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在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论文_胡晶晶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在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对照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水平斜视度数、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水平斜视度数为(7.22±1.09)°,低于对照组的(10.23±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斜肌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对照组,下斜肌功能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可有效改善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斜视症状和水平斜视度数,促进下斜肌功能恢复,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 斜视;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斜视属于临床常见的眼外肌疾病之一,儿童时期是其高发年龄段,主要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支配眼外肌运动的神经出现麻痹或先天性眼外肌发育不正常等因素所致,常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易引起弱视眼,导致患儿生活质量下降[1-2]。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是临床治疗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常用术式,虽能改善患儿病情,但单一治疗对患儿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欠佳,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探讨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在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7.59±2.01)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0.44±0.11)年。研究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7.61±1.96)岁;病程4个月-1年,平均病程(0.45±0.09)年。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中华眼科学》中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相关诊断标准[4];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临床资料完整;眼球运动无障碍;初次手术;双眼视力均≥0.6。②排除标准;其他眼病;凝血功能异常;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不全;精神疾患;认知功能异常。

1.3 方法 两组手术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操作且手术在全麻下实施。研究组实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于眼睛颞象限平行于角膜缘的位置做一3cm手术切口,直达巩膜,以下直肌和眼外之间的涡状静脉为基准,将下斜肌勾出,使用套圈缝合、剪断。将下直肌用套圈缝合(距离下直肌止端6 mm处),离止点的5 mm处剪断,缩短下直肌,将断端缝合。对照组单一实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方法同研究组。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愈:水平斜视度不足15°,患眼下转、上转25°;基本治愈:患眼下转、上转25°,水平斜视度为15°-20°;欠矫:水平斜视度>20°,患眼下转、上转25°。基本治愈率与治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术前、术后水平斜视度数。③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常规检查眼位、屈光状态、视力等,重点对各方位的眼球运动情况进行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①亢进(++++) :角膜下缘在上睑缘上;②亢进(+++) :角膜下缘在在内外眦连线上;③亢进(++) :角膜下缘在内外眦连线位置;④亢进(+):角膜下缘内转时离开下睑缘。下斜肌功能正常:角膜下缘距下睑缘2mm。④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等,总分为100分,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水平斜视度数 两组术前水平斜视度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水平斜视度数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 研究组下斜肌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对照组,下斜肌功能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生活质量 两组术前生活质量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人类的眼球各由6条眼外肌控制,对眼球的运动进行控制,其包括2条斜肌、4条直肌,上下直肌与上下斜肌可支配眼球的内外旋转、做垂直运动,促使眼球定位注视各个方位;内外直肌对眼球行水平方向的运动进行支配[6-7]。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发眼位不正。正常儿童注视物体时,物体影像落于视网膜中心凹上,而斜视儿童则落于视网膜中心凹外位置,发生复视。因一眼影像受限,会导致患儿出现单一视觉功能、丧失双眼的立体感,增加患儿发生视力发育不良发生风险,甚至引起弱视。

斜视是指眼球运动或位置异常所致双眼视轴分离,是因眼周肌肉发生问题所致,包括水平肌肌力亢进、下斜肌功能亢进、水平肌肉附着异常、垂直直肌功能异常等[8-9]。斜视会使患儿立体视觉丧失,引起弱视,还会对其面容美观造成影响。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小儿斜视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小儿斜视多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症状。非手术如戴眼镜、戴眼罩遮盖、正位视训练等治疗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可有效矫正偏斜眼位、促进两眼视力发育,但治疗周期长,须患儿有较高的配合度。手术是临床治疗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首选手段,斜视患儿年龄越小则治疗效果越好,可更好的建立双眼视功能。本研究中,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下斜肌功能正常比例、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下斜肌功能亢进比例、水平斜视度数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传统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是显露巩膜后,使用镊子将靠近穹隆部的切口缘提起,用短小的斜视钩沿着巩膜向下划,当钩尖顶住眼眶壁后向外翻转,对下斜肌钩取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增加眼内出血发生几率[10]。本研究使用的是改良后的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其是分离tenon囊与肌筋膜,将筋膜打开,直视下钩取斜肌,避免损伤tenon囊和邻近血管组织,防止发生眶脂脱落、出血等情况。

综上所述,对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实施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水平斜视度数,改善斜视症状,促进下斜肌功能恢复,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曦琅,谭艺兰,邓姿峰,等.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2):306-310.

[2] 周靖晶,戴鸿斌.两种不同方式的上斜肌减弱术对A型斜视的疗效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8,26(3):41-44.

[3] 肖志刚.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7,25(2):154-156.

[4] 李海凌.《中华眼科学》(第3版)出版[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24(5):324-324.

[5] 宁玉贤,赵少贞,钱学翰,等.下斜肌功能亢进对主导眼选择及屈光发育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7,37(1):62-64.

[6] 罗欣,李小葵,董鹏,等.右美托咪定经鼻黏膜给药装置鼻腔给药对小儿斜视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躁动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0):2052-2055.

[7] 尹玲,宋德胜,陈霞.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案和斜视度常见相关因素的探讨[J].眼科新进展,2017,37(2):151-155.

[8] 王百祥,韩敏杰,冯江松.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25-127.

[9] 庞琳,朱德海,曹奕雯.下斜肌手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7,35(6):595-597.

[10] 曹双胜,兖华峰,金世豪.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儿童复杂斜视[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2):335-338.

论文作者:胡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在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论文_胡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