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科技主导”农业垦殖企业新形象的设想_商标保护论文

塑造“科技主导”农业垦殖企业新形象的设想_商标保护论文

塑造“科技先导型”农垦企业新形象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导论文,新形象论文,科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农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凭借自身优势,为农村提供良种、良法和示范,为国家提供农产品出口货源,为城市提供副食品,较好地发挥了“四个基地”(即繁育良种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城市副食品基地)“一个中心”(即农村科学实验中心)的主导作用,是浙江部分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但是,由于农垦兼有“国有企业”和“农业”这“双重”困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金和人才不足、负担不轻和企业效益不佳等问题。因此,留给社会公众的整体形象是“小而全”。

农垦企业要迅速摆脱这种“双重”困难的局面,必须塑造农垦企业的“科技先导”形象,进行“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使农垦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主要依靠全体职工艰苦奋斗。而“第二次创业”是靠“科技先导”塑造企业新形象。所谓“科技先导”,就是把市场导向转变为科技领先,即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塑造“科技先导型”企业新形象。

一、科技先导的“理念识别”

(一)科技先导的战略目标

拟定科技先导战略目标,首先要符合国家的长远规划和总体部置。国家经贸委要求,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产品、技术和装备水平争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其中部分优势企业力争达到当代国际水平,使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九五”期间要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其产品、技术、装备水平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其次,要从农垦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浙江农垦系统已有一批企业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低一大”的问题,即劳动生产率、科技附加值、综合效益相对较低,而资源消耗较大。其中的工业生产多数属于外部输入性质的粗加工、组装性生产。因此,农垦企业科技先导战略目标应该是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产品、技术、装备水平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二)科技先导的企业精神

农垦企业(集团)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在全体员工中提倡“技术创新”,形成以下共识:

1.今天的科技开发是明天的市场份额。克服靠科技是“远水不解近渴”的思想;

2.在比别人高的地方攀登,就能先到达目的地。克服搞不搞科技创新“日子照样过”的思想;

3.敢于、善于“自我否定”,不断创新技术,“争一流、创全优”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二、科技先导的“行为识别”

塑造农垦企业(集团)的新形象必须把科技先导的战略目标、企业精神转化为科技先导的实际行为:

(一)建立科技先导战略的支撑体系

科技先导战略的支撑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科技先导战略的保证。它包括:

1.组织保证体系。农垦企业(集团)建立科技开发中心,所属企业建技术中心,分别由各自的一把手亲自挂帅,配备相应的人员,引进急需人才并能“留住心”,为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提供组织保证。

2.措施保证体系。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并非事必躬行,而是利用各种有力措施、灵活机制的“杠杆”作用(省力而有效),保证企业科技先导战略的执行,各种激励办法要保证兑现。

3.投入保证体系。现代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集团最终要成为科技开发投资主体。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与开发(R&D)经费的60~80%来自企业。科技开发的投入首先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培训员工、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素质,这是科技先导的“先导”。国外有研究认为人的“三能”(体能、技能和智能)的社会成本之比为1∶3∶9,而其创造价值之比为1∶10∶100。其次是信息等重要资源、先进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等)、“中试”等投入;再就是科研开发、产学研联合、科技咨询、购买专利和专有技术等投入;此外,还要坚持择优投入。

浙江农垦系统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1995年全省农垦企业“技术开发费”从1994年的263万元减少到35万元,减幅为86.7%;它占当年农垦企业GNP94950万元的0.37‰。中央《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要求本世纪末之前科技投入占GNP的比例达到1.5%(发达国家为3%左右),浙江农垦仅为此要求的五十分之一。

农垦企业集团投资企业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需要巨额资金,因此除了企业列支外,还应采取增提新产品开发基金、允许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快速折旧、争取高新技术优惠贷款、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申请科技开发课题等办法,广辟资金来源。

(二)开发智力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和劳动,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浙江农垦系统现有技术人员2278人,平均每个场10.7人;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8.98%,仅为发达国家的1/5左右。实行科技先导战略的最大困难是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员工素质不高。因此,垦区目前应侧重农垦人的技能和智能开发。

1.给现有技术人员创造“头脑的延长”的良好条件,即有可支配的必要经费,适当摆脱“肌肉的机械运动”、弱化“选拔”机制,强化竞争机制,允许采取“小科学”的工作方式(即个体作业),适当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2.“派出去,请进来”,创造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自修深造的良好条件。

3.开展“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进行专项课题合作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高校有关专业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或者集团创办技校、夜校、大专院校,培育新型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储备职业技能”。

4.可高薪聘请国内外特殊人才、优秀人才,也可临时聘用“星期日专家”、“双休日教授”、“电话工程师”、“项目高级工程师”、“科技经纪人”、“钟点人才”等,千方百计地引进“聪明脑袋”。广州组织有专长的老人到驻海外机构工作,西班牙引进日本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国外有“猎头”(挖人才)公司,国内有人才登记库、人才市场,应巧妙地加以利用,深圳发动全社会选才觅贤,自己建立人才信息库的做法也可取。企业(集团)设立人才推荐热线,发动员工和社会荐贤。

5.留人先留“心”。对企业科技开发人员可实行分段奖励,从研究、设计、试制、投产,给课题组一定数额的奖金,并按销售额增加值提成,以做到成果与市场接轨,收入与销售挂钩。除必要的物质激励之外,更要注意“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精神激励,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在科技先导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体现自身的价值,与企业共命运。为此,企业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保护机制和流动机制。

开发智力资源的前提是有一个智力型企业家。无知型、目光短浅型、被动防备型、自私自利型、被迫无能型的领导者应当首先进行自身的“智力开发”,增强“爱才之心,用才之长,护才之能,举才之德”,以人才实力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三)专利先行,遴选关键技术

我国政府于1994年发布了《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企业参与世界性的科技制胜权争夺指明了方向。根据浙江农垦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在遴选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时,应专利先行。所谓“关键技术”,就是攀登和抢占世界科技竞赛制高点的高新技术。对于农垦来说,这是少数企业的目标,多数企业应该以《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指南,瞄准国内高、新技术的制高点,遴选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越先进越好,应做到“最合理”和“最适合”,并以专利先行为宜。

所谓“专利先行”,就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拥有专利等知识产权,不断开发技术领先、具有竞争力的专利新产品。我国1985年颁布《专利法》,截至1995年底专利申请总量50万件,不到日本一年的二分之一,而且其中还有40%左右的专利是国外申请。国内申请的专利多属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相对很少。在农垦系统这项工作亟待开展。搞好专利开发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专利先行”意识并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2.在集团科技开发中心和成员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配备专利管理人员若干名,专门从事专利申请、转让、应用、激励和保护等工作;

3.建立集团内部专利开发和外部专利引进制度,包括申请、转让、应用、激励和权益保护的具体办法和制度,有效开发内部专利、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专利;

4.切实做到内部专利奖励兑现,保护专利所有者的权益;

5.严格《专利(或专有)技术许可合同》的签订与履行,防止侵权;

6.帮助专利所有者布下严密的“专利网”,即在申请专利时考虑该技术及相关技术改进的可能方向及可能开发的新产品、新用途,制定以基本专利为核心的外围专利开发计划,减少基本专利保护的空白点,加大保护强度。

在搞专利开发和引进的同时,还要广辟先进适用的各种关键技术,其办法是通过投资合作开发、科技成果市场交易拍卖、租赁等多种途径进行遴选。要特别注意“专有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所谓专有技术,就是未取得专利、处于保密状态、仅为特定的个别单位或个人所掌握的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经验、方法、手段、工艺流程等的总称。开发专有技术,既要维护其技术权益,又要严格保守秘密,申请专利是维护技术权益的有力措施之一。

(四)加速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

农垦系统技改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有人形象地称其为“五十年代的设备,六十年代的工艺,几十年一贯制的产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农垦系统应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走高新技术道路。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属于企业自己的高效技术。如以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扩大生物能源,广辟食物来源,巧加花色品种,开发仿生产品;以环保技术改进老产品,开发绿色产品;以微电脑和信息技术改造老设备,提高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把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技术等。

为了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促进农垦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应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路,把有限的投入作为催化剂。按“黄金分割”定律,应该把70%左右的投入集中到龙头产业、优势产业,开拓企业70%的销售额。这就要求每个企业(集团)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龙头产业。有的地方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有的地方可能是新兴的特种养殖技术更新,有的地方也可能是加工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因地制宜,因企而异。

杭州红垦绿色产业集团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的。其办法是内联外引筹集资金,引进高新技术,加快对自己的支柱产业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其产品质量和档次。与此同时,对低价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性、技巧性和装饰性的改造和提高,开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生代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当他们得知日本每年从台湾进口上万吨青毛豆,而其品种在退化的信息之后,立即引种了日本的大青毛豆,通过内联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省农工商企业总公司等创办了速冻厂,并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大洋渔业株式会社成套冷藏库和冷冻加工设备。经过技术更新改造,开发出菇、豆、芋、菜四大类30多个品种的速冻“绿色食品”,除稳销日本、香港、美国外,还打入欧共体市场和其他美洲国家,并与30多家外国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了一定声誉,多次被美国通用食品公司评为优质速冻厂,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出口率提高到98%左右,创汇额达到一千多万美元,相当于建厂投资80万美元的十多倍。

(五)优化产业结构,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群

浙江农垦产业结构的共同性问题是“结构缺陷”。表现在产业结构雷同,都是六十年代抓农业,七十年代搞工业,八十年代办商业,九十年代发展第三产业;资源低效配置,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全;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农垦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一环是按照国家《九十年代产业政策纲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强化农业高效产业链。浙江农垦1990年起开发绿色食品,已有22家企业获得“绿色通行证”。全省农垦种植3万多亩优质稻谷,各类优质瓜果、菜、豆等4万多亩;南湖、湘湖等农场的特种养殖幼鳖、鸵鸟、火鸡;绍兴县农垦场等引进的七彩山鸡、野鸭、牛蛙、罗氏沼虾、河蟹等都有一定的特色。目前,全省农垦八大基地初具规模,这些基地的建成将使农场的农业真正登上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台阶。今后农垦应进一步强化“持续农业高效产业链”,进行深度开发。

2.农垦工业高起点,实现产品多次增值。浙江垦区工业由1979年的95家,发展到1995年的379家,工业产值占社会产值的比例达到76.9%,已成为农垦经济的支柱。按照国家《九十年代产业政策纲要》,因地制宜地强化以轻纺为主体的几大工业生产系列,即轻工、纺织、食品、建材、机械、电子、电器等产销系列,实现产品多次增值。

农垦工业坚持高起点,就是要逐步实现“三高”,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其重点放在先进设计基础和方法、可靠性设计和设定、质量检测与监督、新型材料成型及加工技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工艺、特种工艺、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对难以治理的高污染产业应分别情况予以关、停、并、转。

3.农垦第三产业转型。即从福利型转向经营型,分别进行公司化改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在优化产业结构中,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选准突破口,突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强化技术改造的力度,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三高”龙头产品。在实施资产重组时,应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为取向,使企业资产向它集中,从而不断地壮大规模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样既解决了“小而全”的问题,又避免了低水平的“大而全”。因此,必须按效率、效益原则,优势互补,科技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化的特色,农业得到优先发展,并达到“两高一优”;②企业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势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群,不断开发“三高”名牌产品;③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④整个农垦经济进入“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三、科技先导的“视觉识别”

塑造农垦企业(集团)科技先导新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企业(集团)科技先导的视觉识别系统,包括企业名称、品牌标志、标准字体、颜色、象徽、标语口号等。浙江钱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农垦系统领先了一步。他们实施名牌战略,创立了在国内和20多个国家注册的钱江、中华啤酒商标,经浙江产权评估交易所评估,其无形资产价值2.7亿元。钱啤集团的新形象,显示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效应。1995年销售收入达到3.98亿元,利税9723.12万元。“九五”将谋求国内外啤酒市场更大的份额。全省农垦企业应从钱啤集团的名牌效应里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名牌不仅代表国家和企业的形象,还是商战的利器和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目前,许多国家正在把产品输出变为品牌输出,通过来华投资“吃”掉国内品牌,代之以“洋”商标,或者在国外抢先注册中国的“老牌”,把这种产品挤出国外市场。杭州“龙井茶”在日本被抢注,并被挤出日本市场。农垦经济要振兴,必须下大力气培育自己的品牌,千方百计地创驰名商标,在世界“名牌之林”争得一席之地。

农垦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商品质量与商标信誉的关系。创名牌要注意四个要素,即市场导向是前提,市场占有率是目标,质量是生命,科技是内涵。商标好比商品的“脸面”,定牌商品质量犹如企业的生命。要维护企业定牌商标的信誉,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力,必须把质量管理的重点转到定牌商品上来,有针对性地强化定牌商品的质量,积极采用IS09000等国际标准,取得国内、国际质量认证,确保驰名商标的一流质量,尽早地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创名牌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质量立则名牌立,而质量是没有终极的。

2.国内注册和国外注册的关系。商标保护具有严格的属地原则。商标要名扬中外,不仅要进行国内注册,还要及时或超前向国外(地区)申请商标注册,取得其法律保护。瑞士一个化学药品公司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了3万多件商标,有的商标就是超前注册备用,我们也应仿效建立“商标库”,当商标知名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商品批量投入市场。这样既能提高商标知名度,又能依法制止侵权假冒行为。

3.总商标与产品商标的关系。如丰田汽车,“丰田”是总商标,“丰田登丰”、“丰田卡姆利”、“丰田皇冠”等产品商标按等次使用。一个企业以总商标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在企业所有的产品上使用;同时,对企业开发的每种产品再注册一个商标,即产品商标,以代表新产品的特点。这种总商标和产品商标并用的方式,既有利于树立商标信誉,又保护了新产品的开发权,还能避免企业给商品另起别名。

4.商标与广告的关系。创名牌是一种商业战备,还得与广告战略有机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留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最深刻。新产品通过广告与消费者见面,第一印象应该是新颖别致的商标。因此,广告的核心应该是宣传商标,围绕商标宣传商品性能、用途等特点。在这方面,“东芝”、“健力宝”、“娃哈哈”等运用的恰到好处。

5.驰名商标与商品包装的关系。在商标使用方式上,不少企业存在一个通病,即把商标设计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上,致使消费者记住了别名而认不准商标。杭州中药二厂于1972年开发出新型口服液,由于包装突出了“双宝素”,从而名声大震,但许多消费者却不知其商标是“登峰”,致使一些假冒伪劣品诋毁了它的声誉。

6.商标使用与保护的关系。一个驰名商标创牌难,保牌也不易。当前,商标侵权、假冒、抢注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一方面要及时、超前进行商标的国内、外注册,严格商标的直接保护,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其间接保护。一是正确使用注册商标,不得随意改变,否则应依法办理有关更改手续,也不要为商品起别名,防止商标转化为“通用名称”。二是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商标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把商品印刷、使用关,健全商标档案管理。三是经常关注国内外商标注册公告,发现相同或相似商标注册,应依法提出异议;注意市场调查,依靠企业员工、广大消费者和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奖励举报假冒商标的有功人员,千方百计地维护驰名商标的声誉和法律尊严。四是慎签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切勿轻易转让,合资也不能合掉自己的驰名商标。

塑造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形象,就是通过企业集团的理念(想法)、行为(做法)、视觉(看法),使各类公众对其有个良好的最终印象和总体评价。为此,塑造企业集团新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响亮的名称,如“健力宝”、“浙江钱啤”、杭州“红垦”等;②充满活力的企业精神,如“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求实”等;③独特的产品标志,如“钱啤”商标上的水波浪等;④完美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⑤上口的传播口号,如“钱啤”广告词“交天下朋友,喝中华啤酒”。通过这些“想法”、“做法”、“看法”,给广大公众塑造一个“一流企业家,一流员工,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服务”的最终印象。

标签:;  ;  ;  ;  ;  

塑造“科技主导”农业垦殖企业新形象的设想_商标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