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增强城市魅力_建筑论文

城市精神:增强城市魅力_建筑论文

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魅力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品质,不是由急躁的物质系统规划出来的,也不会“自动从科技人员的研究室产生出来”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城市为了达到高效率、标准化、商业化的目的而生产越来越相似的空间场所。法国人类学家麦克·奥吉称之为“非场所”,这样制造出来的空间场所缺乏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将市民与有情感依赖的场所分离出来。美国哲学家约翰·戴维则早在20世纪初期就告诫世人,要警惕这种现象:国际化的产品成为了政治、经济的印章,割裂了与地域文化、社区生活的关系。

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程度地保存地域传统文化与城市精神的问题,一直是国际现代都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一根主线。而城市精神与其场所塑造,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逐渐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复兴的主流观念,如巴黎、鹿特丹、都柏林、汉堡等。那些“以建造建筑物、街道、公园等物质要素为主,而忽视了对城市文化精神培育”的城市建设,被城市学家理查德·马歇尔认为是一种低级的城市主义,必须摒弃。

简而言之,都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精神如同都市社会的文化基因,不能丢失。

老建筑与公共空间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主题事件是城市精神展现的引擎

国际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老建筑、公共空间、主题事件等三个方面是塑造城市精神比较有效的途径。老建筑与公共空间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而主题事件是城市精神展现的引擎。

第一,让老建筑讲述城市故事。历史建筑往往拥有丰富的集体记忆与信息,是城市精神传承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从巴黎的卢浮宫到伦敦的议会大厦大本钟,无不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政治生活、风貌、观念等,映射了一个都市独特的精神特质:前者蕴含的是一种典雅、艺术、浪漫的特质;而后者所展示的是一种严谨、守时、理性的精神。

国际上,1965年的《威尼斯宪章》与1979年的《巴拉宪章》为世界城市对于建筑遗产及其历史地段的保护提供了决策框架,也明确指出历史建筑的文化意义包括了一种社会学的或者人类的精神价值。

除了优秀的历史建筑,更多的普普通通的老建筑在许多欧洲城市也同样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路易斯·芒福德曾将城市比作博物馆,每一个老建筑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展品。在英国南部的南安普顿老城区,无论是作为法定保护的历史建筑,还是普通的旧建筑,均被保留下来。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老建筑讲述着不尽相同的故事:城市制度、经济、技术、生活,等等。这些历史遗迹让世世代代的市民认知到自己是谁,生在哪里,过去是怎样的,等等,以便更好地发展未来。

第二,让公共空间充满活力。从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米歇尔·德赛的“日常生活实践”到城市设计学家杨·盖尔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均表明了: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精神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公共空间的形态及其中的文字、记号、街道家具、雕塑、图像等信息隐喻了城市历史故事,能唤起集体记忆与城市精神,如纽约的时报广场、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伦敦的海德公园暗示了不同特征的城市品质特征:摩登、浪漫、自由。

更为重要的是,各种公共空间的多种存在模式,如前院、小花园、广场、桥、街廊等,为市民日常生活与交往等提供了场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系统建构成为了欧美都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塑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如何完善连续的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系统、如何对公共空间的社会使用进行评价,成为都市改造的焦点。

巴塞罗那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加泰隆国家广场、兰布拉斯林荫道等项目的更新改造,推进了历史广场的恢复、传统街灯的保留、沿街历史建筑立面的整修、小公园的设置、林荫步道的无障碍设计等,并结合特色的街头情景艺术,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品质,较好地再现了该市的文化精神。但是,滨水区域的大尺度的现代化更新极大地破坏了场地的历史记忆,这成为了一种遗憾。

近年来,对公共空间的临时性使用、非正式城市主义成为了欧美塑造公共空间活力的新命题。街道、地下空间、平台等城市空间被用作展示、画廊、音乐派对、流浪汉蔽身之处等临时性的用途,在流动的文化景观中重塑了都市公共空间的特质。

第三,让主题事件根植于社区。欧洲城市给人的一个强烈印象,就是随处可见街头发生的主题活动事件。如被称为“节日之都”的爱丁堡,每年的8月份,节庆活动就有4个,有选择在爱丁堡城堡前广场的军事回归营行军仪式,有选择在俱乐部、小酒馆、露天剧场等上演的国际爵士与蓝调艺术节,有选择在城市街道的实验戏剧节等;它们带给游客的是一种强烈的文化感染力与城市活力。

主题事件包括与地方文化关联的主题活动,如节日活动、民俗事件、庆祝纪念活动、仪式、街头表演、文艺展示、音乐派对等等。有些活动沿袭于传统文化,如西班牙瓦伦西亚的玩偶节,但是也有一些是被创造出来的,如美国普罗登斯市的“水火节”。

这些主题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将市民吸引到特定的社区场所,从而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机会增加了,重组社交网络,改善现代都市社会正在弱化的邻里关系;而且好的主题事件具有奋发向上的感染力,对于社区起到整合作用,同时培育了市民精神。

通常,人们比较关注重大活动事件对于城市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与作用,而对于中小活动事件给予城市精神以及社区居民的影响与意义,关注的比较少。欧美城市的经验表明:主题事件不仅仅为游客而设计,更要为定居于此地的地方社区市民的利益考虑。好的主题能够唤起集体记忆与共鸣,建立一种市民精神,应当根植于社区,根植于城市、乃至民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工业大学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对节庆活动场所进行了研究,发现:费城的古装乐团游行、华盛顿特区史密森民俗生活节等北美的节庆活动有助于吸引新的居民和投资,对于城市的可识别性、宜居性等有巨大贡献。

欧洲城市的经验表明,对于一个都市来说,以上三种城市精神塑造的路径与策略,并非孤立的,往往是互相有机组合,共同来塑造城市精神。人类的记忆习惯将事件与其关联的事物、场所集合在一起被保留下来。虽然,事件结束了,但是老建筑与空间场所将留住活动使用后的痕迹,使之具有永恒性与可体验性,积淀情感;而主题事件将市民与历史场所整合在一起,强化了情感纽带与城市记忆。

都市现代化的精神使命

国外一些城市的发展经验,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城市精神的塑造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与文化活力,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参与感以及幸福感,也同样可以带来经济、社会价值:老建筑的保护为文化产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基础;公共空间的灵活利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机会;主题事件的创造为发展社区经济、事件旅游提供新途径;增加就业岗位等。

总之,都市的现代化、国际化不能仅仅忙于物质形象的生产,而忽略城市精神品质的塑造。尤其是,从工业社会转变到非物质社会,法国巴黎国家科研中心主任马克·第亚尼认为,我们面临着以“维修型智慧”取代“绩效”模式的转变;这种“维修型智慧”可用以创造一种城市精神,并使之得以持续性再生产。因此,为了每一位市民在都市环境中都能够享受诗意的栖居,我们的城市必须承担起培育城市精神的使命。

有删减

标签:;  ;  ;  ;  

城市精神:增强城市魅力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