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法论文_赵永彪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法论文_赵永彪

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居集初级中学 731700

摘 要:初中语文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导语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一个成功的导语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新颖性强、幽默生动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有利于教师调控的状态,为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而导入的方法又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主题,灵活地选用导入方法,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初中语文教学上新课的时候,最难的是如何导入正题。如果方式、方法不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效果事倍功半。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的“导入”,要导之有方,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掌握知识。

一、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比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特别是《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诗文、王羲之的笔迹、岳阳楼原址,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在引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足以震撼心灵,陶冶情操。在讲授《出师表》《隆中对》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中相关的情节,当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刘备冒着大雪,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每个学生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当诸葛亮为国家社稷寝食难安、出征前辗转反侧、泣血为皇帝写下肺腑之言时,电视上扮演者泪流满面,教室里的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舍身为国的精神。多媒体能从声、光、形等多角度进行展示,这是文字所不能的。让学生对里面的人物、故事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再引入新课,必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助一臂之力。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中,并能有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情在其中,趣在其中。

二、用音乐导入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等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重要前提。音乐具有感染力,在上课之前放一段音乐,特别是与新课有关的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悠扬的音乐环绕在学生耳边,学生的情绪就随着音乐起伏飘荡,音乐中的歌词就沁入学生心扉。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没有讲解课文,而是先让学生学唱《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能唱得有声有色。在音乐的旋律中,歌词所表现出的意境悄悄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教师此时就能顺利地导入新课。枯燥的文言文有了音乐的渲染,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讲《出师表》当我放出音乐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我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诸葛亮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引发共鸣。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够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为上新课蓄势,很受初中学生欢迎。

三、用名言导入

中学生对语言已有一定的积累,知道很多名言佳句,在写作文时也能用得恰到好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名言佳句的来历。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都知道人要有志气,“愚公移山”是指坚持不懈、不放弃。教师就可以用这种大家都熟悉的名言开头,探讨其含义、用法,导入当天要讲的课文。学生们也想知道这句名言是怎么来的,好奇心被勾起来,迫不及待地到文中寻找。比如在讲《曹刿论战》时,我就抓住“一鼓作气”这一成语进行讨论:“为什么说是一鼓作气?”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憋着一口气,干完。”有的说:“气可鼓不可泄。”我看时机成熟,因势引出课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给出答案。在教《岳阳楼记》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大家也非常熟悉,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能力忧天下吗?”“为什么他要先忧后乐呢?”“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脑海里都在回味着问题,这句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的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趁机说:“欲知答案,请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用熟悉的名言名句开场,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教育者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富有艺术性的引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用富有启发感染的方式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新内容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通过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能得以顺利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赵倩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语的“情、趣、疑”[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7期。

论文作者:赵永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法论文_赵永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