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周守红[1]2004年在《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影响,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对策,旨在完善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理论,促进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发展。本文由叁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从互联网的概念入手,对互联网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进而分析了互联网在高校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针对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的现状,综合分析了互联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全面促进(即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不利的负面效应(即挑战),从而引出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应对挑战的对策研究问题。 第叁部分:全面阐述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文章首先指出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更新观念,从理论上初步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然后文章着重从搭建网站、制定规范、培养队伍、充实内容、创新方法、具体引导等几个方面全面深入论述互联网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挑战的对策。

刘昕[2]2016年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叁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叁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叁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叁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王晶[3]2008年在《武汉体育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也面临着无数的机遇和挑战。挑战。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发展有利于高校师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精神生活和增强主体意识,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向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利契机。另一方面高校网络环境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如何深入分析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做到用正确、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文章在立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以及存在问题,并以武汉体育学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措施。本文包括绪论在内共四部分:绪论简要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其先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特征、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特点、基本内容的阐述,简要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再次在概括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武汉体育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为后文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做出准备。最后提出从更新教育理念和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网络载体功能、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建立评估制度五方面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效率,使其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

喻瑜[4]2016年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尽管“党建”是政治学的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但由于二者相关性强,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的思想先导,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依托和领导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的首要措施”;实践中,又广泛存在着“目标、队伍、方法协同”,譬如“灌输”便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方式方法。基于学科交叉和重点关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节点和缘由,笔者把“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选定为研究题目,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越发突显了出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党的事业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共同进步意义重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有关新媒体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概述,且阐述分析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和期望。第叁部分是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且新媒体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新媒体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对于大学生党员也可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进行佐证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稳步提升,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忽视新媒体价值、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未形成教育合力、网络平台定位不准、不能适应和更好的把握受众者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完善需要充分挖掘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党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为党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财物支持,从而为促进新时代党建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

范冬梅[5]2005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将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和容量无限性等显着特点。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生活的表象,更对人类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那么,如何面对网络中众多的不良信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重任。网络是把双刃剑,以江泽民为首的第叁代领导就已经提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继往开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不能把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思想的旗帜扛下去,能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的因素在于这一代年轻人,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文紧紧围绕着互联网的特点,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叁要素,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相应的策略研究,对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王忠[6]2016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生作为引领青年运动的时代先锋,其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而,探索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界矢志不渝的追求。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源泉,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是满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要求,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要求。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存在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清,现实状况掌握不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科学机制的建设,急需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把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机制创新作为研究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传承借鉴古今中外实践育人思想,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撑,借助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体系,以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创新为侧重点,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这一论题。本文力图在基础理论层面,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实践育人的理论内涵,系统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实践育人的基本经验;在实践操作层面,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现状,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实践育人的有益成果,提出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体系。本论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语构成。导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主要观点、阐述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明晰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等核心概念。第一章,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古今中外实践育人思想的历史演进脉络,阐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理论依据,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理念引领,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机制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别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和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五个方面,选取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进行广泛调查和分析。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党团干部和管理人员进行个别访谈,总结实践育人成果,查找存在问题及成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机制创新提供现实依据。第叁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聚焦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叁大核心要素的创新上,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现行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明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需要把握的原则和要素,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创新的方法、内容和体系。结语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做出展望和研判,提出主导性与多元化相互融合,科学化与人文化有机统一,本土化与国际化趋势并存,全员化与个性化双向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

姜丽丽[7]2008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可以说,网络不仅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且日益被作为重要阵地加强建设。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和探讨大多侧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层面,对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依据,继而对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劣势以及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跟挑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校园网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整合教育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李建明[8]2007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正在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猛发展。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学到很多新东西,交到很多朋友,但也会接触到许多不良的甚至反动的信息。他们社会经验较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这些不良信息,会对他们的成长、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政治觉悟为己任,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网络己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系统论的视角,引入了系统论中的整体理论、要素理论等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原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分析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优化方案,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最优化。

姚昌[9]2008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之一,高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信息网络时代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艰巨的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需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合理回答,即:网络作为“第四传播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网络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何在?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追问,本文拟从以下叁个部分进行展开阐释:第一部分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缘由;最后一部分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考。

任艳妮[10]2015年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的一元主导的、带有浓郁政治气息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大学生,传媒的影响力更加明显和深远。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要想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思想、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与问题的实证调研,提炼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与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根据传播要素及传播过程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情况,构建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核心概念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为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基础。任何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问题研究主要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个层面展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是评价有效性的最终标准。第叁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本文以传播要素为横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历史为纵轴,分析和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和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固定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逐渐失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凸显。第四章,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章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动态层面——传播过程环节对有效性的影响。当然,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对传播要素、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传播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传播要素本身应该具备的积极属性及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继续提升和优化这些积极属性以实现有效传播。第六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察,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问题。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鉴传播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无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实践需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同时,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关系紧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第二,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多采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在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者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效能发挥、运行过程和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传播障碍,寻找消除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模式,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有效展开,初步构建了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理论框架。第叁,构建了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模式,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尝试和探索。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都倾向于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型的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存在唯一一种传播模式,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传播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展现出所有的传播活动。因此,本文分别探讨了不同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 周守红.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

[3]. 武汉体育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晶. 武汉体育学院. 2008

[4].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喻瑜.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范冬梅.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D]. 王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7].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姜丽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8].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研究[D]. 李建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07

[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 姚昌.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 任艳妮.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