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模式仍然不起作用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模式仍然不起作用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模式还灵不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不灵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本世纪70年代,东亚“四小龙”经济迅速起飞,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新加坡为9.4%,中国台湾为18%,香港地区为19.3%, 韩国为24.8%。进入80年代以后,除“四小龙”外,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也名列前茅,当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只有两三个百分点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经济增长都保持在8%左右。90年代, 东亚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好的势头。

在这种势态下,新闻媒体和一部分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评论,如“东亚经济腾飞”、“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经济的奇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亚太时代”、“世界经济的重心将从欧美向东亚转移”。在这种状况下,极大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前几年就有人主张,实现现代化要学日本、韩国、泰国,发展经济要采取东亚经济模式,特别是1995年10月在日本大阪召开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以后,宣传东亚经济模式,更热了一阵子。

去年以来,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理论和实际问题,即东亚经济模式还灵不灵?还要不要学日本、韩国、泰国?

(二)

对于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东亚经济模式”的内涵。东亚经济模式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出口导向型的战略;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开发人力资源。

什么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有人说政府在经济中是否起主导作用要从三方面考察:

一是实际参与,这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地位上;

二是资金控制,这主要体现在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三是政策干预,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支配了企业的自由经营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以这三个条件去衡量,在东亚国家中似乎都不占主要地位:

(1)私有经济占主要地位;

(2)发达国家中政府消费与GNP比重平均为17%,而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央政府消费占GNP比重,日本为10%,韩国为11%, 新加坡和香港地区为9%,泰国、印尼为10%,马来西亚为13%;

(3)东亚国家的政府只能适应市场,无法支配市场。因此, 有人认为东亚经济模式不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而是政府引导型的经济。

(三)

在这里“主导”与“引导”只有程度的不同,都不排斥政府的干预,因此首先要讨论:发展市场经济,要不要政府干预?大体说来,在“凯恩斯革命”以前,不少人主张让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实现“自动调节”;“凯恩斯革命”以后,不少人主张,政府要干预经济。对于这一点,从发展中国家来说,怎么选择必须从现状出发。

第一,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实力总的说来比较弱小,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难以面对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会走弯路,时间拉长;相反,有了政府干预,会走捷径,缩短距离。

所以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经济都进行了干预,这种干预主要是参与和扶持。参与,主要是建立公营企业,拥有国家资本,实现发展目标;扶植,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目标,推出优惠政策。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干预怎样防止滥用职权,怎样防止以权谋私,杜绝腐败。

(四)

发展市场经济,要不要出口导向?东亚经济的发展在60年代以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发展本国工业,以替代同类产品的进口。实施这样的战略,采取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管制进口,排斥国外商品,保护国内市场,这在一定时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这样的战略实际上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继续实施这样的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所以,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国家都先后改变了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要实施这一战略就要全方位开放,包括: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放宽外资政策(主要是税收);鼓励扩大出口,创立出口加工区,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出口。

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是以世界市场为基础,为国外消费而生产,经济的发展不受本国市场狭小的制约,同时把商品置于世界市场之中,接受国外消费的检验,就能在竞争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向国际靠拢,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进程。因此,可以说东亚国家和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成功的。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如果说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则现在升级换代就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五)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缺陷是市场机制不发达,因此政府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发展市场机制。在这一方面政府能做的是:培育市场主体;传播投资和销售机会的信息;灌输和增强人们的市场意识;采取政策措施让企业减少风险,增进效益等。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在发展市场机制中,怎样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总的指导思想是,当市场主体不成熟的时候政府要扶持、培植,而当市场主体已有相当实力后,政府要退出,不要“与民争利”。

(六)

要不要把金融业作为先导产业发展?过去,一般认为金融业是服务的行业、附属产业。但东亚国家和地区把金融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它作为先导产业优先发展。优先发展金融业与缺资金连在一起,主导思想是发展金融业——引进外资——弥补资金缺口。

现在的问题是:以什么形式引进外资,怎样提高外资的效应。

东亚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政府增加学校教育的投入,实行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培训,东亚国家孩子的入学率普遍高,良好的素质教育,让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真正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

总之,东亚经济模式总的说来是应当肯定的。不能用金融危机来否定这种模式的生命力。这种模式概括地说,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结合我国的现实,我的观点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即干预,问题是要掌握住度;在发掘国内市场潜力的同时,要“走出去”;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储蓄的同时,要大力引进外资;要把金融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要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我们不能因金融危机就把门关起来,闭关自守,搞“自己”的经济。

对于东亚经济模式,一开始国际上就有不同意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鲁格曼1995年在《外交事务》这本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东亚奇迹的神话》,对东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评论。他认为,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要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取得的,这种增长难以持久,经济的持续增长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文章认为新加坡和前苏联经济的增长都是靠资源的总动员,是靠人的汗水而非人的智慧。

克鲁格曼的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应,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赞成的对东亚经济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反对的持乐观态度。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写了一本书《亚洲的大趋势》,完全不同意克鲁格曼的观点,认为克鲁格曼的观点“靠汗水而非靠智慧”是对亚洲人的侮辱。

国外学者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持不同意见,除别有用心外,一般说来,是正常的。它提醒亚洲人,要注意什么,怎样持续保持经济的繁荣和业绩。

标签:;  ;  ;  

东亚经济模式仍然不起作用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