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漏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王建玲,王丽华,柳尧花

王建玲 王丽华 柳尧花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医院 264001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漏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70例SCI致NB患者按照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选择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训练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2组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并书写排尿日记,训练组进行盆底肌训练,对照组接受行为技巧训练,3次/d,训练2周。疗效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最大自主排尿量,下尿路功能评分按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评分进行。结果:2组患者膀胱容量均增加,膀胱压力降低、最大自主排尿量增多,LUTS评分下降对照组较治疗前明显(P∠0.05),训练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盆底肌训练对SCI尿失禁疗效显著,能提高膀胱的顺应性,降低膀胱压力,维持膀胱生理容量,恢复膀胱功能。

关键词:盆底肌训练;脊髓损伤;漏尿

SCI患者的不有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而且可以引起排泄功能障碍。SCI稳定后,1/3以上的患者认为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最大〔1〕。国内外研究显示,反复泌尿系感染、结石、肾积水及肾功能衰竭是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2.3,4〕;患者多数为健康的青壮年〔5〕。目前SCI后漏尿是NB的一种类型,我们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SCI致NB漏尿的患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膀胱储尿量达到生理容量,重建膀胱功能,帮助患者尽快达到自控排尿,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康复科2011年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SCI致NB漏尿患者70例,其中男63例,女7例,年龄18~70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②漏尿患者;③膀胱容量小于200ml。排除标准:①尿潴留患者;②膀胱容量大于200ml的患者;③伴有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④合并有糖尿病、神经炎等外周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入院时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病情程度,损伤平面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积极干预[6]。给予制定饮水计划并书写排尿日记。控制饮水:1800~2000ml/d,训练组进行盆底肌训练:早期卧床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10s,重复10~20次/组,3组/次,3次/d。具体方法:嘱患者吸气时收缩肛门周围肌肉,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坐位盆底肌训练方法:由后向前缓慢地把肛门、阴道、尿道周围等盆底肌收缩上提,感觉想阻止肛门排气,维持5~10s,然后缓慢放松。排尿中训练:排尿开始,中途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使尿流中断,如此反复排尿、止尿,重复多次,使盆底肌得到锻炼。对照组接受行为技巧训练:延时排尿,意念排尿。训练2周。

3.疗效评定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下尿路功能评分按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评分[7]进行。膀胱容量:治疗前后行B超检查测量或量杯测量自主排尿量;水柱法测定膀胱压力。每日利用排尿日志记录每次自排尿量。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2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 ±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

结果

经过2周训练后组患者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和LUTS评分结果,见表2。

2组患者训练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训练前后膀胱容量增加、LUT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压力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训练前后膀胱容量增加、膀胱压力测定降低、LUT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后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测定、LUT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SCI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神经环路(脑桥排尿与骶髓排尿中枢间的神经通路.额叶皮质运动区与阴部神经核间的感觉及运动 束)遭受损伤,导致其发生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无力、逼尿一括约肌不协同等异常,形成神经源性膀胱[8]。膀胱贮尿和排尿活动受损,膀胱不能正常贮尿,排尿活动不能自控,出现漏尿;同时,由于膀胱痉挛致膀胱压力增高,以及尿道内括约肌功能不全,膀胱颈开放等原因,亦容易发生漏尿。

漏尿(膀胱压力超过40cmH2O)以及膀胱痉挛,引起膀胱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膀胱血流量减少,不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体内代谢产物及尿液沉渣不能排除体外,易引起下尿路感染及结石的形成,而泌尿感染的发生可导致漏尿加重[9,10],从而加重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膀胱容量、压力LUT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组训练前后膀胱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膀胱的顺应性好;最大自主排尿量增加更明显,膀胱压力和LUT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膀胱功能恢复良好。

漏尿是由于尿道外括约肌及盆底肌肉松弛,收缩力较差,逼尿肌反射功能亢进,逼尿肌一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反复收缩盆底肌群训练,增强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力,尿道外括约肌收缩,使膀胱颈开放得以控制,达到自控开放;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改善逼尿肌一括约肌的协同作用功能。盆底肌群训练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肉力量,以增强控尿能力。说明盆底肌训练髓损伤致漏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作用,也说明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障碍治疗是安全的。

研究提示,盆底肌训练对SCI致漏尿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力,膀胱颈自控开放,提高膀胱的顺应性,降低膀胱压力,维持膀胱生理容量,恢复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疗杂志,2011,26(3):206-208.

[2]陈亚平,杨延砚,周谋望,等.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17-119.

[3]Frankel HL,Coll JR,Charlifue SW,et a1.Long-term,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 Spinal Cord,1998,36(4):266—274.

[4]刘长美,陈晓霞,李华英.外伤性截瘫病人的膀胱功能训练.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 7):2693.

[5]陈银海,刘敏,何井华.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032-1034.

[6]林瑞珠,许建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25-226.

[7]郭应禄,杨勇.尿失禁.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2.

[8]燕铁斌,伍少玲,郭友华,等.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86-288.

[9]魏红梅,任生富,祝丽萍,等.脊髓损伤病人留置尿管易感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8,22(8):2193-2194.

[10]郑莉斯,林金玲.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214-215.

论文作者:王建玲,王丽华,柳尧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盆底肌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漏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王建玲,王丽华,柳尧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