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撒拉研究综述(1978-2001)_撒拉族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撒拉研究综述(1978-2001)_撒拉族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研究概述(1978—2001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撒拉族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812″23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5681(2003)04-0114-07

新中国撒拉族研究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进行民族识别工作而逐步展开,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从1956年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1958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编写了较为系统的《撤拉族简史简志合编》等资料,为后来撒拉族研究奠定了一定的资料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撒拉族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一、研究成果的涌现

1978-2001的23年间,中国撒拉族研究的内容涉及撒拉族历史、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文学艺术、地方史志、撒拉族与伊斯兰教等诸多方面,从研究涉猎的内容、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现将这些研究成果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作一简述。

(一)出版了专著、论文集、资料集等著作

23年来,据我们粗略统计,中国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出版社,出版的涉及中国撒拉族研究方面的各类图书约有14本,下面分类扼要做一简介。

1.撒拉族历史和综合类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23年间中国各级出版社出版的该类专著约有6部,研究的内容涉及中国撤拉族的历史、社会生活、文化、宗教等方面。如1982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编写组编写的《撒拉族简史》,该书6万余字,分绪论、民族来源和元朝至清朝中叶的社会发展,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反清起义,近代的撒拉族,现代的撒拉族,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和民族文艺等6章,书末附有大事记。该书的特点是将历史文献、民族调查资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汇积一集,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按朝代顺序,全面客观地叙述了中国撒拉族社会历史发展,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撒拉族的专著。198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陈云芳著的《撒拉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撒拉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属于民族知识性的通俗读物。1985年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省编写组编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选编了1958-1959年的1篇专题性调查报告——《循化撒拉族社会经济调查》,该报告从概况、经济状况、生产关系、社会基层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6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概述了解放前中国撒拉族社会历史发展面貌,为研究解放前中国撒拉族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极有学术价值的资料。1999年出版的马成俊主编的《循化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该书约30余万字,从人口、农业、教育、旅游、第三产业、文化、宗教、政权建设等方面,对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县”的新思路,这是一部理论性的专著,对撒拉族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青海少数民族》主要从文化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撒拉族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经济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是一部研究撒拉族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的学术著作。200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敏主编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循化县的文化、经济、宗教、饮食、旅游、建筑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论述了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开发利用,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撒拉族文化的力作。此外,还有1990年香港黄河出版社出版的芈一之著的《撒拉族政治社会史》等著作,该类著作的出版对中国撒拉族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是23年来中国撒拉族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2.撒拉族地方史志研究的进展快、成果较丰

80年代以来撒拉族地方史志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先后出版了7本专著,如1984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编写组编写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该书10余万字,从自然面貌和建制沿革、民族、深刻的社会变革、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2、3)、同心同德干四化等8章,全景式地论述了中国撒拉地区和撒拉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概貌,是一本史、志相结合的著作。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韦琮主编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志》,该书从志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撒拉族的族源、分布及其特点,并以大量的数据和史实,探讨了撒拉族人口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和伊斯兰教在该民族的传播发展历程,全面具体地反映了撒拉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999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董克义主编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从志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在甘肃的撒拉族来源、变迁、发展及其分布特点,深入地探讨了他们的经济特征、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具体地反映了甘肃撒拉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989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马学义、马成俊编著的《撒拉族风俗志》,该书以志书的体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撒拉族的风俗习惯,是一部全面研究撒拉族民俗文化的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青海风俗简志》、《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等著作,从民俗文化视角对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做了全面或专题性的研究,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撒拉族文化风貌。另外,如198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概况编写组编写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统计局编《甘肃地县概况》(下)中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会绍等主编《甘肃新县志便览》中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97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崇根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等专著,从不同的层面研究论述了撒拉族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与现状。总之,这些相继问世的地方史志著作对撒拉族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反映了中国撒拉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来中国撒拉族研究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3.语言文学类著作

新中国撒拉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起步于50年代对撒拉族语言文字资料的调查搜集,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改革开放以后,该项研究工作重新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3年间中国各级出版社出版的撒拉族语言研究方面的专著约有2部,198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林莲云编著的《撒拉族语简志》,全书分为概况、语言、语法、词汇、附录等5部分,从语言学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撒拉语语源及其特征,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撒拉语研究专著,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199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林莲云等编著的《撒拉汉汉撒拉词汇》,该书从词汇学角度,运用语言学对比研究方法,研究阐述了撒拉语结构尤其是词汇的发展变化,以及与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汉语借词的情况等,客观地反映了撒拉语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丰富了撒拉语研究的内容。撒拉语研究专著的相继出版,成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标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对中国撒拉族文化的研究,起步于50年代对该民族民间文学的收集工作,60年代中期奠定了初步的研究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重新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撒拉族书面文学创作步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中撒拉族部分成为撒拉族文学的雏形。纵观撒拉族文学发展,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出现了以韩秋夫、马学义等为代表的一批本民族作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千余首(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韩秋夫是撒拉族作家文学的开拓者,他的第一首诗《二月的庄子羞了》,成为撒拉族作家文学诞生的标志,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如《献给共和国的赞歌》,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优秀诗歌奖,出版的诗集《秋夫诗选》,1990年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优秀奖,成为撒拉族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81年出版的马学义的《骆驼泉》是撒拉族的第一部民间故事集,该书获得了1979-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优秀奖,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积石山下的撒拉家》等著作,先后发表了10余篇中短篇小说。1996年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命运的呼唤》,作为献给首届撒拉族艺术节的丰厚礼品。本民族作家群的形成及其作品的创作与出版,使撒拉族作家文学从无到有步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

中国撒拉族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民间文学的种类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等。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1989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陈庆浩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集,甘肃民间故事集》,收集了撒拉族民间故事3篇,2001年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收集了撒拉族民间故事2篇。撒拉族民间文学整理出版的著作有:《积石山下的撒拉家》、《土族撒拉族民间故事集》,韩文德的诗集《裸河》,循化县“三套集成办出版的”《撒拉族民间故事》(1、2集)、《撒拉族民间歌谣》、《撒拉族民间谚语》,日本出版的《马路听来的故事》等,粗线条地勾勒了撒拉族民间文学概貌,反映了撒拉族民族文化的风格特征。1999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郝苏民主编的《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撒拉族物质、社会与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全面的分析研究,是一部难得的具有实证性、个案性的人类学著作。粗粗列举23年间中国撒拉族研究专著出版的现状,虽不能反映中国撒拉族研究的全貌,但从中不难看出研究成果之丰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撒拉族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标志。

(二)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有关文章

23年来,中国各地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撒拉族研究的论文和文章。据我们粗略统计,1979年,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撒拉族研究的论文和文章约15篇,1981年约有6篇,1982年约有6篇,1983年约有4篇,1985年约有8篇,1989年约有6篇,90年代以前平均每年问世约6篇左右,1979-1990年发表的研究中国撒拉族的论文和有关文章约有80篇。90年代以后,发表的论文数量比80年代略有增长,1991年约有7篇,1995年时增加到9篇,2001年急剧增加到17篇,90年代以后,发表研究中国撒拉族的论文和有关文章平均每年问世约10篇左右,约为80年代的2倍,1978-2001年的23年间,中国各报刊杂志共发表有关撒拉族各方面的文章约200篇,约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发表文章总和的20倍,这些论文和文章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的论文立意新颖,富于开拓精神。

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开拓

1978年—2001年中国撒拉族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经历了启动、复苏、发展的阶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和较为丰硕的成果,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关于撒拉族族源与形成问题的深入探讨

撒拉族族源研究是中国撒拉族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考证研究其民族族源与形成问题由来已久,学者们,特别是本民族研究者的加入,他们充分发挥懂得本民族语言的优势,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和保存在民间的口头传说,在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博引广证的考证研究后,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撒拉族简史》从语言、人种类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风俗习惯、生产经营特点等方面缜密研究论证后,认为撒拉族同中亚地区的民族在历史上有密切的相关性,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是可信的历史事实。体质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海撒拉族人与新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体质特征十分相近,与新疆的锡伯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藏族较为相似,而与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相远。”也为该观点提供了佐证。在撒拉族族源问题上学者的观点一致,但学术界就构成撒拉族的主要成分究竟是以中亚哪个民族为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并就此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主要的观点有:

1.以“撒马尔罕人”说 持这种观点的如《中国少数民族》认为“早在元代,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族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影响,逐渐发展而形成。”

2.以“撒鲁克人”为主说 持这种观点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认为“据民间传说,约在元代(13世纪)居住在今撒马尔罕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撒鲁克人的一支。”

3.以“撒鲁尔人”为主说 持这种观点的如韩中义的《试论撒拉族族源》,该文从游戈不定的撒拉族先民、撒拉族先民的二次东迁两个方面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和语言学方面的资料,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论证后,认为撒拉族形成过程中“不只是撒罗尔部唯一源泉组成新的民族,而是逐渐融合了中亚各族以及周围民族。这个过程中撒鲁尔人占主导地位,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统一体。”(《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朱刚的《从民间传说谈撒拉族族源》(《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运用大量的民间传说资料,从民俗学角度研究论述了撒拉族的族源及其主要的民族成份,佐证了此观点。芈一之的《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探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从本民族的传说和存在的疑问、语言、体格外型、重要习俗和名称考察以及源于西突厥的乌古斯人等三方面分析研究后,也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是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米娜瓦尔的《再论撒拉族的族源与形成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和民间传说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后,认为“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曾被征调加入成吉思汗的‘西域亲军’,最先来到今之循化,时间约在13世纪上半叶。到14世纪下半叶,为避中亚战乱,又有一批撒鲁尔人东迁到循化,后又陆续融入了经商者、被流放者、以及邻近的藏、回、汉等民族人口,形成了撒拉族。”该文较新颖的是提出了“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将族源问题研究推进了一步,同时指出在该民族的繁衍发展过程中以血缘、地缘为主的“阿格乃”、“库木散”和“阿格勒”的社会组织起了重要作用。人口数量占优势以及伊斯兰教的某些积极作用是其形成的主因,她认为关于撒拉族东迁时的确切出发点、东迁的原因及路线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此外,如卫心的《撒拉族东迁》(《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哓洋的《撒拉族历史札记三则》(《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日)片冈一忠著、秦永章、李丽译的《试探清代的撒拉族》(《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等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讨论研究了撒拉族族源及其形成问题。总之,学术界一致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但就构成撒拉族的主要成分等一些细节问题,存在分歧,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撒拉族与伊斯兰教

撒拉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是中国撒拉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伊斯兰教在撒拉族的迁徙、形成、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几次反清斗争的联系和影响等方面探讨的文章较多,如芈一之的《试谈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该文从撒拉人的迁徙、发展过程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政治斗争、伊斯兰教教派之争及伊斯兰教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制约作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研究论述后,认为伊斯兰教在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冶青卫的《伊斯兰教与撒拉族风俗习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从饮食、服饰、仪表、婚丧和节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后,认为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大多源于伊斯兰教或与伊斯兰教有密切的关系。马明良的《谈谈撒拉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从族源、民族融合成分、心理素质等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后,认为伊斯兰教在撒拉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南文渊的《伊斯兰教对回族、撒拉族穆斯林经商行为的影响》,他依据社会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地分析研究了伊斯兰教的价值观和经济主张及其对撒拉族商业经营行为与交换行为的影响后,认为伊斯兰教作为撒拉族的主导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该民族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影响是深刻的,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该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此外,马明良的《伊斯兰教与撒拉族经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简论伊斯兰教对撒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等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三)土司制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研究

土司制度作为早期撒拉族的政治制度对该民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关于该问题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如芈一之的《青海土司制度概述》,该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撒拉族土司制度的发展历程,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撒拉族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及其作用,认为撒拉族土司制度在光绪二十二年废止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明代中期以前是保塞、抚番;明代末期协助镇压反明起义;清初参与维护清王朝统一,打击叛乱势力的活动;乾隆以后,多次参与镇压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反清斗争,进而研究了它与尕最制的相互关系,是一篇研究撒拉族土司制度很有分量的文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王继光的《青海撒拉族土司制度述评》,该文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后,对青海撒拉族土司的职衔、承袭以及与各王朝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而对该民族的土司制度做了详细的述评,具体地反映了撒拉族土司制度研究水平和现状(《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撒拉族简史》在论述撒拉族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列出了完整的土司世袭表。此外,马云的《试谈撒拉族土司制的衰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等文章,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孔木散”和“阿格乃”是撒拉族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撒拉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是中国撒拉族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论文,如韩中义的《撒拉族“孔木散”和“阿格勒”探讨》,该文从撒拉族的“孔木散”的产生及其结构、特征、功能等方面作了研究论述后,认为孔木散是撒拉族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之一,处在内部有规律的经常变化之中,遵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秩序发展,变化具有离心力。“它在撒拉族社会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这种社会组织是一种偏重于社会性和宗教性的组织,而非政府组织,其社会组织的自然属性非常典型。”同时在以撒拉族聚居的自然村为标准,将调查的“阿格勒”列成表,在分析研究了“阿格勒”的特征、功能和属性后,认为“阿格勒是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过度的社会组织标志……他们在撒拉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高永久、徐亚清的《论历史上撒拉族的亲属制度及社会组织结构》,该文对撒拉族历史上存在过的舅权制度、“阿格乃”和“孔木散”形式、社区组织“工”等亲属制度及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分析研究后,认为他们对撒拉族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此外,芈一之的《撒拉族社会组织阿格乃和孔木散的研究》(《青海民族学会论文集》第2辑)、阿格乃·韩得彦的《试探撒拉族的“尕最”制度》(《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深入研究撒拉族的社会基层组织,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撒拉族社会,对促进撒拉族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撒拉族语言文字研究成果丰硕

23年间中国撒拉语言研究在出版了2部专著的同时,发表了10余篇论文,该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亮点是研究队伍中出现了本民族语言研究学者如韩建业、马伟等人,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韩建业的《撒拉语司法概述》,该文系统地研究了撒拉语词法的结构规律,根据撒拉语的词的形态、句法和语义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量词、副词、动词、后置词、连接词、语气词、感叹词、拟声词共12类,根据语义特征分为实词和非实词两大类,并分别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反映了撒拉语词法的发展现状,具有较高的语言学学术价值(《青海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马伟的《撒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在对撒拉语的主语、宾语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后,尝试着寻求既与汉语接近,又保持撒拉语特点的双语学习的语法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韩建业的《撒拉语与汉语语法结构特点之比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将撒拉族语的一些语法特点与汉语语法进行比较研究,双语对比研究拓展了撒拉语研究领域的空间。米娜瓦尔《撒拉族语与土库曼语的关系—兼论撒拉语发展简史》,作者以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具有同源关系的撒拉语和土库曼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共同点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后,认为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青海省已有700多年,但仍保留了与土库曼语诸多的同源成分,撒拉语中的乌古斯语特征更为突出,同时指出对同源成分的比较研究在阐明撒拉族东迁、民族形成的问题中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的《新疆撒拉语特点试析》,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材料,运用比较方法对新疆撒拉语的结构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该类论文从语法、语音、构词、方言等方面对撒拉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运用语言学对比研究方法,开拓了双语研究的新领域,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他们深入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结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撒拉语的发展、特点及其变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撒拉语研究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中国撒拉族研究中水平最高、程度最深、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

(五)开拓了研究撒拉族经济文化的新领域

随着中国撒拉族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如关于撒拉族经济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每年都有成果问世,先后发表有10余篇研究经济方面的论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马维胜的《撒拉族先民经济文化类型分析》,从撒拉族先民活动地带的经济特点、民间关于先民居住地及东迁的传说、庭院布置与社会组织特点和民族语言等方面分析论证后,认为其先民经济属于农业经济文化类型,该文化形态保持至今,并在新的环境下得到新的发展。马伟、马晓军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该文通过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个体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认为发展个体经济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该县目前个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马明良的《撒拉族生产观念与生产实践》(《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马维胜的《撒拉族商业述略》和《撒拉族乡镇企业中的家族化现象及其改造》(《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1995年第4期)、张爱儒的《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发展乡镇企业的对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撒拉族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历史的发展与现状,对中国撒拉族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撒拉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撒拉族经济研究领域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现实性强,以研究现状问题为主,围绕着加快撒拉族地区经济发展展开研讨,学者们注重应用研究,对推动撒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对撒拉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成果颇丰,约有10余篇论文,较有代表性的,如马成俊的《论撒拉族服饰文化》,该文就撒拉族服饰文化发展源流、演变以及服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对撒拉族整体文化结构的研究。鸿文的《青海撒拉族婚俗文化》,该文对撒拉族婚姻习俗进行简要分析后,认为撒拉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受伊斯兰教自觉限制机制的约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其婚姻的主要规范,包办婚姻占主导地位,进而揭示了隐藏在习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向,使读者对该民族的婚俗文化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初步认识(《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马伟、马芙蓉的《撒拉族习惯法及其特征》,该文阐述了撒拉族传统社会中的社区组织、政治、宗教、经济、婚姻与军事等方面习惯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其文化根源和基本特征做了概括,这是国内发表的研究撒拉族习惯法的首篇文章(《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此外,毛巧晖的《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透视》、张成、马阿乙霞的《撒拉族的婚俗与计划生育》、韩建业的《撒拉族的婚俗》等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系统地分析研究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反映了论该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对撒拉族教育的研究逐渐展开,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如吴绍安的《前清至民国时期的循化县民族教育》,该文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从前清到民国时期近现代教育的兴起、沿革与发展,以及办学过程、经费来源、生员增减情况等,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反映了撒拉族民族教育的历史现状(上、下,《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2期)。撒拉族女童教育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如马成俊、斯琴等的《沉重的翅膀一关于循化撒拉族女童教育的调查报告》,该文运用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撒拉族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一篇颇有见解的学术调查报告(上、下,《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2期)。循化调查组撰写的《循化撒拉族教育调查报告》(《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良警宇的《撒拉族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与困境》,该文对撒拉族农村地区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后,认为该地区农村人口文盲率高、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现象严重的状况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除了需要继续加大教育的经济投入外,关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与文化特点及人们的实际需要,对于走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境同样重要(《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刘成明的《撒拉族人口状况分析》,运用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撒拉族人口的分布、增长趋势生育与死亡、文化与婚姻家庭及产业构成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朱浙青的《撒拉族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该文根据相关的史料和史学家的考证,就撒拉族族源及人口演变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他们通过对大量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撒拉族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和建议,这些专题研究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现实性强,以研究现状问题为主,学者注重应用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但这些专题研究仍是中国撒拉族研究的薄弱领域之一。

总之,有关中国撒拉族文化方面研究的文章,从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层面研究阐述了中国撒拉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研究该民族的历史、经济、宗教、心理、道德、语言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特别是对中国撒拉族文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是开创性的,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是近年来中国撒拉族研究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

1993年3月10日,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成立,同时创办会刊《中国撒拉族》,不定期地出版了4期刊物。1993年、1994年分别召开了以“撒拉族文化、经济”为主题的两次学术研讨会,这一切为撒拉族研究者提供了交流的信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撒拉族研究事业的发展。

23年来,中国撒拉族研究逐渐展开,已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研究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由老、中、青组成的三代一体的研究队伍,特别是本民族研究人员的加入,增添了新鲜血液,增强了研究力量,形成了中国撒拉族研究成果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题研究不断深化,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型的研究格局。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散居在新疆、甘肃等省区的撒拉族研究亟待开拓,有些研究领域尚显薄弱,如教育、经济、人口、环境保护等,因此,今后的研究任务任重道远,还需要广大研究人员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收稿日期:2003-05-20

标签:;  ;  ;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撒拉研究综述(1978-2001)_撒拉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