阶段 就是总体小康社会建设,但是由于这种小康社会是不平衡的、不全面的和低水平的,所 以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使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要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并达到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小康阶段。但是,我们在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 康时,不能割断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不能认为我们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 建设;而追求总体上实现小康就不是小康社会建设。我们认为实现总体小康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小康社会建设,只不过第一阶段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基 本目标是实现总体小康,而现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同样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小 康社会建设,只不过目标和特点与第一阶段小康社会建设不同罢了。

二、关于小康社会概念认识的几个观点

正确认识小康社会所包括的含义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但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还是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

1.阶段论

这种观点认为:小康社会是一个阶段,具体说来就是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 一个发展阶段,是处在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 。这种观点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首先,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看作是三个阶段 ,小康社会就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渡阶段。所以认为 ,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阶段。其次,误解了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描述。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 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 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很清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小康社会是 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总体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表明我们建设小康社 会所进行的实践,这个实践活动当然要划分阶段的。在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同阶段,我们 的任务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把小康社会看作是一个阶段揭示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属性或 者小康社会概念本身的一个属性,但是我们认为这并没有揭示出小康社会本身所具有的 本质属性,应该说小康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在某一阶段上这种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发展状态 和文明特征。

2.道路论

这种观点认为,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道路,正是通过小康社会 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且把小康社会看作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确,要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奔小康,建设小康社会应 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都清楚和理 解小康社会建设所具有的方向属性,但是问题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或核心内容是 什么,也就是说小康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或者说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

道路说或道路论说明了小康社会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明了中国建设小康社会 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小康社会建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设定了一条中国特色的 建设道路。但是道路说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揭示小康社会的本质属性,忽视了小康社会 作为一种同小康水平相适应的发展状态和文明特征。

3.过程论

这种观点认为,小康社会是一种过程,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或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 个过程。我们知道,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 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要经过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等 若干过程,所以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过程。即便是小 康社会建设本身也由若干过程组成,比如我们小康社会的建设分为总体小康社会建设过 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小康社会确是中国走向繁 荣富强的现代化建设之过程。过程说仅仅说明了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过 程和小康社会的过程性建设特征,还是没有彻底解释小康社会是什么,还没有说明小康 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也难以揭示小康社会所 具有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特征。所以,从理论上看过程说也是 有缺陷的一种说法。

4.目标说

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第二步走和第三步走中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在从温饱 到小康的建设阶段,建设具有总体属性的小康社会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走战略目 标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的任务与目标。到20世纪末叶和21世纪之初,这个目标 我们已经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完成总体小康社会的建设。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使我们的小康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21世纪前20 年的基本目标。

但是从理论上能否说,小康社会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呢?我们认为,从 实践上看,小康社会的确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就是为了实现或达到这个目标。实践的进程为我们进行理论概括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要把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就应该全面审视小康社会所具有的所 有属性和本质形态,否则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只能地停留在感知的程度上。把小康社 会界定为一种目标也如同过程说、阶段说、道路论一样,仅仅是对小康社会进行感知分 析得出的结论,还不是理知的探索。

三、对小康社会的理论解释

1.总体概述

从理论上看尤其是从社会学理论上看,我们把小康社会定义为“建立在小康生活方式 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和谐状态和社会发展文明形态”。

我们做出这种定义的最主要依据是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一般说来,社会是在一定社会 关系之上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或者说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 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系统,而非单个个体的堆积 或简单叠加。第二,由于人们的交往首先是生产、分配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交往, 因此生产关系成为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 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这样,社会关系进而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那 么,小康社会也同样是一种社会,这种社会也同样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 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小康社会时,社会关系体现了两个特性:其一,这种社会关系是 建立在人们小康社会生活的条件之上的,也就是说作为小康社会本质属性的社会关系是 小康生活下的社会关系,小康生活决定了这时的社会关系状态和人们的交互作用程度。 其二,建立在小康生活之上的社会关系处在一种和谐状态,从根本上看社会的和谐源自 于关系的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就必须建立和谐的 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表征。

我们对小康社会所给出的定义应具有的内涵包括这样几个主要方面:

其一,小康社会是以小康生活为基础的,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是以不断提高小康生活水 平和形成小康生活方式为逻辑起点和实际起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尤其是总体阶段的小 康社会建设就是从温饱状态走向小康状态,使更多的人进入小康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小康生活的形成和小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建设成为 真正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或者说小康社会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小康生活的实 现。只有在小康生活的条件下人们才能相应形成小康生活方式、和谐的关系状态和文明 的发展形态。当然,小康生活方式和小康生活水平不是同时在同一个地区在共同的人群 中一下子形成或实现的。

其二,小康社会还指在一定小康生活基础上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我国古代小康社会 的内涵里大部分是关系状态,比如我国古代有关典籍中就把小康看作是天下为家、温馨 和睦、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谐、讲究礼仪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和 谐的社会关系状态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指建立在小康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合理结构。殷实的小康生活、和谐的关系状态源于同小康生活相 一致的社会规范体系,无序的关系、规则的缺失都不可能使这个社会变得和谐。社会行 为模式也是小康社会中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内涵,如果不能形成同一定小康生活相适应 的在一定规范下的社会行为模式,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因此,形成同小康生活相适应 、同小康规范相一致的社会行为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 基本内容。同小康生活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的变迁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合 理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和谐状态的内容和结果,没有合理的社会结构也就不可能有和谐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同时社会规范体系的建设、社会行为模式的变迁也 是合理社会结构形成的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立一种同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合 理的社会结构,比如在社会分层结构方面,如果我们形成了过量的穷人阶层和过少的中 间阶层以及极少的富人阶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危险的社会结构,同样如果形成 了没有任何差别的社会结构也是小康社会的危险社会结构。

其三,形成同小康生活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文明形态也是小康社会概念中的重要内涵。 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文明化进程,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推进 现代化的文明进程。小康社会是实现了文明化的社会,呈现了在小康生活方式基础上的 社会文明形态。我们所设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就是要把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形态。社会文明形态是小康社会 的鲜明特征和核心内涵。我们过上小康生活、形成小康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 谐,最终是要我们的小康社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文明形态。

在小康生活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和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是构成小康社会 核心内涵的基本要素。一个基础、一种状态和一个形态所构成的内容形成了小康社会内 涵体系,这个体系也是一种结构性构成,三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相互促进而且不可分割。 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小康社会内涵,当然也就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农村小康社会内涵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农村小康社会的定义。在制定中国农村小康标准时,国家统计局小 康课题组曾这样给农村小康下定义:“所谓农村小康是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 ,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裕, 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3](P57)

这个定义仅仅是描述农村小康生活的,我们认为这还不是对农村小康社会所下定义, 尚需要我们对农村小康社会做出界定。我们认为:农村小康社会是指在农民小康生活的 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方式文明化进程以及形成与小康生活相一致的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 化、农民知识化和管理自治化的农村发展状态。

小康生活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或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小康生活的实现,解决不 了温饱问题,农村就不可能有小康社会的出现或形成。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小康 生活,是农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贫困地区中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使之进入小康生活状态,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的重点。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还必须在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生活方式,小 康生活的形成和实现并不是仅仅达到温饱有余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形成小康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是中国农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体说就是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所 形成的奔向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过渡方式,是中国农村社会在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迁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除了具有物质方面的内容外,还 具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农村社会形成小康生活方式的时候还形成同其一致的行 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体系。只有完成了这些转变才真正能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 社会。

农业产业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时所要达到或实现的产业特征,农村如果没有了 农业,农村如果没有了村庄也就无所谓农村了。所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把农业 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对待。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实现农业的产 业化。农业产业化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的稳定联系。其组织形式主 要有企业加农户、市场加农户、合作组织加农户和大户带小户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 程中要贯彻这样几个原则:第一,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第二,利益共享原则,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方利益都要依法保护;第三,提高科技含量 原则,增加单位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农户主体地位原则,在推进产业化过 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安排区域化种植、建设生产基地、推广新兴技术、参加合作组织等 都要尊重农户意愿,保证农户的主体地位。

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 路。”所以农村城镇化也就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村的人口太 多,让他们都流入大中城市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我们要发展同大中城市相结合的梯 度城市群体,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使农村走向城镇化发展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 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 业结合起来。”[4](P23)根据十六大要求,目前要重点建设县城,使每座县城都成为功 能完善的小城市,成为县域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同时县以下要根据区域经济布局发 展若干中心城镇,并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居民点,“今后的农村,广袤的原野,只应是农 民进行农牧渔业劳作的场所,而不是农民的生活居住区。”[5]

农民知识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内容和举措。农业能否发 展、农村是否进步,完全取决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状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能 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知识化程度。因为我们把知识化看作是现代化的重 要内容和关键步骤[6]。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时,推进农民知识化最基本的做法就 是不能在进行扫除文盲的同时再大量出现文盲,要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和采取得力措施 推进农民知识化,让知识改变农民生活,形成小康生活方式。如果像重视城市教育那样 去重视农村的教育,那么,农民的知识化建设就有可能实现,消除城乡差别的愿望就有 希望。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 机制”,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基本政治要求。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管理自治化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 中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系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将有力地促进小城镇建设;而小城镇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也会兴 旺和发达起来,这样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就会更多和更加方便;农民知识化程度的提高, 既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村民自治机 制的建立和完善,会使农村形成公平和谐和安定的社会,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 保障。

3.城市小康社会内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城市的小康建设到底该如何表述,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问题。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在设计中国小康建设标准的时候,把城市的小康建设标准 叫做“中国城市小康生活标准及其评价”。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我们认为城市小康建设应表述为城市小康社会建设,而不能仅 仅表述为城市小康生活建设。因为城市小康生活仅仅表现了小康社会的一个主要方面, 并没有概括小康社会的全部内涵,同时城市小康生活也只是表征城市小康社会建设的较 低层面内容。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小康实现阶段,我们把城市小康社会的建设表述为 城市小康生活的建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同总体小康建设的阶段相一致。当我们进展 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再把城市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部内涵表述为小康生活建设就 不十分确切了。为此,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城市现代化推进称之为城市小康 社会建设。建设城市小康社会要远比建设城市小康生活复杂得多和艰难得多。

什么是城市小康社会?目前尚没有人给出确切的定义。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在《中国 城市小康生活标准及其评价》中,对城市小康(这里指城市小康生活)进行了描述:城市 实现小康,意味着城市将进入现代化、社会化和生活质量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 征是:城市社会化、信息化程度较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费进入以非必需品为主 体需求的发展阶段;部分生活质量指标达到和超过1988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精神文明生活丰富充实,闲暇时间增加。[7]这种描述只是说明了城市小康社会所具 有的基本特征,还没有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城市小康社会。

根据我们对小康社会所下的定义,我们认为城市小康社会是建立在城市小康生活方式 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和谐状态和城市社会文明形态。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城市居民实现 小康生活是城市小康社会建设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城市居民小康生活的实现,也就没有 城市的小康社会形成。所以城市小康社会是建立在城市居民小康生活基础之上的,有了 城市居民小康生活的实现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小康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 小康社会中和谐社会关系的前因。城市社会关系是组成城市社会的核心内容,没有和谐 的社会关系也就使得城市小康社会失去了核心内容。同时在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 ,即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基础上,城市中市民社会的形成和社区民主以及居民自治 的实现、市民知识化的进展等都构成城市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收稿日期:2003-01-16

标签:;  ;  ;  ;  ;  ;  

论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