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及对策_农民论文

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及对策_农民论文

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因素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07)05-0027-03

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物质文明建设决定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经济水平决定着农村体育的发展。然而,近几年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农村经济水平已经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但农村体育建设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来说依然有很大差距,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怎样使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由此,对于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从非经济性因素的各个方面去分析研究。本文针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参考。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提出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简要概况

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 。建立社会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民族的身心素质是一种物质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体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提出,我国农村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好的发展,在有些农村取得了长足进步。客观评价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的发展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我国农村体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就我国农村体育整体发展而言,还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发展状态。

近几年,我国GDP迅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为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国民体质状况却明显下降。1998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布了对全国8 734个居民的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在我国20岁以上的人口中,14.44%的人口患有肥胖症,另有15.02%的人口体重已明显超标。两者相加高达29.46%,接近我国总人口的1/3。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利用BMI筛查,成年男性肥胖率为9.3%,比2000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20~44岁年龄段随年龄增长而增大,40~44岁年龄段最高,达到11.7%,45岁后保持在该水平。农民肥胖率为7.7%,比2000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此外,我国成年男性超重率达33.2%,比2000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随年龄变化趋势与肥胖率相同(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成年人体质优秀率与2000年相比,农民优秀率增加了1.1个百分点,而良好率减少了0.6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3.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增加了2.9个百分点。

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国民的体质状况反而下降了,而农村居民的体质状况更明显低于城市。有关调查显示: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体育却发展得不好;而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体育却发展得很好。究其原因所在,经济不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唯一因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以及两者各内部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非经济要素相互制约、影响。农村体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缓慢与农村体育本身的内部因素也有很大关系。怎样使这些因素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正是我们从非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农村体育所要研究的。

2 阻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2.1 项目因素——项目单一,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不够

农村体育项目基本上限于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常规性项目,且普及程度低。有很多农村仅有一两种体育项目,并且由于项目的趣味性不高,参加的人员很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而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1%。农村居民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条件、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的业余时间逐渐增多。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少农民在闲暇无事时,往往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闲聊,却很少有人去参与传统的体育项目。竞技体育对农村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冲击,农村条件好了,生活富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都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以及省电视台的体育节目。新鲜刺激的竞技体育,同样冲击着亿万农民的心,使他们逐渐地疏远了传统的农村体育项目。同时,许多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因未深入挖掘,面临失传的危险。

2.2 思想因素——农民对体育、体育功能的认识不足,几乎没有体育消费

农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村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西北61个革命老区县的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表明西北贫困地区农民对体育的各种功能认识层次较浅。由于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性,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着“蹦蹦跳跳,跳不出粮、棉、油”的狭隘思想。而广大农民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认为自己“天天劳动,无需运动”、“干活都没空,哪有时间去运动”。上述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农村体育工作从思想上不被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文明病”多了起来,肥胖症、神经衰弱症、糖尿病等困扰着人们,而引发这些疾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运动不足。农民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的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价值功能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还有待深化。

由于对体育、体育功能认识的不足,农民几乎没有进行体育消费。关于农民的体育消费调查显示:投入最高的是体育彩票,其次是购买体育报刊,购买体育器材支出人均不到20元,有层次有目标的理性消费观尚未建立。

2.3 组织机构因素——几乎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体育人员,农村体育工作边缘化,农村体育活动组织困难

在我国很多农村几乎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往往是村委会兼管或根本没有机构去管,这样使得农村体育在管理和运行上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出发,村委会领导人员的体育兴趣、体育思想观念影响着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部分基层领导对农村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兴趣,以至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往往受到村干部体育兴趣的影响而受到制约。农村体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体育人才严重匮乏,使得农村体育的运动缺乏管理和指导。

同时,在农村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1998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发展到9万人,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以现有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和乡镇计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尚需增加3~5倍。若按日本目前全国平均每2 000人中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2010年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0万人左右,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差距较大)。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有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所占比例较低,绝大部分是自发地参加体育活动,参加单位、社区、辅导站及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者只占总人口的1.84%,而其中参加辅导站、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者只占总人口的0.11%。原因在于,首先县、乡政府安排的具体分管农村体育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兼职。其次是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村体育骨干少,而师范大学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却因种种原因分不到基层。一些从事基层体育工作的同志也因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积极性。几乎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体育人员,农村体育工作边缘化,使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困难重重。2004年江西省接受调研的24个乡(镇)平均举办的有组织、上规模的体育活动为1.7次,远远低于《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中对乡(镇)规定的标准。

3 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深入挖掘、开发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体育项目的特点要体现为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选择性、团体的异质性、负荷的适应性。内容广泛性:包括扭秧歌、耍龙灯、踢毽子、广播操、太极拳、气功、舞蹈、形体健美与健美操、各种球类活动等。主体选择性:参加者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团体异质性:男女老少可以混合在一起活动。负荷的适应性:参加者以自己适应为主,不强调大运动量、大强度练习活动。所以,农村体育要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生活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因地制宜,利用节假日、赶集日等开展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拔河等农民容易接受、参与程度高的体育活动。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也正是农民健身的首选。同时各村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项目、优势项目同其他村庄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以此推动整个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于传统体育项目:其一是加以整理。各地群众体育部门要深入农村,对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普查、登记,特别是对其具体的规则,更要详细记录。并作为体育档案,永久保存,如果能录制音像资料更好。其二是予以扶持。在整理的基础上,各地群众体育部门应对传统体育项目予以扶持,可以组织一些交流、比赛,也可以作为地方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让民间传统体育逐步发扬光大,成为民间体育的重要内容。其三是帮助提高。对于一些有推广价值,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要在总结的基础上帮助提高,并且予以推广。

3.2 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农村体育发展软环境

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农村体育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而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软环境。大众传媒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社会调查显示:凡是媒体播放频繁的体育项目,其活动的人群就多。传播媒体可以缩短体育活动与人们的距离,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媒体为社会提供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传播媒体对发展较好的农村体育活动、农村体育娱乐项目加以报道,以此来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农民的体育态度与行为。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以《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为指导,牢固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念。要把农村体育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当地的创先评优结合起来。要利用新闻舆论工具、农民夜校和乡(镇)文体站(点),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移风易俗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对体育认识上的误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加强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是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保障,也是影响农村体育经常化的基本因素。为了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工作的协调发展:首先,在省县、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现有的乡镇文化工作站统一更名为文化体育工作站,使体育工作的网络从县级延伸到乡村,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在乡镇一级没有组织机构的矛盾,真正做到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设施。其次,通过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将农村中的乡镇企业、中小学校、各种社会团体联系起来,同时发挥村委会的积极作用,成立跨行业的联合组织,建立以乡镇企业牵头多方联合的单项体育协会。再次,按照《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规格,抓好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社会体育指导站或中心为依托的组织网络建设,真正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育组织网络,使组织工作真正深入到农民中间。最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的激励机制,开展评选各种农村体育的表彰活动,在总结、评价前一时期工作状况的基础上遴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其工作方法、体系予以表扬,利用其积极的导向作用,调动各地区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建设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在抱怨就业机会太难,另一方面在农村又寻找不到所需要的体育指导员人才。这就需要在高校培养与农村需要之间发挥政府行政的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农村体育指导员继续培训制度。首先要以优惠政策疏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农村输送、留住体育人才;其次要发挥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构建多级培训体系,积极培训出一批农村体育骨干。

4 结束语

农村体育的良好发展除了能增强农民身体素质、提高生产能力、带动竞技体育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农村体育的积极发展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村体育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搞好农村体育的建设,特别是在思想领域要重视农村体育的建设。

标签:;  ;  ;  ;  ;  ;  ;  ;  

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及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