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

苗燕妮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 拟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戏剧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然而,传统的拟人研究只停留在语言层面。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功能逐渐为人所熟知。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认为拟人是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典范,拟人和隐喻都是基于相似性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本文提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静态映射,两个域都会出现,而拟人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动态映射且目标域不会单独出现。

关键词: 隐喻 拟人 源域 目标域 映射

一、引言

“Meat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erin”,其中“meta”意味着超越;“pherein”意味着负载,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它描述了动态的移动过程。在西方,隐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了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局限性。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与其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描述某种东西的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思想,行为和活动”(Lakoff & Johnson,1980)。在传统的修辞学中,人们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

因此,为了进行区分,通常将充电定义为以内燃机的机械能通过电机系统转化为电能输入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模式,可理解为狭义充电的概念,而能量回收不再称为充电,外部充电是特指上面所述第三种模式。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由于传统的混合动力系统汽车不具备外接充电功能,从而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能理解增程式的混合动力汽车既可以划分到混合动力汽车,也可算做纯电动汽车的原因。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重要。传统上,拟人是指人类行为、感受等归因于非人类实体。换句话说,拟人将非人类物体视为人类来写作,赋予各种物体人类的特征、情感等。书面语产生前,拟人已被广泛使用。拟人不仅可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找到,也可在文学作品中找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拟人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隐喻。它不仅是一种实现句子修饰功能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或人类感知和思考世界的认知方式。

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日,康熙再来盘谷寺,与智朴互动更加频繁自如。 智朴作《接驾诗》,康熙次韵相和。 如下: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了解释隐喻的运作机制,他们于1999年在现有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初级隐喻综合理论。自此,认知语言学开辟了对隐喻、转喻等的认知探索热潮,特别是隐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孙毅(2013)曾说过,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抽象思维主要是以隐喻的方式实现的。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实体隐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它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行为等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容器。孙毅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内外不同;在了解世界之前,人们先了解自己。

二、隐喻和拟人的相同点

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有直接影响。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学生,抑郁的风险较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我评价较低,性格有缺陷,情绪不稳,与人交往时常退缩回避,人际关系一般或者较差,抑郁的风险较高。

然而,拟人也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认知思维模式,它通过人类来感知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罗斯说人类是一切的尺度;它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尺度。拟人是一种基本且常见的比喻,经常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在年少时就能理解它。它是从非人类主题到人类隐喻映射最典型的隐喻。

(2)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认知领域间相似性的类比。从历史上看,人们总是根据他们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无形的、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将不同概念联系起来的认知方式。人类用这种认知模式发展、丰富和升华他们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隐喻的重点在于用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概念隐喻。隐喻具有本体论和隐喻域,而拟人则具有本体论和伪域。隐喻来自更熟悉的源域,以理解更陌生的目标域,并且两个域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拟人是从人类固定源域到非人类目标域的单向跳跃预测,是基于人与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来触发人们认知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

1.从巴基斯坦整体国内大环境看,2013年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趋势,恐怖袭击事件一直在下降,2005年—2017年总共发生了17181起恐怖事件,而针对中国人尤其是我国在巴利益袭击才20多起,③GTD数据库中2001年~2015年巴基斯坦恐怖袭击相关数据得出。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http://www.Start.Umd.edu/gtd。占了总次数的0.145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概率的角度分析,袭击中方在巴利益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三、隐喻和拟人的不同之处

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属于静态映射,而拟人是从非人域本体到人域的动态映射。龚东风(2011)认为,隐喻是思维或心理反思的静态反映,而拟人则直接赋予事物性格的手段;通过化身来执行他人的行为或功能,这是一个动态的投射。隐喻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的静态跨域关联。然而,拟人是作用于原始事物的行为的拟人化事物,其是动态地注入到拟人化身体中的图像,并且它们会被合并。

(1)隐喻和拟人思维的普遍性。众所周知,隐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隐喻思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最基本工具。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在用隐喻说话、写作和思考。我们无法避免它们,它们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的口头交流中,每三个词中就有一个隐喻。Lakoff和Johnson(1980)的研究比例甚至更高,大约70%的语言表达来自隐喻。

(1)隐喻是静态的,拟人是动态的。隐喻思维是一种想象思维,而拟人化思维则是一种具体思维。有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是比较,侧重于想象思维,而拟人的作用则是注重行动模仿。隐喻是比较,图像可以使本体可视化、生动和新颖。拟人可以使静态成为动态,使僵化变得活跃。

(2)隐喻是映射,拟人是融合。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必须同时存在,它们之间存在规则或创造性的相似性、对应性,而拟人只具有与目标域相似的模仿,也就是说,非人类域集成到拟人体中。作为源域的非人类本体论,从未单独出现,只借助于人们熟悉非人类实体的经验。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它们只是根据各自的相似性相互结合。但是,拟人会将源域激活到目标域,并将源域视为目标域,而源域永远不会单独出现。隐喻是认知主体仔细观察的过程,以找出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拟人是过程认知主体使用类似的东西来取代另一件事。隐喻倾向于比较,而拟人倾向于取代。隐喻是本体论和伪体的两个概念类别的类比。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关系,隐喻通过源域解释目标域,但不能将它们混合起来。然而,拟人直接通过源域描述目标域,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关系是融合的。

最重要的是,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中,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分类工具。拟人是一种基于人类领域和非人类领域整合的分类方法。

(3)拟人的源域是固定的,隐喻的源域是基于变化的。拟人是对非人类实体的目标领域最熟悉、可理解、可接受、可产生共鸣的特征和行为的投射。源域是唯一的,而目标域是可更改的。具体而言,拟人是固定源域中人们的各种属性、运动和心理的创造性想象,其合理地迁移到可变的非人类目标域。

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模型,是多维的。隐喻与人体部位、情感、时间、颜色等密切相关。人们需要借助隐喻在日常交流中传达这些概念。因此,隐喻的源域是基本可变的认知领域,如时间、空间等;根据人们的认知和表达需要,隐喻可用人来指事,用事代人等。

四、结语

在分析了拟人和隐喻认知之间的差异后,我们必须考虑拟人如何将目标域投射到源域。为什么目标域可以混合到源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看,源域中的特征映射和本体目标映射的观点能否充分说明拟人的生成机制?本文在分析隐喻与拟人异同之处的基础上,对文献中的拟人认知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拟人不仅是人与物间概念的动态映射,且还形成了基于源域和目标域抽象的通用空间相似性,融合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其他意义元素。简单地说,拟人是一种基于转喻的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 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龚东风.比拟修辞格的认知机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4]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7-0102-02

作者简介: 苗燕妮,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赵慧敏

标签:;  ;  ;  ;  ;  ;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