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市场:问题与框架_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与市场:问题与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框架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热门话题。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应该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背景、含义、目标、途径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勾勒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

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不能归结为个别人的主观喜好,事实上,这一趋势背后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陆续进入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时代的受教育者不再来自同一阶层,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希望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也很不相同;由于受教育人数增加,高等教育成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这要求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以更加关注受教育者需要的姿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向其资助者(经常是政府)证明自己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向社会证明其毕业生是高素质的,向其潜在的学生证明其提供的教育将为他们带来经济和精神方面的收益。这是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力量。

2.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勃兴

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勃兴,将高等教育与国家竞争力捆绑在一起,高等教育被要求为增进国家的竞争力服务。知识越成为生产力,人们越期望高等教育证明其具有生产性。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怎样服务于市场的,必须为提高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承担责任。高等教育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必须进行改革,这不仅符合政府的要求,也符合企业的要求。世界银行多年来一直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全球性的改革议程,这一“改革议程”的重要特性是“私有化、取消管制和市场化”。[1]

3.公共教育财政危机

高等教育是一项非常昂贵的事业,高等教育规模较小时,政府尚可承担高等教育的大部分费用。然而,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能力的增长有限,无法承担高等教育的庞大开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在支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政府也不再竭尽全力,高等教育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相对减少。高校不得不寻求多种途径筹集经费,不得不主动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和知识服务、提供企业需要的课程、将学校的设施提供给企业有偿使用等途径,从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甚至兴办校企和多元化投资,直接从市场受益。

4.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新自由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伦敦学派的哈耶克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时代,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理论可简明概括为“三化”,即“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2]新自由主义的原则被推广至社会公共生活的所有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同样可以市场的方式有效配置资源,而且通过市场——而不是政府——配置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不仅更有效率,而且更利于保护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享受者的自由。高等教育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的管制之下,它为高等教育提出的原则是“根据市场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3]

二、含义

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经济学家倾向于主张将高等教育彻底市场化。比如,“所谓大学的市场化,是指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4];“大学市场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大学将更加关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配置和使用高等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市场筹措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经费来源新格局。”[5]事实上,正是将高等教育彻底市场化的倾向,引起了更多人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忧虑。教育学家担心,大学市场化“必然导致大学目标的功利化”和“高等教育过程的非人文化”,从而摧毁大学所谓的“象牙塔精神”和“亘古不变的精神”。[6]

看来,有必要阐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和范围。所谓“阐明”,并非描绘实然的状态,而是适当地规范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和适当划定其范围。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人们的安排,“本质先于存在”。一些原则需要预先设定:(1)适当发挥市场机制的功用,这是我们安排此事项的目的;(2)尊重高等教育的逻辑,这是举办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原则;(3)考虑政治上的可接受程度。

“市场化”对高等教育而言,其“形容”和“比喻”意义多于实践意义,“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种不准确但却方便和简洁的表达方式。高等教育机构不可能成为像企业一样的市场主体,主流高等教育机构的收费不像在真正的市场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说‘像市场的’行为和存在准市场的结构可能更好。因为,即使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市场——例如,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院校市场——这些只是近似实际的市场”[7]。

在我们看来,所谓高等教育市场化,主要是指:(1)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主动引入竞争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调动高等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鼓励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从政府之外争取资源,扩大发展高等教育的资源基础;(3)高等教育机构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回应市场、社会和受教育者的要求。

市场包含多方面的要素,比如,独立市场主体、竞争、价格、供求关系、风险、利润等,高等教育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将市场中的要素全面彻底地引入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改造成市场经营的主体,而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有选择、有取舍地将一些市场原则引入高等教育的战略管理和策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质量和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

赚取利润不应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尽管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是为了赚钱而设立的,但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公益目的,绝不是为了赚钱。引入市场机制,不是要改变主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

价格不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主要要素。以自愿为基础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中等价交换不能成为一个原则,事实上,高等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的收费通常是低于成本的,况且,政治原则要求必须为那些优秀但贫困得交不起学费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等教育市场化也不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的减少,更不能是所谓的“逐步形成以市场筹措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经费来源新格局”,这违反高等教育法。①鼓励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从政府之外争取资源,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为高等教育提供财政支持是政府的责任。在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而不是相反。投入主体和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两回事,即使完全由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也不妨碍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在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表现。

有人将高等教育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8],我们认为这根本不应成为一个政策选项。至于说要通过市场化过程,使“教育成为由相互竞争的供应者提供的商品,服务按质论价,能否取得这种服务取决于消费者的精打细算和支付能力”[9],更是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误解。任何国家提供教育机会都不纯粹是出售商品,在多数情况下,私立高等教育是公共服务提供者,而不是一般商品提供者。

高等教育从市场机制中学到的,主要是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建立责任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回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等理念和方法。在市场化背景中,高等教育机构是争取资源的主体,是“经营”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引入竞争机制是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回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是市场化背景中高等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变化。

以上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适用于所有非营利(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但并不排除另外一些以营利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政府,一般都会允许甚至鼓励营利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而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增加股东的收益,完全地使用市场机制制定发展战略和选择管理策略,并非不合理,这些机构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出售自己服务的公司,与银行、咨询公司、演艺公司并无本质不同。不过,营利高等教育公司在所有国家都尚未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将来成为高等教育主流的可能性也值得怀疑。

三、目标

提高高等教育效率、质量和适应性,为高等教育发展扩大资源基础,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主要目标。

公共服务机构的低效率,一直备受公众的指责。高等教育的低效率也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政府的拨款永远嫌少,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却是一笔一直没有算清楚的账。由于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性,政府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也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高校甚至不需要对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承担任何责任。成本控制本不是公共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强项,历来也未得到管理者的充分关注,因而造成宝贵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公立高等教育的成本与私立高等教育相比居高不下。在我国,公立高校生均教育成本多在2万元左右,一些高校更超过3万元,而同时民办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被控制在3000~8000元。尽管一些客观原因(比如退休人员工资、教育条件和质量等)增加了公立高校的成本,但公立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美国阿格西教育集团教务长杰克·萨尔茨评价说,美国新闻界要不是对高等教育怀有这么高崇敬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令他们难以置信的现象,那就是腐败、欺诈和管理不当绝对充斥着整个高等教育领域。[10]

许多研究都显示,公共服务机构与私营企业组织相比的低效率,与公共服务机构自身的特点有关。像高校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过程专业性强,不易监控;结果的显现需要的时间长,且影响其结果的因素复杂,不易评估;其服务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效率不能成为惟一的目标。这些原因使得对这些机构的无论战略管理还是过程管理,都相对困难,低效率几乎不可避免。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技术,或许难以将公共机构的效率提高到私营企业的水平,对它提出的原则和技术的适当应用,应对改善公共机构低效率的状况有帮助。

在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只有那些证明自己教育质量有保障的高校,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而不是平均分配公共教育资源;只有那些适应实际需要,对资源使用做出现实和详细规划的项目,才可以获得公共资源的资助;每个项目的负责人要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效果负责,详细报告项目取得的成果和资金使用情况。这些做法有助于促进高校调整发展战略,改进校内管理,提高组织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

在高等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来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由于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与精英时代相比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在我国,还因为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而造成生均教育资源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竞争机制有助于激发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像市场中的企业一样,提高质量是高校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条件。资源要向政府和社会争取,质量高的学校比质量低的学校就更容易争取到资源;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招收高素质的学生;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方能招聘到高水平的教师。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估,是政府除增加高等教育资源外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多的可选择策略之一。为什么美国大学能迅速超过具有几百年办学经验的欧洲大学,而且越办越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亨利·汉斯曼认为,“最主要的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在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最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的大学是国家垄断的,政府管得太多,而美国的大学是高度竞争化的。在竞争制度下,一个大学要发展,要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就要不断地提高质量。有竞争,优秀的人才才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才会有更充分的学术自由。”[11]

对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近年来公众也颇多不满。学生抱怨学校没有教给他们以后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企业抱怨高校提供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大学不能对学生的抱怨和企业家的质问置若罔闻。学生是大学的服务对象,企业是大学的用户,一个机构忽视其服务对象和用户的不满,是非常危险的。高等教育必须严肃对待社会的要求,并认真做出回应。

大学是现存历史最长的组织之一,它有深厚的传统;而且,大学中还有一群由这个传统培养的、从这个传统中获益的、最善于为这个传统辩护的学者。面对变革,大学固有的保守性使其比其他机构遇到更多的抵制。而“市场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不断刺激学院和大学,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状况。”[12]

争取从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改变大学财政单靠政府的状况,形成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弥补公共教育财政的不足,是许多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中国大陆教育‘市场化’主要是针对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足,故要动员政府或官方渠道来创造更多学习和升学机会”。[13]显然,政府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若非多渠道筹集资金,我国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

高等教育机构在市场中营利,从而减少公共财政支出不是市场化的目标。一些私人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营利,政府不应禁止,正像不应禁止私人资金进入其他服务领域一样,但政府不应鼓励私立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营利,应当禁止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营利。“一个大学不大适合变成一个营利性的机构。一个大学一旦变成一个营利性的组织以后,它就免不了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最好的大学一旦变成以营利为目标,就会走下坡路,至少不会成为一个研究型大学。”[14]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公共服务性质,要求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

四、措施:政府层面

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是现代社会一个正确的政策选项。但“市场的形成自始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然事件”。[15]高等教育市场化需要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精心策划和积极行动。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措施,可分为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政府层面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对高等学校放权、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高等学校开展质量评估、开发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等。

1.放权

真正的市场要求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在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也需要形成若干自主性较强、相对独立负责的工作单元,即所谓的“责任中心”。凡是在管理上可以划分开的,责任上可以辨认的,成绩上可以单独考核的单位,都可以被确定为责任中心。建立责任中心是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关键步骤。对于政府来说,每所高校就是一个责任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就应坚定地赋予高校依法自我管理的权利,正如以市场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就要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一样。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化背景下政府向高校放权,与传统的大学自治并不完全相同。传统的大学自治,核心是大学的学术自治,其目的是维护大学在学术发展规划与学术观点上的独立,以保持大学的创造力和对社会的批判力。大学自治呼吁政府对大学“无为而治”。但市场化背景下政府向高校放权,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所作为,相反,要求政府积极对高等教育事务承担责任,比如,确定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和任务,采取合适的方式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效率、效益进行检查和考核等。

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高等教育机构下放权力,确立了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原则。即使如此,高校管理者仍然时常抱怨校内许多事务受制于政府。大学要成为真正负责任的办学主体,政府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更重要的是,政府还似乎没有在放权与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绩效考核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在放权和管理之间容易顾此失彼。

2.引入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核心。这需要政府改革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方式。

首先要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其中主要是在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纷纷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在英国,传统的做法是,大学拨款委员会(UGC)每五年一次总拨款,作为大学的经常费,拨款数额主要取决于学生人数。但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规定大学拨款以学生的数量,以及大学在“研究评估活动”和“教学质量评估”中的成绩为依据。用英格兰大学基金会一位官员的话说,“每一笔经费都带有竞争性”。[16]在瑞典,自1993年起,政府提供的大学教育资源,40%以全日制学生入学人数为基础,另60%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分配。[17]

美国各级政府向高等院校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助,除了州政府向公立院校提供的经费属于固定拨款外,其他资助都是以科研合同和补贴的形式提供的。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以竞争机制为基础,按照“卓越质量原则”提供。联邦政府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各政府部门,比如卫生部、国防部、农业部、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向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标,中标的机构可获得科研经费。也有一些科研资助采取合同制提供,在自愿的基础上,政府就研究与开发项目与高校签订合同。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方式,是所谓的“基数+增长”,即政府拨付给每所高校每年的教育经费,以上一年支出数额为基数,考虑本年度各项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力的可能,加上一定比例的增长。1986年起,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方式至今。但是,“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以学生数作为拨款依据,参数单一,算法粗糙,不能准确反映办学成本;拨款与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脱钩,不能反映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一些专项补助由主观的、人为的因素主导,缺乏合理的依据,也未引入竞争机制,经费的使用效率也未经认真评估。②

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应建立一套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竞争机制,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第一,应精细计算每个层次、每个类型高校的基本教育成本,对教育资源进行基础性分配,保证高校的基本运转需要,为每一个高校学生提供合格的教育条件,以维护基本的教育公平。第二,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对高等教育以科研经费、专项经费形式资助的数额。在这些经费的分配中,应实行公平竞争,对高校和每个申请者进行合理评估。每个项目都应有一个合同,具体说明项目要达到的目标、进度,每一方的责任等,以保证每项经费的效益。第三,将对高校拨款与对高校的绩效评估适当结合起来。高校应对每一个来自公共财政的款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提交报告,政府应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作恰当的评估,作为下一步拨款的依据。第四,积极探索通过对学生资助来间接资助高校的措施。将适当比例的对高校的直接资助转变为对学生的资助,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收入阶层子女的学费困难,而且可以增进高校之间的竞争,促进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除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之外,还应在公立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之间建立竞争机制。在我国,私立(民办)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政策环境。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私立高等教育的存在,不仅可以吸引非公共资金用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且可以与公立高等教育形成竞争,提高公立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政府应该平等对待私立高等教育和公立高等教育,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甚至应该对其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当私立高校强大到足以与公立高校竞争的时候,社会、学生和政府都将从中获利;当公立高等教育面临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时,就会激发其进取心和创造力。

3.对高校进行质量评估

现代行政管理中,政府在放权和引进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了对公共服务机构的问责和评估,评估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尼夫(Guy Neave)在对西欧高等教育改革趋势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评估型政府的出现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一种能被观察到的由官僚政治授权的可选择性的管制方法。通过对评估目的的转换,即转换到对高等教育结果进行评估,政府放弃了对高等教育进行细节和直接的控制。通过对关注重点的转换,即将重点转移到强调对输出质量的控制,教育系统产生了更大的自由。”[18]通过对高等教育机构产出质量的评估,在引入市场机制、放权给高校的情况下,行使其对高等教育的责任,自20世纪末以来,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估,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主要形式。按照教育部的计划,2008年底前,要完成对全国所有普通高校的评估,然后每5年一轮。评估在高校中影响极大,对高校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评估的成本巨大。评估机构要派出庞大的评估队伍到学校,学校为迎接评估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些学校甚至造假,严重败坏了风气。第二,结果的可信度不高,获得“优秀”的比例超过50%,结论似乎是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都是优良,与公众、学生、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质量不满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第三,由于全国高校使用相同的标准,打击了各高校探索各具特色教育理念和教学政策的积极性,忽视了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妨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这些问题也存在于英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中。③2001年1月,沃威克(Warwick)大学的6名经济学教授写信给《卫报》,激烈批评英国高校质量评估“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管理制度”。[19]正是在此时,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开始用院校审查制度代替原来的教学评估。院校审查制度的重点是,推动高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就是要审查院校层次的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的执行情况,以及院校对外公布的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院校审查的过程,一般是院校先提供一份自评文件,在此基础上,评估组到院校实地考察,在考察中,重视学生意见的收集,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一些主要会议,或提供书面意见。

4.开发高等教育服务市场

尽管我们反对将高等教育市场化解释为按照市场规则举办高等教育,也不认为赚取利润应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但我们赞成政府采取措施开发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事业,为有接受高等教育需求而又无法进入公立和私立非营利高校的人提供服务,补充公立和非营利私立高等教育的不足,同时赚取利润。

在市场经济社会,资本总在不断地寻找获利的机会。当人们对教育和培训服务有需求,而现有教育机构又无法完全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资本就会进入教育领域,通过为人们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赚取利润。如果这项服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本身是健康的,对社会无害,在经营中无违法行为,政府就没有理由禁止。赚取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和权利。阿尔特巴赫说:“毫无疑问,营利性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全球现象,而且它还会继续扩张。高等教育体系应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20]

应允许私人资金进入高等教育服务市场赚取利润,为此,要有配套的制度:

第一,将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和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分开管理。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都应免税,在土地使用及其他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都应以公共财政提供资助,对私人资金进入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表彰。而对于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在接受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约束的同时,主要受商业法或企业法的约束,要依法纳税,公共资金不得给予资助,政府也有责任像保护一般企业和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样,保护营利教育服务机构及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对于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认证工作。人们总是担心营利高等教育的质量,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市场中,昂贵的高质量服务有其客户,廉价的低质量服务也有其客户,没有客户的服务提供商只能退出市场。政府应该对这些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开展认证,并将认证结果向社会公布,供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提供者时参考,供各种机构招聘人员时参考。

如果不是非营利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低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营利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因为营利高校和非营利高校是在不平等条件下竞争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用太过担心营利高校的高收费会影响社会公平。如果真的有一天营利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它们的存在仍然对消费者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因为说明此时的非营利高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营利高校支撑起了高等教育事业。

五、措施:高校层面

传统高等教育通常不熟悉市场的运作,甚至不屑与市场为伍。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市场正成为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宗教”[21],高校不可能完全置身市场之外,必须关注和研究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建立与市场适应的、良性的互动关系。

1.专业和课程关注市场、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传统的高等教育设置专业和课程,往往以学科和知识逻辑为依据。然而,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未能完全适应学生就业后的要求,是学生及其雇主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主要诘难之一。学校需研究雇主对其潜在雇员的品质要求,正如企业要调查顾客的需求一样。“与过去相比,现在更加需要的是深刻了解社会在高等教育本身、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教学的责任方面有哪些需要。在面对工作世界时,高等教育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22]

高校应认真研究市场的需要,不仅要看到现在劳动力市场什么专业的人比较短缺,还要研究和预测长期的人才需求;不仅要知道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专业的需求,还要调查和研究对劳动力品质的要求;并且,高校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回应市场的要求,提高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切性。

2.校内管理改革

给高校放权,同时要求高校对办学的效率、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独立承担责任,是市场化背景下政府通常的政策。校长是学校的官方和法人代表,他可以将政府下放给学校的权力再下放给教授,但他无法同时将责任下放给教授。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必然谋求更多的权力。这符合管理中的责权相称原则。

在面向市场的时候,大学需要一个类似于企业CEO的岗位,统揽全局,对社会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市场化时代的大学校长,不能只是一个学者,还需要有战略眼光,需要有管理才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校长职业化问题。校长职业化是高校管理专业化的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化还包括高校其他行政管理岗位和人员的专业化。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财务、设施和设备管理,犹如大型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一样更加复杂,凭经验已经无法胜任工作,高等教育管理正成为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政府、资助者,以及其他个人和机构的关系更加密切,学校要定期向政府及其他资助者提供有关财务和效益的报告,处理各种法律和经济关系,也需要向会计师、律师等职业人员提供服务。高校管理中引入专业人员是适应市场化需求,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高校中的“直接生产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管理与激励,是大学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激励教师勤奋和创造性地工作,需要一套机制,这套机制包括教师的聘任、考核、晋升、淘汰等步骤。④

考核是教师管理的基础步骤,聘任、晋升、淘汰,都须建立在可靠的考核结果基础上。对教师的考核非常困难。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艺术性,对其过程评价有困难;教师的教学结果具有长效性,不是可以立即显现的,而且,影响教师教学结果的因素复杂,考评也有困难。教师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考评也难以寻找令人信服的标准。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教师的工作是无法考核的,教师也不可以此拒绝对其工作的考核。

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提高教师考核的可靠性和激励效果。一所学校如果不是仅仅想着为其内部人员谋取眼前的利益,就不能眼睛只盯着校内。对教师考核,要以同行专家的意见为主,但不能单单依靠校内同行评价,也不能只是校内教师之间比较。有责任心、有抱负的大学,对教师的管理应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瞄准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中的高标准,与本学科最优秀的人竞争。

教师的考核须小心谨慎,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一些研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人才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考核的周期不宜太短,应为教师做出有价值的成果留出充裕的时间。不应迷信量化的方法,量化的方法有时并不准确,过分量化,会得到一些没有意义的数字。教师的工作不能由行政人员来考核,教师工作质量只能由其同行来评估。

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为校长和行政管理系统激励和惩戒教师、提高教师的“生产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也面临风险。就工作性质而言,高校教师不同于公司雇员,高校教师的工作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稳定性,为了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于那些经过几个聘期考核证明优秀的教师,应提供长期和宽松的合同。高校没有必要完全抛弃所谓的“铁饭碗”,“铁饭碗”只能给予最优秀和最努力的教师。

3.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现代社会,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总是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经费问题永远是高校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确定公立高校的学费数额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私立学校的学费更多地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低学费是私立高校维持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提高学费,无论是对公立高校,还是对私立高校来说,都是艰难的选择,学校应将眼光转移到其他方面。

学校自筹资金的途径一般包括校办企业、有偿社会服务、招收留学生、募捐等。

高校办企业有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校办企业盈利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校办企业方便教师研究和开发成果的转化,拉近高校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办学的社会适应性。但企业经营有风险,高校无法承担企业的风险;高校及高校领导、教师不能把太多的精力用在办企业上而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因此,校企分开,将校办企业改制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主体,自负盈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职业经理管理企业,是正确的选择。

高校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而企业盈利受市场影响,波动很大。为了稳定高校收入,可以考虑将企业的部分盈利作为高校的基金,而不是全部计入高校每年的预算。国内大学鲜有基金,而美国大学多有基金,其中多者超百亿美元。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学校的基金,进行保守经营,以确保基金的安全。经营基金每年的收益一部分可计入学校预算,另一部分计入基金并再次投资,保证基金数额的持续增长。

高校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承担公共和私人机构委托的研究项目(所谓“横向项目”),不仅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可以获得研究资助,补充教育经费,可以培养研究人员,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为学生提供参加研究的机会,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承担横向研究项目创造条件,同时避免因教师承担过多横向项目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募捐是大学筹措经费的重要途径之一,捐助者主要是校友、公司、基金会、宗教组织,以及其他私人。美国大学校长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募捐。曾任密歇根大学校长的詹姆斯·杜德斯达说:“对现代大学校长有一个通俗的定义,那就是住在大房子里乞讨度日的人。”[23]1998年,哈佛大学投入3500万美元,250人,募捐到4.27亿美元。[24]美国大学募集的款项,并非直接进入每年的预算,而是进入学校基金。庞大的基金只有少量用于开支。

募捐在我国尚未形成风气,捐款占我国高校收入的比例还很小,我国高校获得的捐款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华人。可以先从校友工作做起。校友是学校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校友工作做得好,可以为学校带来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社会资源。另外,学校也应学会推销自己,做好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项目规划,要用好的计划吸引捐助,不能等到有了捐助再做计划。

当然,大学募捐有时候也可能给大学带来潜在的威胁,一些捐赠者会利用捐赠达到不正当的目的,或者对大学的管理施加影响。所以,大学募捐须坚守自己的原则,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以降低学校的专业标准和学术声誉为代价取得捐款。“一所大学必须拒绝那些——要求违反正常录取标准,或要求给予捐赠者任命一个教授的权力,或要求把一个职位给予某个鼓吹特别的价值或信仰的人——捐赠。”[25]

4.大学品牌的塑造与经营

品牌概念不仅存在于企业活动中,任何组织,只要存在着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和竞争,就都会产生品牌。品牌是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交流和竞争的名片和标识。大学亦不例外。大学品牌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认可度,一所大学的学术声誉、科研成果、学界名流、著名校友等都构成了这所大学品牌的主要标志,拥有强势品牌是大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

大学品牌经营,概括起来,就是要“内练内功、外塑形象”。所谓“内练内功”,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取得影响深远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成果,引领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思想。这是一所大学实力和价值的根本体现。所谓“外塑形象”,就是在公众中建立一种良好的、鲜明的、可辨的形象,提高公众对大学品牌的心理认知和认同度。这是大学品牌的具体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任何品牌都具有一定的限度。比如,日本汽车以质量稳定、价格便宜、使用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为消费者所接受,而德国汽车则以高品质取胜;麦当劳追求的是食品质量和服务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不是食品的营养和美味。每所高校都需要对自身进行品牌定位,即要建立一个什么类型的品牌,以哪些优势和特色赢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正像每个企业都需要明白它要依靠什么吸引和留住消费者一样。大学品牌定位要依据自身的理念、类型、水平,以及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等。趋同式的品牌定位只能使高等教育产品缺乏差异性,既无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的需求,也不能形成鲜明的品牌。

大学品牌的塑造还要对外塑造良好的大学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包括校园和建筑、标识系统(logo),以及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学校工作人员展现的规范和高标准的服务等。在这些方面,应给公众一个鲜明的、统一的形象。对公众而言,品牌形象是大学品牌的标识系统,对学校组成人员来说,品牌形象可以增加凝聚力,提供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六、问题

将市场逻辑和规则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适当性,从一开始就受到怀疑,并且一直没有停止过。除了担心市场化会剥夺成绩优良、勤奋努力但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之外,还担心市场逻辑颠覆大学传统,消减大学的道德价值,泯灭大学的批判精神。

1.高等教育市场化与教育机会平等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并不是一般私人产品,在现代社会,接受教育更是一种公民权利,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适当的教育。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要求按照基于学生天赋和努力程度的学业成绩分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收费的情况下,确保那些学业成绩优秀的人不能因付不起学费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市场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分配。

高等教育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提高学费。然而,降低或免除学费是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最好途径吗?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影响学生入学机会的因素很多,不是单一免费就可解决问题的。按照学业成绩分配受教育机会,机会的平等仍然受到基础教育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家庭对其受教育的支持程度、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对免费的高等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机会均等目标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都未能大幅度提高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英国资助了20年,工人子女的高校入学率仍然在22%~24%徘徊。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政策,结果却发现占人口30%的高收入阶层获得了83%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资助,而占人口40%的低收入阶层仅获得7%。[26]世界银行1995年的报告显示,尽管社会中上阶层、白领阶层只占少数,但是这些阶层的子女却占了各国大学生人口中的大多数,他们所受的公共财政资助远远超过下层阶级。[27] 因此,以国家财政支持的相当程度的免费高等教育暗示着穷人对富家子弟的荒唐的补贴。[28]相比之下,高等教育收费,甚至适当地提高收费的数额,同时政府和社会加大对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是更公平的政策。

改善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根本途径是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权宜之计,可以适当降低来自基础教育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国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简单地降低收费甚至免费并非解决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最佳途径。

2.市场化与大学的传统和价值

传统大学是“象牙塔”。“象牙塔”传统的核心内容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即大学教授们不受外界权势的控制和影响,不刻意追求满足社会即时的需要,而按照大学发展的逻辑和学术发展的逻辑,独立开展工作。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学的传统。有一点常被研究者忽视:大学传统形成于等级社会,是精英主义的,传统大学毋需关心人数众多的平民的受教育要求,也不需要理会公众对大学花费的公共财政资源的关注。而现代社会是民主和平等的社会,是平民主义社会。即使抛开市场,在民主社会,作为公共机构,大学也必须回应公众的要求,包括公众的受教育机会,从教育中获得经济收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关注大学使用公共财政效率等。尽管“在20世纪,象牙塔的存在不是没有根据的”[29],但要以“象牙塔”抵制平等和民主主义的要求,显然不合时宜,也自不量力。

即使所谓大学传统最坚决的维护者,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大学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变革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好的、适应社会主流价值的传统依然要保持,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传统要改革。

在市场化时代,大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依然必须保持,大学及其成员不能按照资助者的意愿发表违背学术规范的言论,对社会重大问题,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坚持公共理性;大学依然必须利用它们的学术地位和声望来保卫和传播人类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诸如和平、正义、自由、平等、宽容等,维护社会的团结;大学依然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的健康发展,在帮助学生为就业做准备的时候,不应忘记帮助学生为未确定的未来做准备;在适当回应社会即时要求的同时,不能忘记思考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知识进步的逻辑。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些相互矛盾的、对大学来讲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认为,完成这些任务,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大学的决心。

来自企业的资助可能更倾向于投入满足即时需要的项目,但政府为了保证学术的健康发展,可以在研究资助方面向基础研究项目倾斜;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基于对高校工作的评估引入竞争机制,但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掌握在政府手中,没有理由做不到利用评估引导学校保持办学特色,维持独立观点,维护和传承社会积极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善高校对教师的考评办法,可以避免造成教师急功近利,可以避免教师只关注能够数字化的成果;恰当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可以做到不仅有助于学生就业,也能帮助学生为未来做准备;在谋求捐助的时候,学校也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

七、小结

高等教育市场化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高等教育理论面临市场化趋势时的任务,不是为将市场拒之门外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出谋划策,而是阐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提出应对措施,探索在市场条件下高等教育保持核心价值的途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第六十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②比较典型的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对所谓的“985大学”的大额专项拨款。对这些学校的拨款,既没有竞争机制,也未有评估机制,有人大代表指出,这些学校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批评这些学校乱花公共教育经费,未获资助的学校也颇多不满。

③英国的学科教学质量的总分为24分,评估结果是所有学科平均得分为21.6分,好一些的学科是23~24分,差一些的学科也是20~22分。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也存在成本巨大的问题。从1993年启动学科评估,到2001年结束,共进行2904次实地考察,涵盖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的62个学科领域,发布2904份学科评估报告和62个学科领域综合报告,培训5700名评估专家和98个评估小组主持人。

④北京大学前几年的人事改革方案,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却受到很多批评和抵制。他们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时间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方案,若不是在北大出台,或在其他学校类似方案取得实际效果之后提出,这个方案或许会取得成功。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与市场:问题与框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