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特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年六月底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全党同志进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作出正确回答。中央党校决定举办两期高层次的研究班,对这“四个如何认识”进行研讨,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指示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比较深入的研讨,更好地认识当代世界的大变动和当代中国的大变革,及其对我们的影响,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一,当前为什么要深入研究“四个如何认识”问题
“四个如何认识”,是江泽民同志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这四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回答党员干部群众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国家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了积极的深刻的变化。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主流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的严重挫折,面对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四个多样化”情况,面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困难,在一部分群众中确实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担心和忧虑,甚至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在这种形势面前,我们要帮助人们释疑解惑,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深入研究和正确回答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是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党只有在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高度统一,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四个如何认识”问题,集中反映和代表了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中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重大问题,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对于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澄清模糊认识,分清原则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前进信心,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无疑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深入研究“四个如何认识”问题,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研究“四个如何认识”,也就是研究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尽管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但已经成为世界的大趋势;持续了近50年的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已经和正在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切,提出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其中关系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两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变化。
社会主义事业在20世纪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本世纪初俄国布尔什维克形成、1917 年十月革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再到50年代中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送上天,社会主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严重挫折。但在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经受住诸多风险的考验,不仅站住了而且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站得住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 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很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20世纪前半叶,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日益激化,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并且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到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国家对一些具体制度也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使其经济、科技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劳资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研究,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的研究,是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自觉地肩负起运用理论推动实际问题解决的历史责任,对“四个如何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努力作出有理论深度、有说服力的科学分析。
我们研究“四个如何认识”问题,有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就是深化关于中国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办好中国的事情。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也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既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状,又要研究我们同世界的关系,特别是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这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全局。从理论上搞清楚“四个如何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认识,对于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研究“四个如何认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深入研究“四个如何认识”实质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回答和解释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几年来,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学习热潮中,我们的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也发表过一些研究成果,有些是很有见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观点和思想上的混乱。有的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有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疑虑,对改革开放失去信心。我们应该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澄清并消除这些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在研究“四个如何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和避免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绝对化和简单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毛泽东同志在强调实事求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时,总是强调要把理论、历史、现状这三个方面很好地联系起来。在1938年扩大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他都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今天,我们如果把“现状”分为“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话,那么就要把理论、历史、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对历史经验正确总结,对现实问题深刻分析,对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才有可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获得比较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研究“四个如何认识”,以及研究其他的问题,都应该采取这样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我们今天研究“四个如何认识”时,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一定不能丢,又一定要说出具有科学根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的发展变化证明, 老祖宗揭示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对全球扩张的现象和趋势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样也没有改变。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如果丢了就丧失了根本。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与时俱进,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要勇于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广大理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用宽广的眼界去观察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力求在理论创新上有所进步,有所贡献。
(本文是胡锦涛同志2000年10月20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研究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本报发表时有删节,并加了标题。《学习时报》2000年11月20日。)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