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影响论文_赵虎年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影响论文_赵虎年

 赵虎年 甘肃省武威市九墩乡九年制学校 7330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力争做到师生互信。

关键词: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国 学生 教师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演变,不断归纳总结、吸收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学术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文本载体,它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让它指导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老庄思想而言,其中有不少内容就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习惯教学中,我们经常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而且很难去爱差生,认为差生就是将来“没有用的人”。然而,庄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无用之用,方是大用。”有一次,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的这种思想启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知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能学习并且变化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扁”,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育的言行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呵护。

二、传统文化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当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用“混沌”的寓言故事,让人很轻松地就体会到依顺自然的道理。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硕果才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

三、传统文化要求因材施教

庄子在《至乐》篇里借孔子之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非常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鸟。可这只海鸟却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我们几乎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却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庄子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要“以鸟养鸟”,就是要因材施教,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内容教学生;施教要看对象和考虑方式,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老子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他竭力倡导人们,要顺乎天性“去甚,去大,去奢”,即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做到顺乎天性:首先,要营造一种健康的班级文化,既进取向上,又和善温馨,让学生对班级有家的感觉,使人人都得到关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得到发展。其次,要还给学生一片蔚蓝色的天空。要让学生金色的童年充满欢歌笑语,要让他们回归自然,把学生的世界还给学生。特别是节假日,让他们愿玩、会玩、敢玩,使童年的岁月不被课业所吞噬。“大自然就是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像儿童的样子。”再次,为学生创造宁静和谐的成长氛围,因为只有宁静才能致远。教育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亟需废止。

四、传统文化要求师生互相信任

老子在谈他理想的执政者对待人民应持的态度时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这段话本是讲理想的执政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同样可以应用到理想的教师对学生应持的态度。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生要信任,对自己所不喜欢的学生也要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可以信赖的学生。教师如果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然后才会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这会在很在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价值理想的理论依据,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它就有助于我们对工作的领悟和旁通,从而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论文作者:赵虎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影响论文_赵虎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