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研究生教育_研究生论文

论我国研究生教育_研究生论文

谈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国外著名大学回国的教授如是说:“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距在研究生阶段中明显拉开,他们虽然基础扎实,然而创意不足。如果说中国学生在本科阶段仍有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在研究生阶段则往往丧失。”徐滇庆教授将原因归结为竞争使然,认为国外对研究生的筛选比国内要激烈得多。但我却认为是教育方式或者说是教育目标与思路的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或者说他们用行动这样表明:研究生阶段是本科的沿续,为考试而考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例如一些老师在考核学生学术水平时仍然出大量的名词解释。并非名词解释不能考,但如果是要求学生照背某本教科书上的名词解释则实在是不明白应该教给研究生们些什么,不明白研究生阶段应该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学术语言、根据自己的知识存量独立给出“名词解释”的时候了!仍然死记硬背、全盘接受,没有独立的学术人格与学习思维方式是十分可怕的,老师这样要求学生就更可怕了。“死记硬背”的时代应该留给过去,这是本科时候的任务,研究生要进行的是开创性的科研工作,给出新的“名词解释”。否则,只能依旧停留在纯粹的“汲取”阶段,只能是人云亦云,炒炒别人的冷饭罢了。如果说本科甚至之前的阶段是汲取、积累、滑行,那么到研究生阶段则应是产出、开创与腾飞,结出只有你这棵树上才有的丰硕的果实,写出只有你独特的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才能写出的论文。

老师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向导,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布道者,知识的传播只占十分微小的一部分。因为老师不可避免地带有他本人知识存量的局限性,已经形成较为“顽固”的学术立场,若将这些知识与立场强加于学生,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难以出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生机勃勃的局面。这时候的学生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事物、新观念接受很快,并且带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特质,敢于怀疑一切、挑战一切。老师的作用是引导、鼓励他们,教给他们怀疑的方法、思维的方式。这好比交给学生一支船、一杆桨,让他们自己勇敢地划向那连师辈们都不曾去过的知识的未知领域。

前些日子,哈佛Derek Bok中心负责哈佛全体教员案例教学方法研讨与培训的Louis B·Barnes教授来我校演讲,并言传身教地给我们的许多老师上课,其中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所院校的老师、教授。Barnes教授上课时自己讲得很少,而是出一些题目,让学生们自己去准备,接着便轮流发言。题目由学生自己挑选,但要经过他的严格筛选,而他往往是挑一些十分细小的题目,不主张学生讲“大而全”的东西。学生发言时,他在一旁专心的记着,而发言结束后他不给出任何“标准答案”或他自己的观点,也不进行任何的总结。于是老师们怨言颇多,说浪费了时间,白白上了几堂课。听后我感到十分悲哀,用中国式的教育方式衡量别人的教学自然一无所获,理解教育本质的竟是外国人!

为什么说哈佛的这位教授真正理解教育的精髓呢?从他的教学行动中可见一斑:1)题目的挑选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身为教师对他自己的学术领域的问题十分清楚,知识哪些问题是该领域尚未解决的或者哪些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一些重大问题的关键,因而更有价值花时间去研究它。一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从他提的问题中就能了解到他的学术水平,而不必看他是否给出了答案。例如茅于轼老师在1990年代中期向北大学生提出的七个经济学“小问题”,让我们现在这些接受了完整西方经济学教育的学生们都赞叹不已,对其深表崇敬,因为没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与长期思考是根本无法提出这些“要害问题”的。小题目的训练常常可以锻炼思维,可以小中见大,而一个大的题目以个人的力量与有限的时间想要研究透彻,成功率往往很低,花了功夫又解决不了问题,得不偿失。2)不给出他自己的观点是为了不要防碍学生自己的思考,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包括老师甚至是超级大师给出的答案。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展现的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本身,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方法与思维路径,因此,听学生发言的重点是聆听与学习他特有的研究逻辑与思考方式,至于结论反而是次要的。不明白西方这种注重方法与思维的教育方式,一味地追求“给个说法、给个结论”无疑是舍本求末了。

许多老师喜欢强调研究生学的东西太理论化,主张他们要把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多去调查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关心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对此,笔者不以为然。记得以前徐树荣教授曾经对我们说:“你们现在所学的东西,有20%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就已经很不错了。”的确如此,由于不在实际部门工作,学生们不可能有那种对具体实践知识的迫切需求,也没有学习的环境。例如,某项实际工作的知识将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花10天能够学会的话,那么现在身处“象牙塔”的他们由于接触得少,就得花20天、30天甚至100天的时间才能掌握,同时也会因为不能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而得到十分片面与局限的知识与结论。这两者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效率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研究生们应该学些什么呢?徐教授的后半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你们应该学习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这才是终身受益的。”在象牙塔中,学生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看各种各样、涉及任何学科与领域的经典著作,每一位杰出的人物都是一位思想家,经济学有经济学的思想,政治学有政治学的思想,甚至数学、生物学这些自然学科也都是有思想的。尽可能地在此熏陶自己,努力使自己潜移默化地“学会”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方法,这是只有在象牙塔中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获得的东西,为什么不发挥这种比较优势,而去“专研”不熟悉的实践呢?学习工作、实践知识的时间也许还有很多,只要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要倾注毕生的时间去学习这些知识,而学习思维、天马行空地放纵自己的思想自由地遨翔恐怕就只有这短暂的三年了。为什么不好好珍惜人生中这宝贵的、在象牙塔中的三年,而去镜中摘花、水中捞月地去获取所谓的实践知识呢?

研究生的优势,不在于比别人多学了三年的知识多读了三年的书,而在于他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思辨意识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熊彼特将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的进步归功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确如此,任何社会发展的源泉都在于创新,无论是商界还是学界。创新是由人做出的,其中的未来中坚力量很大一部分就是研究生们。他们在象牙塔中熬炼的思辨与创新意识将使他们自己终身受益,也使整个社会受益。当到达某个工作岗位上时,他们的优势不是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不是操作上的熟练程度,而在于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作出最优的选择,在于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开创一整套的流程(或发现并改善细微的关键点)与制度激励框架,使得企业、甚至是全社会的机器、人力资源的效率成倍地增加……

思辨、创新、不为表像所迷惑、从本质上把握问题的关键、有独特的视角、勇于开辟新领域,勇于探知未知世界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应有的特质,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所在。

标签:;  ;  ;  ;  ;  

论我国研究生教育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