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区的思考_天津开发区论文

对开发区的思考_天津开发区论文

开发区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80年代后期时,一股开发区建设热潮如旋风般横扫全国各地,一时间从沿海发达城市到边远落后地区纷纷热衷于各种名目开发区的建设。开发区仿佛成为一个地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即使是在相对落后与闭塞的青海省,也在这股旋风的裹胁之中追波逐浪,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西宁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宁通海经济开发区以及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在90年代初期很快建立起来。

青海的开发区作为拥有各种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肩负着开发青海优势资源的重任,理应成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然而时隔几年,开发区依然如我们的宝藏一样沉睡着,它并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形成一个经济开发的热点,开发区只是被圈起来的一块土地。

由于缺乏资金,开发区的建设还属空白,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顺利开展。格尔木昆仑开发区每年的5千万资金从未真正到位,西宁的3个开发区也只有各20万元的启动资金,仅够机构的办公费用开支。开发区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只能处于意向性的协议而无法进入实质阶段,没有项目和企业进入开发区、开发区丧失了自我造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功能,只能等待政府那日渐窘迫的财力支持。

同样是没有国家投资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0年前建区时所面对的困难也许比青海更多,开展区选址在距天津市中心50公里的一片盐碱荒滩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工作量也大。盐碱地上无法盖房,创业者们就从别处拉来土一锹一锹垫在盐碱地上,硬是用双手撑起了开发区大厦建设的地基。作为国家级第一批经济开发区的天津开展区,建区时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当时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大胆提出“依靠银行、负债经营、滚动开发”的思路,许多人认为风险太大,但开发区的创业者却认为没有风险就没有机遇,更谈不上成功。启动前5年,开发区共贷款3.7亿人民币,投入到3平方公里的工业试验区和1.2平方公里的生活服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步展开招商引资工作,边建设边引进项目,自我积累资金。付清利息后,他们依靠自身微薄收入以每年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步入了滚动开发的良性循环轨道。

资金紧缺始终是困扰天津开发区建设的难题,在投资取向上他们选择了向工业区倾斜的方式,先发展工业区后发展生活区,于是一幢幢现代化、花园式的公司、企业、厂房、车间拔地而起,工业城的雏型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投资。而生活区建设由于无钱投入、发展滞后。直到今天,天津开发区生活、娱乐设施在全国第一批开发区中相对落后,这不能不说是天津开发区的遗憾,然而却又是开发区人艰苦创业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尽管天津开发区的优势并不多,但他们却在创造着优势,一种能改变客观环境的人的优势。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代表天津市政府实行区域管理,主要职能是服务,推行“企业无主管单位”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无权干预,企业领导是董事会,经理是法人,经理只对董事会负责,不对政府负责。政府制定若干地方法规依法治区。本着为企业需要、为党员欢迎、为外商理解的原则,他们已寻找到企业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在“投资者是上帝,项目是生命线”的原则指导下,他们积极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外资企业一切手续均由开发区内服务人员负责办理,服务人员对投资者和客人永远不能说“不”字,“一条龙”服务和“一支笔”的效率使投资者不出开发区就可办成自己的事。美国一跨国公司总裁在开发区签字仪式上曾动情地说:天津开发区的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但我相信,我们找到了一个最佳合作伙伴。

的确,天津开发区尽管没有同国内其它开发区相比拟的良好的硬件,但它却开发出了一个政通人和的宽松环境,也开发出了外商云集、高朋满座的景观。目前,区内外资企业达2101家,投资总额39.5亿美元,已有50余家跨国公司和世界著名企业投资80多个项目,美国的摩托罗拉、可口可乐、ATT公司、日本的雅马哈、瑞士的雀巢、诺和诺德、韩国的三星、现代、大宇集团、泰国的正大集团等大企业均在此安营扎寨,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77家。开发区每平方米投资额达300美元,投资密度居亚洲之冠。1994年,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税收和利润分别为123亿元、7.5亿元和18亿元,14个项目的工业产值、税收、引进外资、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名列全国各开发区之首。

天津开发区已占据天津工业经济的1/3,成为天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它背靠大陆腹地,面向世界,将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逐步成为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和自由港区,它与京、津在140公里的范围内连成带状的城市群落,建成中国北方最发达、最繁荣的国际性港口城市。

毫无疑问,天津开发区已为中国开发区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它的成功得益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开发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一次对人的深层次的开发,它开发的是人的观念变更、人的服务素质、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开发区才能彻底实现由劣势变优势、由被动变主动的重大转折,这就是天津开发区成功的奥秘所在。

我们青海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较充足的电力资源、神奇的自然景观、博大的宗教文化……这一切足以令外商心驰神往,可是我们的优势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客观优势被我们庞大而效率低下的机构、因循守旧的观念、人的懒惰惯性等等抵消了。曾有一家效益十分显著的企业引进了外资,在办理三资企业的手续时竟花去了2个月的时间,种种的扯皮和推诿令中外企业家大伤脑筋。我们的开发区缺乏一种主动创造精神,没有资金成为一切工作无法开展的有力诠释,躺在政府财政上过日子已是天经地义的举动,等待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等待外商拿钱来投资,等待政府的拨款,就是不知如何行动起来主动去营造一个适宜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如果我们能像天津开发区那样竭尽全力去创造一种政通人和、温馨备至的氛围,我们的开发区还能像现在这样沉寂吗?

标签:;  ;  

对开发区的思考_天津开发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