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对中日关系影响研究论文_黄碧波

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对中日关系影响研究论文_黄碧波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省 合肥市 230041)

项目名称: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SK2018A0681

摘要: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中国与日本互派驻外大使,二国大使在二个国家加强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黎庶昌曾经二次进入日本担任驻日大使,参加了大量中日活动,写作了大量有关诗篇,不但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中日关系;文化交流

黎庶昌是清朝晚期的外交官,曾经外派到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各国担任驻外使节,曾经二次进入日本担任公使并居住了六年多的时间。在日本居住期间,其大力宣传中国的酒文化与诗歌,与自己的外交思想融为一体,在中国与日本形成良好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外交任务。

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文字家与外交家,其早期接受过西方教育,在1876年第一次与郭嵩焘出使英国,1891年回国,先后在15年的时间中到过英国、德国、法国与西班牙等国,后来成为驻日使节,人们称他为“贵州第一个看世界的人”。

一、黎庶昌的外交思想

黎庶昌在外交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尽职尽责,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基础上讲究和谐相处。黎庶昌在外交活动中借助酒文化与中国诗歌,结交了大量外国朋友,全面了解了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外交文化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外交思想。黎庶昌认为应该与日本结为盟国,并在欧洲争取一二个大国加入同盟,可以有效抵御沙皇俄国的侵略,这种分析与当时国际形势相一致。

光绪二年,黎庶昌上升为三等参赞并与郭嵩焘一起进驻欧洲各国。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国际发展形势,其认为欧洲各国在确定孰强孰弱时一味强调国家实力,相互间明争暗斗,提出我国应该及时抓住欧洲各国间存在的矛盾,实行内政外交,力求争得一二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与我国结为盟国,这一想法在他后来出使日本时得到了印证“东联日本,西防俄罗斯,与英法交一二”。

光绪五年,黎庶昌担任参赞满期,依照国家旧例应该回到本国,但当时担任出使任务的陈兰彬多次向朝廷提出黎庶昌应该留在欧洲,得到朝廷同意后,黎庶昌再次进入西班牙担任参赞二年。到此为止,黎庶昌一共在欧洲生活了五年。在这五年当中,黎庶昌先后游历过比利时、瑞典、葡萄牙等国,亲眼目睹了欧洲各国的实际情况,其思想逐步发展为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为其后来形成系统外交思想积累了经验。

第二,形成了外交思想。光绪七年,黎庶昌离开欧洲,回国后担任道员一职,同年成为驻日使节。1884年因为母亲病故而返回家乡,三年守孝期满后再次担任驻日使节,一直到光绪十七年才回到祖国,到此为止黎庶昌共在日本生活了六年的时间,其利用中国的酒文化与诗歌结交了大量日本友人,加强了二国的联系,成为文化外交第一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黎庶昌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在日本居住期间,黎庶昌与日本友人通过文字交流,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并写作成书,由此创建了良好的中日关系。藤野海南、宫岛城一郎都是黎庶昌的日本朋友,他们与黎庶昌的感情随着时间的延长日益加深。

光绪七年,黎庶昌第一次进入日本,日本文人大多喜欢中国的诗歌,所以黎庶昌进入日本后得到了大量日本文人的欢迎,黎庶昌也充分利用中国诗歌结交了大量日本朋友,开创了文化外交的良好局面。1883年,在重阳宴会中黎庶昌与藤野海南相识,相互间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后二人的交往日益增多,第二年七月,黎庶昌与藤野海南再次相遇,二人在一起交谈了大量汉学,并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二人关系迅速拉近,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1882年,朝鲜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四个国家签订了通商条约,日本希望了解朝鲜签订的条约内容,但朝鲜不对其公布,中国驻朝大使马建忠对此内容也无从知晓,由此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欲图占领朝鲜。在此期间朝鲜发生了李昰应之乱,一些日本人参与其中。为日本侵略者创造了侵略朝鲜的机会,但朝鲜与中国相邻,一旦日本占领了朝鲜,中国也将成为日本欲图占领的国家。所以中国必须帮助朝鲜迅速解决内乱,才能在本次纠纷中取得主动权。黎庶昌及时掌握了日本侵略者的动态,收集了大量有关情报,并迅速传入我国,为清政府在本次事件处理中取得主动权创造了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黎庶昌与宫岛城一郎交情甚深,所以他不费任何力气即可得到大量情报。黎庶昌在进入日本后的第三年,于重阳节宴集上与宫岛城一郎相遇,二人相见后通过交谈大有相识恨晚的感觉,自此相互间诗文往来较为频繁。有一天,宫岛城一郎前来黎庶昌处闲坐谈文,在二人酒喝到一半时,突然说道:“你接受朝廷的命令出使我国,与我成为好朋友,但你就要离开回国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黎庶昌对此感到非常奇怪,通过认真调查掌握了日本的阴谋,于是马上通报我国政府。当时直隶总督张树声接到黎庶昌的消息后,马上指派相应军队进入朝鲜打探形势,“六月二十七日,丁汝昌与马建忠带领快船到达朝鲜仁川,几小时后日本的兵船进入,第二天,日本继续有大量兵船进入,但与丁汝昌以礼相待,而且没有上岸。七月八日,马建忠带领兵船到达朝鲜首都,丁汝昌继续留在仁川做好调查分析。七月十六日,朝鲜平定了内乱。”以此时为止,朝鲜平定内乱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黎庶昌在日本生活期间,大量西学进入我国,汉学日益萎缩,所以日本旧版书籍大量丢弃,黎庶昌在这些旧版书籍中发现了大量我国古籍。黎庶昌自然懂得这些古籍的重要性,不惜花费重金购回。如《太平寰宇证补厥》位于日本秘阁,黎庶昌找到当时的管理官员,费尽周折,使其终于回到我国。应用类似的方法,黎庶昌自日本收集了大量我国古籍,并编著成书《古逸丛书》,此书内容之精深一举超越了古人,在世界上引起了较大震动,黎庶昌个人出资大量印刷此书,并由此得到了日本人的敬重。

三、结语

黎庶昌在担任日本使节过程中,清政府经济处于倒退时期,但其在外交过程中利用文化结交了大量日本友人,相互间互通有无,为二国创建友好关系打下了基础,能够通过各种方法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日本平等往来,增进二国关系,顺利完成外交任务,是黎庶昌的过人之处。

参考文献

[1]戚文闯.文化外交:黎庶昌的使日之饮与中日关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6):92-98.

[2]牛仰山.晚清驻日公使黎庶昌的外交公关[J].公关世界,2001(3):24-25.

[3]戚文闯.驻日公使黎庶昌与中日琉球交涉[J].贵州文史丛刊,2016(2):44-50.

作者简介:黄碧波(1992.07-),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当前职务:日语教师,当前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日交流。

论文作者:黄碧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对中日关系影响研究论文_黄碧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