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地质经济与油气安全_地缘政治论文

油气地缘经济与中国油气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油气论文,地缘论文,中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1999)04-0001-05

1 地缘政治观念向地缘经济观念的发展

地缘政治是指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由地理位置和与地理紧密相关的其他因素引起的结盟或对立乃至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地缘经济则是基于地缘政治基础之上并从地理位置出发的经济联合、对立及其相互遏制和设置壁垒等。从本质上讲,地缘政治态势决定地缘经济格局,而地缘经济关系又反作用于地缘政治发展。经济竞争渗透着政治利益的冲突,政治对抗又推动着经济竞赛的升级。历史上许多大国经济的兴衰都受到地缘战略法则的支配,需要从相互关联的整体角度及折衷性质去处理许多重大问题。对于最高决策层来说,不了解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代价是巨大的;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地缘战略又是进行跨国经营决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变成了地缘政治上的真空地带,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地缘政治对抗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竞争,各国都非常重视全球地缘经济总体态势的演变格局[1]。

2 油气地缘经济格局

能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在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变化,世界油气重心也几经转移,二战以前主要在美国的墨西哥湾,二战结束后逐步转移到中东的波斯湾,但是波斯湾作为世界油气重心的地位不断受到非波斯湾地区油气份额上升的挑战。90年代以来,环里海地区和俄罗斯巨大油气资源的对外开放和各国不断寻求油气资源的多元化,使波斯湾地区在出口、价格和运输成本等方面受到新的挑战,结果必然促使未来国际油气格局以及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油气市场结构、投资结构和各大石油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

2.1 油气地缘版图

伴随世界油气重心的时空变化,新的油气地缘经济格局将是“大石油中东地区”①连同俄罗斯的油气将在全球油气供应、出口和定价方面相互影响,联成一个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里海、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型带状区域,这里蕴藏着世界65%的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无疑是未来几十年内世界油气的主要供应源地,而在这个对油气供应高度敏感的世界政治经济来说,这个地带无疑是一个生命攸关的地带。我国学者徐小杰首次将其称之为“石油心脏地带”,并认为世界性的油气需求主要来自环绕上述“石油心脏地带”外部的两个部分,一是“内需求月形地带”,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英国和日本分别处在“内需求月形地带”的外围;二是“外需求月形地块”,主要是北美、南撒哈拉非洲和大洋洲,上述的“石油心脏地带”和“内需求月形地带”及“外需求月形地块”构成一幅新的油气地缘经济版图[2],这在冷战时代的油气地缘政治中是难以形成的。

2.2 地区油气连接

首先,地区油气连接表现在国际油气流通领域。从跨地区油气贸易看,管道运输对于跨地区的油气连接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上述的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3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有2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里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利用俄罗斯现有的管线输送到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南向的管网主要针对南亚次大陆市场,包括5条线路:一是阿曼—印度深海管线;二是卡塔尔经伊朗—印度陆路管线;三是卡塔尔经伊朗—印度浅海管线;四是土库曼斯坦—印度陆路管线;五是哈萨克斯坦—伊朗石油交换运输。东向的管线主要由中亚甚至中东和俄罗斯到环黄海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的管道运输网,其中中亚的管线到中国东部全长6300公里,这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管线。其次,地区油气连接表现在跨国投资和交叉投资。从国际油气投资的分析看,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巨额的石油资本,并且跨国投资也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近年来一些发展中的产油国家的外资不断增长,而一些油品消费大国也不断引来了外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建设以及相应的服务市场较大:二是中亚地区受到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并且投入巨资参与开发;三是东亚地区与中东地区的交叉投资也有所发展。中国开始向中东国家的上游发展,获取一定的油气资源;同时,沙特阿拉伯在中国和韩国的沿海地区设立大型炼油厂,这种交叉投资对促进石油美元的合理流动,加强地区油气连接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地区油气连接表现在确保市场平衡,并相互承担责任。中东与中亚、中亚与中国和俄罗斯与东北亚的油气连接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促使有关国家建立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能源协调机制。在今后的国际油气格局中,离开地区间的油气连接关系,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为限的油气工业发展路子是难以维持的,不仅如此,各国油气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

3 油气地缘战略竞赛

冷战结束以后,地区油气连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油气地缘经济关系和参与油气地缘战略竞赛的程度,而油气地缘经济战略竞赛从未停止过,且在油气地缘经济的真空地带的争夺非常激烈,这一点在环里海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徐小杰认为有关国家围绕着争夺中亚油气资源和跨国运输通道构成了内外两个三角之间的战略竞赛关系。内三角主要是指中国、伊朗和土耳其三个地区实力之间在亚洲内陆腹地油气运输通道上所构成的相互竞争关系;外三角主要是指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中国三大实力之间的相互钳制关系,内三角的三个地区实力要受到外三角的三个大国实力的极大影响[3]。

3.1 内三角形的油气地缘战略竞赛

在内三角形中,土耳其是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亚洲内陆腹地油气通往欧洲的天然桥梁。在它的亚洲大陆这边是从原苏联分离出来的资源丰富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在它的欧洲大陆那边紧密连接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目前土耳其国内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50%以上的供应赤字,迫使它介入里海地区的油气活动;同时利用其自身的桥梁地位,积极争取从巴库到杰伊汉的油气管线。伊朗地处里海和波斯湾之间,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渊源,目前伊朗正积极建立与中亚和高加索各国之间的多方关系。中国是中亚各国不可忽视的一个国家,因为中国既是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向东流动的陆桥国,同时又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新兴市场,因此对中亚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2 外三角形的油气地缘战略竞赛

在外三角形中,俄罗斯在环里海地区有着传统的巨大利益和影响。一方面,它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去占领世界市场,但它自身的石油产量在经历了近8年多的下降后,目前仅维持在3亿吨的水平,天然气为5.05亿吨的当量,今后的油气生产会逐步稳定或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它决不会轻易放弃其传统势力范围内的资源,目前原苏联加盟共和国60%以上的经济联系仍需要依靠俄罗斯来维持,里海沿岸国家的石油也主要利用俄罗斯现有的石油管网设施运往欧洲市场。但是,这些新独立国家自从原苏联体系中脱离出来后,最大愿望是实行政治中立和经济多元化,逐步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里海主权分割和油气管道走向。在里海的主权上,俄罗斯的可能盟友是伊朗;而在管道走向上,俄罗斯力图利用已有的管道优势和其他优势来继续控制环里海油气的外运,而这些新独立国家都极力寻求不经过俄罗斯领土的线路。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极力支持环里海国家的对外开放。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是非常明确的,在西部利用北约东扩对俄罗斯进行穷寇式的追击,逐步向原苏联的势力范围和俄罗斯的传统领地进逼;在东部利用美日同盟继续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势力;在原苏联南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已成为美国与俄罗斯展开新的对抗的目标。日本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但它既需要俄罗斯的资源,也需要中国的桥梁作用。

中国处于“内需求月形地带”和两个地缘战略三角的交叉点,既是内三角、又是外三角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力量,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对于中国利用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是这场竞赛和对抗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国家(图1)。因为在这场新的竞赛和对抗中,中俄关系将围绕着长距离输油(气)管道、东北亚市场和中国介入中亚油气资源开发而展开;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将围绕着中亚资源开发和管道控制等问题而展开。因此,中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正确地评估自身独特的地位和角色。

4 中国油气安全战略

随着油气工业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油气安全已经成为确保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的协调和平等的对话。如果对于石油生产国来说,油气安全的核心是需求安全的话,则对于石油消费国而言,油气安全的实质是供应安全。因此,对进口有巨大需求的国家,资源的保证程度、市场的相对稳定和运输通道的安全非常重要;对出口有巨大依赖的国家,市场需求和运输问题尤为关键。

4.1 中国油气安全态势

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对油气的需求急剧增长,国内油气供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中国油气工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基本平缓的油气增长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矛盾。根据目前对未来中国油气需求的多种预测,到200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在4000—5000万吨,到2010年将扩大到1亿吨以上;而天然气的供需缺口2000年在300亿立方米左右,2010年缺口在200亿立方米左右。从国内资源看,东部的主力油田多数已进入高含水期,进一步开发的成本升高;西部勘探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内油气建设资金不足以满足需要,加上国际价格的变化压力,许多处于中后期的油田开发将越来越不经济。海洋油气资源(尤其是南海)是应当考虑的国内接替地区,但是南海(尤其是南沙)的冲突一触即发,那里的资源开发安全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从国际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储采比只有10年多,但海外产量比例很大;发展中产油国的产量来自国内丰富的资源,储采比平均在50年以上。中国的储采比国外统计为21年,产量主要来自国内资源,目前掌握的国际资源非常有限。随着中国油气需求的不断增长,面临着国内外两个资源接替的困难局面。世纪之交中国油气安全的威胁来自油气产业内部的深刻矛盾,直接影响着油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远景目标的实现。

4.2 中国油气安全策略

中国未来的油气对外依存程度将会逐步提高,对外依存程度的升高本身就潜伏着巨大的不安全因素。中国已经意识到应当通过海外投资、而不是单纯进口油气来进入国际油气市场,其结果至少与20个国家签订或正在谈判勘探和开发油气项目,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

中东地区是中国目前和未来油气的主要供应源。尽管中国在海湾地区的投资还是有限的。但是,中国从海湾国家进口的原油已经占中国全部进口石油的40%,而且这个比例肯定还要扩大,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对于满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油气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海湾战争以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以及它在伊朗和伊拉克的投资正在逐步加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4]。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中国向海外进行油气投资的一个重点地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是石油心脏地带的重要部分。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对内需求月形地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俄罗斯又是非欧佩克组织的重要力量,其天然气与石油的出口对于世界油气市场和价格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俄罗斯油气工业对外合作的不断发展,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资源与东北亚市场的连接关系变得更加重要。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对油气需求不断增长,俄罗斯加快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愿望日趋强烈,中俄在油气供需上的互补关系成为中俄油气战略合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对于满足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油气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中俄跨国油气管道正是这一连接的产物,这是中国油气工业向国外上游延伸和俄罗斯的上游向下游延伸的战略手段。日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因为日本高度依赖进口的天然气。

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对于满足中国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油气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区油气连接的角度分析,今后只有把新疆和中亚的资源一并加以考虑,西油(气)东运战略才有现实的意义。目前,在油气开发上中国已经接管了阿克纠宾斯克油田和乌津油田的合作开发;同时在管道建设上达成了建设土库曼斯坦到中国东部的天然气管道。目前这一管线仍处于论证阶段,虽有工程技术和成本方面的原因,但从战略上看,中亚西向和南向管线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大超过东向的管线。对于土库曼斯坦来说,西向管线是重中之重,南向是重点,东向只是列入议程,这些情况是不可忽视的。从长远看,东向管线不可缺少。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中标的部分原因在于提供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到新疆阿拉山口长达3000公里管道的承诺。作为市场和运输管道的必经之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迫切希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最近开通的从土库曼斯坦通往伊朗的天然气管道就反映了这样的愿望。与此同时,美国则希望中亚的石油既不要通过俄罗斯,也不要通过伊朗出口。美国希望运输管道绕过俄罗斯,从里海通往西方。随着介入中亚地区的程度加深,中国既要利用中亚各国想要有可供选择的出口路线的愿望,又要对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有清醒的认识。今后中国也可以参与中亚南向管道的建设,通过伊朗与中国的海上通道连接;同时还可以考虑参与中亚北向管道的修复,通过与俄罗斯交换油气份额,取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

收稿日期:1999—04—01;修订日期:1999—07—29

标签:;  ;  ;  ;  ;  ;  ;  ;  ;  ;  ;  

我国油气地质经济与油气安全_地缘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