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安徽沿江城市空间演变研究_安庆论文

江苏、安徽沿江城市空间演变研究_安庆论文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演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江论文,地带论文,城市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空间演化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简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结构演变。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口的发展,城市本身的用地规模逐步扩展,用地结构逐步变化,使城市表现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功能,而经济的发展又为城市发展、城市空间演化提供了基础。因此,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的载体功能及发展趋势相适应。

苏皖沿江地带由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以及江苏省的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等13城市构成,它是长江下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门。自90年代以来苏皖沿江地带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表现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用地不断扩展;产业结构、用地结构不断调整。城市空间演化一方面满足了产业升级、转换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功能替代,保持了发展的活力,促进了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皖江沿江地带长江经济带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低谷带;另一方面江苏沿江地带却是长江经济带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带。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宏观经济布局中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其整体辐射集聚效应的加强,苏皖沿江地带通过城市用地规模扩展、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中一个经济实力强、辐射力强大的城市发展轴支持系统。因此,研究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演化趋势并揭示出城市空间可持续演化的战略思路意义重大。

1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演化特征

安徽沿江地带“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和江苏沿江地带“江苏应比全国平均速度快”(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分配比例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及数量分配比例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通过旧城区基础设施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功能置换(即内涵式扩展),另一方面则通过扩大城市用地发展新的工业区、开发区和居住区(即外延式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和分配比例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生活和生产方面的需要以及城市用地的自然因素,同时必须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

1.1 用地规模持续扩展,规划规模普遍偏大

由表1看出,1991—1996年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 安庆分别扩展了1.67、1.19、1.18、1.20和1.3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具有持续扩展的趋势,这反映了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长江经济带以后,安徽沿江地带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产业的空间聚集效应,引发了大规模的产业空间扩展,导致了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展。

表1 安徽沿江地带90年代城市建成区扩展

年份 安徽 合肥 芜湖 马鞍山铜陵安庆

1991 410.671.9 29.4

29.1 23 19.9

1992 427.473.8 29.9

30.525.7 21.6

1994547 81 33.6

33.526.1

23

1995 657.3 86 34.2

33.526.3

24

1996 767.42 120 35.1

34.327.5 25.5

资料来源:历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由表2看出,改革开放前,苏锡常三市建成区面积几乎没有变化, 人口的持续增长(主要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建成区人均城市用地持续下降。到1982年建成区人均城市用地分别为51.17、65.62、 72.05m[2],均低于国家规定的100m[2]/人的建设用地标准。 改革开放后,苏锡常三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很快,分别增长2.50、1.96、2.23倍,平均增长2.23倍。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方面)也迅速增加,但相对建成区的扩展而言却增长缓慢,造成建成区人均建设用地逐步提高。由于苏锡常受土地供应总量的限制,三市低于人均建设用地100m[2]/人的建设用地标准。

表2 苏锡常三市建国以来城市建成区扩展(km[2]、万人、m[2]/人)

年份苏州无锡

面积

人口 人均面积 面积 人口 人均面积

1957 27.73 42.5565.1742.12[1] 38.37[1]

109.78[1]

1963 27.73 45.0061.6242.12 45.08

93.44

1973 27.73 40.4768.5242.12[2] 41.86[2]

100.63[2]

1982 29.59 57.1751.7542.12 64.18 65.62

1994 66.00

76.686.1674.10 86.30 85.86

1996 74.06 80.1492.4182.51 90.91 90.76

年份 常州

面积

人口

人均面积

1957 29.02[3]

20.33[3] 142.76[3]

1963 29.02[4]

26.83[4] 108.17[4]

1973 29.02[5]

27.14[5] 106.94[5]

1982 29.02 40.28 72.05

1994 57.40 68.30 84.04

1996 65.00 73.00 89.04

注:[1]为1965年,[2]为1974年,[3]为1954年,[4]为1964年,[5] 为1974年。1982年以前资料来源于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等“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国以来各时期用地分类调查量算成果汇编”(简称成果汇编),1994、1996年资料来源于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自80年代,城市建成区用地的持续扩展,导致城市规划区的不断扩大,加之地方政府对于城市规模的相互攀比,造成苏皖沿江地带城市规划规模普遍偏大(表3)。根据各市经济发展计划、工业项目、 外资投入的估算、各市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的时间曲线和省土地局用地总量控制等因素进行评估,苏皖沿江地带40%的城市人口规模偏大,40%的城市人口规模不够合理。

表3 安徽沿江地带城市规模偏大情况(万人)

城市 1997年

全市总人口

其中非农人口

将暂住人口等算入的城市人口

合肥 122.85 97.06

108.50

芜湖 62.02 48.8355.20

马鞍山50.02 38.7341.70

安庆 55.93 35.0039.50

铜陵 34.42 28.6332.10

城市 2010年

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评估

合肥 170基本合理

芜湖 130 偏大

马鞍山 82不够合理

安庆

80 偏大

铜陵

60不够合理

资料来源:姚士谋“中国城市(镇)发展报告”

1.2 用地扩展不尽合理,开发区规划建设规模偏大

城市用地扩展合理性与否取决于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而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一般用城市用地扩展系数(k )(建成区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与非农业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的比值)来定量表示。当k>1.12, 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当k=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 较为合理的城市用地表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展速度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相适应,且符合人均用地的国家标准。据此,我们把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扩展分为两类:扩展过快型和扩展不足型(表4)。

对于扩展过快型城市,开发区的建设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的重要原因。开发区主要类型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区的区位选择大多依托现有城市,采用成片开发以新区形式建设(表5)。据初步统计,长江流域共有17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皖沿江地带城市就分别为5个和2个。在苏皖沿江地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部设置在100万以上的特大、超大城市,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置在中等城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其规模从几平方公里到数十平方公里,如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面积达40km[2],为 1996年建成区面积的74.5 %。苏州新建开发区的规模为60km[2],其规模已相当于中等城市。开发区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支撑条件,尤其是土地供应量,不应当追求开发区的规模。

表4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类型

城市名称 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

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

马鞍山 3.34 3.93

苏州* 20.14 6.99

铜陵3.64 4.14

安庆5.08 5.67

无锡* 14.39 7.21

芜湖3.61 2.07

合肥

10.79 4.31

常州* 17.5012.63

城市名称扩展系数K城市扩展类型

马鞍山0.85

苏州* 0.86

铜陵 0.88 扩展不足型

安庆 0.90

无锡* 0.92

芜湖 1.74

合肥 2.50 扩展过快型

常州* 2.88

资料来源:《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成果汇编》, * 为1982 —1996年,其余为1991—1996年。

表5 苏皖沿江地带各城市的开发区

城市

位置 开发区类型面积

南京 浦口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7

苏州西郊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

无锡 东南郊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5

常州 紧靠市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63

合肥

蜀区镇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

南通

市东南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5.2

芜湖

市北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86

镇江

镇江市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

安庆

市北部 省级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6

城市 规划面积 1996年建成区

南京 7 167.24

苏州60

74.06

无锡 5.45

82.51

常州 5.63 65

合肥18 120

南通2057.6

芜湖10 35

镇江4053.7

安庆

7.225.5

资料来源:《长江年鉴》1996、1997年

对于扩展不足型城市,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是其扩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比如安庆市的地质地貌制约了其城市用地的扩展。安庆市域范围内大部分为丘陵和长江冲积平原,地质构造属断陷盆地,西北有洪水塘大断层,东南有柘山背斜,南边为长江,向东、向北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但也存在制约因素。城市各项建设都需要占用平缓土地,所以安庆城市用地较为紧张。除此以外,国家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以及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基地的城市性质,也制约了安庆城市用地规模的快速扩展。

1.3 用地的外延式扩展,用地规模扩展分散性强, 用地产出率低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分散性强、产出效率低,使用潜力很大。由表6看出,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整体上分散度高达75.8%,表明城市布局建设中并未做到紧凑布局和紧凑建设的方针,城市总用地中建设用地的利用比例较低。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扩展的分散性地域差异显著,其中安徽沿江地带城市用地以过快型扩展为主,而江苏沿江地带城市用地则以不足型为主。

一般而言,城市用地扩展速度过快,则分散性强,反之,分散性弱。扩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的分散性问题可以用波兰学者鲍·马利什提出的城市建设门槛理论加以解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结构和城市技术设施条件三方面的限制。城市空间扩展遇到的上述限制成为城市建设的“门槛”,跨越此门槛要投入一笔可观的资金。这时,如果城市用地规模继续扩展,城市继续进行集中建设,就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门槛。如果采取分散建设(如开辟新的工业区、开发区、建设副中心等)则会遇到较小的初始门槛,跨越这种门槛所需的费用要低得多。

安徽沿江地带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由于受城市建设资金的制约,主要依靠建立开辟新的工业区、开发区来跨越城市建设的“门槛”。例如合肥正是依靠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散建设的方式,来跨越城市建设的“门槛”,因此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的分散性较高。江苏沿江地带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相对宽裕,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则主要依靠集中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挖掘改造效益好、上缴利税多的企业发展。城市建设跨越的门槛巨大,但城市用地的扩展相对集中紧凑。

表6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规模分散性情况(km[2]、%)

合肥安庆

铜陵芜湖马鞍山 南京

建成区

81 2326.133.6 33.5 149.9

规划区 61083.8 300 50165.8 242.8

分散度 86.772.691.332.8 79.8 38.26

扬州镇江泰州常州无锡 苏州

建成区 82.350.322.457.474.1

66

规划区

360

219.556.8 240 130 150

分散度 77.177.160.676.08

43.0 56.0

南通沿江地带

建成区 52.7

752.3

规划区 440.4 3049.1

分散度 88.075.3

资料来源:1994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表7 安徽沿江地带城市用地产出率(1995年)

建成区面积(km[2]) 市区GDP(亿元) 产出率(万元/km[2])

合肥 86

11.09 12892.29

芜湖 345.17

15204.5

马鞍山

346.96 20477.74

铜陵 263.35 12894

安庆 244.28 17851.67

安徽沿江地带204

30.86 15125.57

全国 20465 4000.00 19535.5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有关资料计算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扩展的分散性强,必然导致产出率非常低(表7)。表明城市用地扩展过程, 存在着普遍重视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展,忽视外延式扩展与内涵式扩展并重的城市空间扩展,导致城市用地的低效率开发利用。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在微观上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发展。

1.4 用地结构变化幅度小,变动方向基本一致, 调整潜力巨大

1991—1996年安徽沿江地带城市用地结构差异指数:合肥、芜湖、马鞍山、 铜陵和安庆分别为0.0073、0.0019、0.0019、 0.0108 、 0.0061。这说明了城市用地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 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变化较小。反之较大。就铜陵市来看,1991年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为3.38%,远低于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标准8%的最低值。 对外交通用地比例为9.92%,虽然在皖江经济带各城市中比例最高,但它作为矿业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用地结构的调整。1996年道路广场、对外交通用地分别为6.72%、11.07%,用地结构变化幅度较大。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城市用地结构变动方向的一致性(表8)。居住用地(R)、仓储用地(W)、绿地(G)、工业用地(M)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公共设施用地(C)、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和市政设施用地(U)大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目前苏皖沿江地带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种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发展的观点看,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潜力大且任务艰巨。

表8 1991—1996年安徽沿江地带城市用地结构变动情况

用地结构变动指数

R

C

M W

合肥-0.874

0.121 -0.475 0.095

芜湖-1.709

0.282

0.497 -0.082

铜陵-0.587 -0.032

0.029 -0.274

马鞍山

0.122

0.049 -0.579 -0.246

安庆-1.180

0.104 -0.106 -0.011

安徽沿江地带-0.724

0.167 -0.479 -0.058

用地结构变动指数

T

S

U G

合肥0.1890.464

0.220 -0.008

芜湖0.1330.136

0.054 0.051

铜陵0.2520.416

0.426 -0.317

马鞍山 1.2590.053

0.013 -0.375

安庆1.062

-0.012

0.231 -0.128

安徽沿江地带0.4150.304

0.229 -0.02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有关资料计算

1.5 用地结构与城市职能反差明显,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主要是根据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城市的经济结构特点来划分的。因此某一职能类型的城市与其用地结构是相吻合的。但是,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生产性用地忽视生活性用地和居住环境用地的倾向,导致生产性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太高,而生活性用地(居住、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太低。近年来,尽管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克服这些“遗留问题”,但成效甚微。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且问题仍十分突出。例如芜湖市为长江沿岸重要的交通港口城市,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应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1996年对外交通用地仅占3.13%,仓储用地近占4.84%,二者的比例均太低。而工业用地却高达35.33%,超过国家规定的矿业城市工业用地比例的最高上限(30%)5 个多百分点。城市职能与城市用地结构的错位,突出反映了皖江经济带各城市用地结构性矛盾,这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和升级的最大障碍,也是皖江经济带经济起飞的重要制约因素。

2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可持续演化的基本思路

2.1 科学认识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 确立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速度与比例

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主要因素的经济。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的飞跃已经渗透到城市经济发展中,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科学认识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视角。从知识经济角度着眼,通过定位分析(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定性分析(城市特征、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定量分析(人口容量、用地容量、环境容量和区际流量)和定形分析(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地下空间和市场空间),确立苏皖沿江地带城市在区际、省际、全国乃至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确立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速度与比例(表9)。

2.2 立足区情,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演化之路

苏皖沿江地带城市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稀缺,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仍然是工业的聚集场所,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尚需时日。城市既要发展又要控制,即城市的社会经济要发展,城市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又要控制,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更需要控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走空间可持续演化的道路。具体而言,对城市的外延扩展要自觉认真地控制,着力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城市闲置土地利用率和城市建筑容积率,盘活现有城市用地,是城市空间可持续演化的基本途径。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彻底转变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土地供应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城市土地供应制约、引导需求的调控机制,对建设项目实行土地、投资双重立项的制度,是城市空间可持续演化的有效保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促进苏皖沿江地带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演化。

表9 苏皖沿江地带主要城市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定位分析 人口规模(万人)

用地规模(km[2])环境质量

南京区位优234.8187 优(-)

合肥区位良 97.1110 优

无锡区位优 92.2 87 良(+)

苏州区位优 90.0 83 优

南通区位良 45.8 41 良

扬州

区位一般38.9 35 优(…)

常州区位良 76.1 68 良

综合评价得分 总体发展方向 总体发展方向

南京

12.56

全国意义城市快

合肥 9.0 省际城市

较快

无锡

12.35 省际城市

较快

苏州

13.40 省际、全国意义较快—快

南通8.88区际 一般

扬州8.92省际 较快

常州9.12区际 一般

资料来源:姚士谋“中科院‘九五’重大课题综合研究成果”

2.3 强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优化用地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规定了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数量和比例关系,而城市规划则规定了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从根本上规定了城市空间演化的方向及规模。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城市用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演化的整体观念,集中紧凑地规划建设城市用地。从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城市用地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的要求,城市用地的计划、选址、立项、环保等诸道程序都要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供应量、财政预算、经济实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从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的角度,合理调整与改善城市现有用地结构,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收稿日期:1999—03—21

标签:;  ;  ;  ;  ;  ;  ;  ;  ;  

江苏、安徽沿江城市空间演变研究_安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