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单向指称及其相关问题_人称代词论文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单向性论文,代词论文,英汉论文,及其相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6)01-0017-8

1.引言

王灿龙(2000)在研究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时指出,汉语中同一个句子之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型结构中的顺序有严格的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一般必须是名词在前,代词在后。这一观点引起了部分英语语法学者的兴趣,有学者以此为出发点就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作了对比研究,如赵宏、邵志洪(2002);也有学者以英语为参照,认为汉语并不严格遵循单向性的原则,即汉语中存在违背单向性原则的照应句①(如高原2003,刘礼进2003)。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及其涉及的其他问题,还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为了弄清英汉两种语言第三人称代词在照应功能方面的本质特点,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英汉遵循或违背单向性原则的句法结构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二,英语中为什么会有反单向性的句子存在,如何解释这一照应现象?第三,汉语中跟英语相对应的句法结构违背了单向性原则为什么就不能成立?如何看待这一点?第四,所谓反单向性原则的汉语句子实际上情况如何?我们真的可以以此来否定单向性原则吗?

2.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单向性的一致与不同

2.0 人称代词是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基本词汇。在整个代词系统中除反身代词之外,使用情况最复杂的恐怕是第三人称代词。

2.1 代词有两大功能,一是指别,二是照应。指别和照应密不可分,两者都得联系某个事先存在的客体。对于照应来说,这个客体我们通常称之为先行词。所谓单向性原则,简而言之,是指先行词在前,充当照应语的人称代词在后。研究表明,不只汉语遵循这一原则,英语中大部分句子结构也遵循该原则。这可以看作是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单向性表现一致的地方。请看下面两组例句:②

(1)a.John[,i] loves his[,i] mother.-[*]He[,i] loves John[,i]' s mother.

b.I met Sam[,i] in his[,i] office.-[*]I met him[,i] in Sam[,i]' s office.

c.I gave Sam[,i] his[,i] book.-[*]I gave him[,i] Sam[,i]' s book..

d.John[,i] and his[,i] mother love watching TV.-[*]He[,i] and John[,i]' s mother love watching TV.

(2)a.小李[,i]爱他[,i]妈妈。—[*]他[,i]爱小李[,i]妈妈。

b.我在小王[,i]家里看到了他[,i]女朋友。—[*]我在他[,i]家里看到了小王[,i]女朋友。

c.我把小孙[,i]的照片给他[,i]了。—[*]我把他[,i]的照片给小孙[,i]了。

d.小芳[,i]和她[,i]妈妈都喜欢看电视。—[*]她[,i]妈妈和小芳[,i]都喜欢看电视。

以上两组英、汉例句的句法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例(1a)、(2a)是典型的简单主述宾句;例(1b)、(2b)在前面句式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表地点的介词短语;例(1c)是双宾语句,例(2c)是把字句③;例(1d)、(2d)是并列短语作主语的主谓句。很明显,这里的英汉句子至少都可以归为同一个句型——简单主谓句。

虽然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而且有人将它们划归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但研究成果和语言事实都告诉我们:简单主谓句是这两种语言里最基本的句法格式。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实际表达中使用的句子主要是简单主谓句及其扩展形式。

因此,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就简单主谓句来说,第三人称代词用作照应语在遵循单向性原则上有很大的一致性。

2.2 对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的研究,英语不仅比汉语起步早,而且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也比汉语丰富得多,因此,英语照应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下面第三人称代词在前,名词(充当代词的先行词)在后的句子均可成立(这里归纳为两类):

(3)a.His[,i] mother loves John[,i].

b.Near him[,i],Dan[,i] saw a snake.

c.In her[,i] kitchen,Zelda[,i] cooks dinner.

(4)a.The woman who loved him[,i],kissed the man[,i].

b.When he[,i] entered the room Max[,i] greeted Bill.④

c.They talked to him[,i] briefly,just before John[,i] left for Indonesia.

例(3)各句本质上说仍是主谓句,只是它们与例(1)稍有不同。例(3a)中的人称代词处于领属位,不是直接的主语成分;其他两例句首都有一个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成分,而且人称代词处于该短语的内部。例(4)是复合句,都带有一个从句,其中例(4a)内含定语从句,例(4b)带有" When" 引导的状语从句,例(4c)带有" before" 引导的从句。这三例的共同之处是,人称代词为从句内的成分。

从线性语序上看,例(3)、(4)两组句子都违背了单向性原则,但它们却无一例外地能被人们接受。这说明,在英语中,单向性原则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对于有些句法结构这一原则可以突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似乎还必须突破。如例(3b)就不能用下面的表达式:

(3b’)[*]Near Dan[,i],he[,i] saw a snake.

英语有这样反单向性的表达式,那么与此对应的汉语句子会如何呢?请看下面两组句子:

(5)a.[*]他[,i]的妈妈爱小李[,i]。

b.[*]在他[,i]旁边,小王[,i]看到一条蛇。

c.[*]在她[,i]的卧室,小芳[,i]跳起了踢蹋舞。

(6)a.[*]爱他[,i]的这个女人吻了那个男人[,i]。

b.[*]他[,i]走进房间的时候,小李[,i]跟小王打了一个招呼。

c.[*]我们跟他[,i]简短地谈了一下,就在小王[,i]去日本之前。

对于上面两组句子,一般的汉语本族人或具有良好汉语语感的外国人都不难看出它们是汉语中不能接受的表达式。这至少说明,英语中违背单向性原则的表达式其相应的形式在汉语中行不通。这就是两种语言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在单向性方面的差异。

3.从句子的焦点结构看英语中反单向性的照应现象⑤

3.0 焦点结构(focus structure)全称为话题—焦点结构(topic-focus structure),它有两个基本概念:话题和焦点。利用话题和焦点不仅可以描述句子的形态形式,而且也可以分析句子的语义。一般来说,句子的焦点总是显性的,话题却不一定,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如表示时空信息的场景话题(stage topic)就常常是隐性的。请看例句:

(7)( -What did the children do? )

-The children ate the candy.

(8)Once upon a time,a boy loved a girl.

例(7)中," The children" 是话题," ate the candy" 是焦点;对于例(8)来说,它的话题是" Once upon a time" ,该话题是场景话题,⑥ 焦点则是" a boy loved a girl" 整个小句。以上两例的焦点结构可以表达为:

(7’)[The children][,TOP][ate the candy][,FOC]

(8’)[Once upon a time][,TOP][a boy loved a girl][,FOC]

下面再看一个隐性场景话题的例子:

(9)Look out! A boy has a gun.

这个句子的焦点结构的表达式为:

(9’)Look out! [,STOP][A boy has a gun][,FOC]

3.1 对语言中的有些句子,仅仅进行话题和焦点的一次性二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焦点结构再进行内部分析,从而获得次焦点结构。次焦点结构包括次话题和次焦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10)Two of the students are intelligent.

在这个例子中," Two of the students" 是话题," are intelligent" 是焦点,这是第一次分析的结果;对于话题" Two of the students" ,我们还可以再进行分析,它可以看作是一个次焦点结构,其中" the students" 是次话题," Two" 是次焦点。因此,整个句子的焦点结构可以写作:

(10’)[[Two][,FOC-sub]of[the students][,TOP-sub]][,TOP][are intelligent][,FOC]

3.2 现在用焦点结构来分析例(3)、(4)中的英语句子。为了节省篇幅,我们直接将它们的焦点结构的表达式写在下面。先看例(3):⑦

(3’)a.[[His][,FOC-sub][mother][,TOP-sub]][,TOP][loves John][,FOC]

b.[Near him][,sTOP-sub][Dan[,TOP][saw a snake][,FOC]][,FOC-sub]

c.[In her kitchen][,sTOP-sub][Zelda[,TOP][cooks dinner][,FOC]][,FOC-sub]

从上面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各句中的人称代词在句法分布上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在次焦点结构内部。另一方面,名词都在主焦点结构里。例(3a’)的人称代词是次焦点,名词在主焦点内;其他两例的人称代词在次话题内,名词是主话题。这就是说,人称代词与名词的语用角色是一致的,要么是话题,要么是焦点。我们知道,次话题是主话题的下位概念,次焦点是主焦点的下位概念。人们在解读句子,进行语义操作时,总是先处理主要成分,再处理次要成分。如果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别看作是一份文件,那么,一个完整句子的形成就相当于把这些文件有序地摞起来放在桌上,通常放在最上面的总是重要的文件,该文件还具有一种索引的作用,即后续的那些文件可以凭借这份最突出的文件进行索解。对于句子的焦点结构来说,话题(或主焦点结构)就是“放在最上面的一份文件”⑧。这就是说,例(3)各句中的名词虽然在线性分布上不是最早出现的,但在人脑的语义操作层面它们却是先入成分(人脑对句子语义的感知和理解不是简单的线性操作这已为多学科所证实),而且它们对句子的其他下位成分具有统领和支配的能力。换言之,句中其他层次的人称代词可以与它们共指,从而确认自己的先行词。

再看例(4),其焦点结构表达式是:

(4’)a.[[The woman][,TOP-sub][who loved him][,FOC-sub]][,TOP][kissed the man][,FOC]

b.[When he entered the room][,sTOP-sub][[Max][,TOP][greeted Bill][,FOC]][,FOC-sub]

c.[They talked to him briefly][,TOP-sub][just before[John][,TOP][left for Indonesia][,FOC]][,FOC-sub]

联系上面对例(3’)的分析来看例(4’)的焦点结构表达式,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例(4)各句都是正确的。

4.汉语中有关违背单向性原则的照应句何以不成立

4.0 上面已指出,例(5)、(6)是跟例(3)、(4)这样的英语句子相对应的汉语表达形式,但它们毫无例外地全都不能被人们接受。本来,可以比照英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分析法来分析这些汉语句子,但我们发现,不能一味地硬套,必须先考察汉语句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否则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4.1 先看例(5a)。这个句子差不多就是例(3a)的直译。从焦点结构方面来说,乍一看,还真看不出它跟例(3a)有什么不同。但是仔细一分析,我们发现导致英语句子成立,汉语句子不成立的真正原因是“妈妈”、“他”与" mother" 、" his" 这两对词的句法、语用等方面的差异。

英语中的" mother" 是个不能以光杆形式出现的名词(特指时例外),一般情况下,我们总要说" my mother" 、" his mother" 、" her mother" 、" your mother" 、" John' s mother" 等。在英语中," mother" 跟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形式有一种天然的、不可分离的依附关系,换言之," mother" 的出现必须依赖代词或所有格形式,虽然有时它们在表义上不一定是必需的。

汉语则不同。许多情况下,“妈妈”前面可以不需要人称代词限定,并且意义基本上不受任何影响。例如:

(11)我每月给妈妈写一封信。(I write a letter to my mother every month.)

(12)她给妈妈买了一条裙子。(She bought a skirt for her mother.)

(13)这些孩子大概想妈妈了。(Perhaps the children missed their mothers.)

“妈妈”前面如果用了人称代词或名词限定成分,那么无疑是区别、强调用法。例如:

(14)我看见你妈妈了。(是“你”妈妈,不是“我”妈妈)

(15)小李妈妈说我了一顿。(是“小李”的妈妈,不是“其他人”的妈妈)。

如果我们把“mother(妈妈)”前的人称代词(包括名词或名词所有格形式)限定语跟句子本身某个名词同指看作是“自认同”,那么可以说,英语的" mother" 自认同性很弱,相反,汉语的“妈妈”自认同性很强。因此,汉语的“妈妈”自认同的无标记形式是限定语为零形式,如果它带有形的限定语,则表明这个限定语一般情况下是它自认同的干扰因素(我们这样说时不考虑代词的强调性用法)。

另一方面,英语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如" his" 跟汉语的“他”(充当定语)也有很大的不同。英语中" his" 的使用有时完全是一种形式化的要求,它没有特别的语义和语用动因。除了上面举的三个例子之外,我们再举两例:

(16)He walks with his feet.(他用脚走路)

(17)He writes with his mouth.(他用嘴写字)

上面两例中的" his" 到了汉语中就可以完全不用,用了反而累赘。这说明至少在有些情况下," his" 和“他(的)”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相比较而言," his" 是个弱代词(weak pronoun),“他(的)”是个强代词(strong pronoun)。

正因为汉语“妈妈”和“他(的)”有这一语用特点,我们即使把“他的妈妈”分析为次焦点结构,由于“他”是为语用目的而使用的,肯定另有与之共指的先行词,“他”就无法再去攀“小李”这个话题高枝了。

4.2 例(5b)、(5c)的句首都是“在”字短语,因此一并讨论。“在”在现代汉语中实际上是个兼类词,即它除用作介词之外,仍然可以用作动词。这一点是英语的介词所没有的。因此,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这类用法,我们就不能简单类比,必须考虑各自的特点。

现代汉语中,介词“在”字短语表处所一般来说多用于主谓之间,这主要是由它的动词性决定的⑨。我们先不妨来看看实际语料中的例子。

(18)人家打架的时候,他在旁边看热闹。(老舍《二马》)

(19)我在她旁边坐,她把瓜子袋推给我。(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20)你们玩吧,我在一边看着。(王朔《顽主》)

(21)你还在这里赖着干吗?(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22)宝康在他座位上起哄。(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以上五例如果把表处所的“在”字短语移到主语之前,都不是地道的汉语。请看:

(18’)[*]人家打架的时候,在旁边他看热闹。

(19’)[*]在她旁边我坐,她把瓜子袋推给我。

(20’)[*]你们玩吧,在一边我看着。

(21’)[*]在这里你还赖着干吗?

(22’)[*]在他座位上宝康起哄。

当然这不是说,凡“在”字短语都不能置于句首。在此我们是想特别指出两点:第一,“在”字短语置于句(包括小句)首是有条件的;第二,“在”字短语置于主谓之间是它的无标记分布特征。

现在回到例(5b)、(5c)上来。在例(5b)中,“在旁边”是表示“蛇”与“小王”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蛇在小王旁边。因此,这个句子的正确表达形式应是:

(5b’)小王看到旁边有一条蛇。

也就是说,对于例(5b),不仅仅是人称代词的问题,即使删除这个代词“他”,句子也不容易成立:

(5b”)[??*]在旁边,小王看到一条蛇。

例(5b”)这个句子有两个问题:第一,“旁边”的照参物是什么,不清楚,即什么的旁边不明确;第二,“旁边”是指“小王”的位置还是“蛇”的位置不明确。

因此,我们说例(5b)的违背照应单向性原则是否成立这一问题本身是个伪问题(pseudphenomenon)。对于一个伪问题,无论我们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除了造成无谓的争论之外,都无法得到圆满的解答。

例(5c),按表达者的意思,“卧室”应是“小芳”跳舞的场所。既然是小芳自己的卧室,结合我们前面对例(5a)和“在”字短语的分析,整个句子的表达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字短语置于主谓之间;第二,“卧室”可以不带限定语。这样,句子应表达为:

(5c’)小芳在卧室跳起了踢蹋舞。

也就是说,例(5c)本身违反了汉语句子生成的内在机制,而不是什么违背单向性原则的问题。因此,原文中“她”不能与“小芳”共指也就不奇怪了。

4.3 再来看例(6a)。这个句子的话题“爱他的这个女人”是个偏正短语。它是由“这个女人爱那个男人”提取主语得到的。下面先分析一下“这个女人爱那个男人”的提取问题。当我们分别提取主语和宾语时就得到下面两个短语:

(ⅰ)爱那个男人的(这个)女人

(ⅱ)这个女人爱的那个男人

如果用人称代词取代限定语中的名词(即(ⅰ)中的“那个男人”和(ⅱ)中的“这个女人”),则可得到:

(ⅰ’)爱他的(这个)女人

(ⅱ’)她爱的那个男人

尽管这两个短语的中心词不一样,但它们的限定语“爱他”、“她爱”在这里所表示的语义关系却完全相同,即都表示“这个女人”对“那个男人”的“爱”。另一方面,这两个短语都是向心结构,其句法功能跟中心词一致,而就语义来说,短语的所指跟中心词也相同。因此,当我们将“这个女人吻了那个男人”进行成分扩展时,我们自然就会选择“她爱的那个男人”来替换“那个男人”,即:

(ⅲ)这个女人吻了那个男人。→(ⅲ’)这个女人吻了她爱的那个男人。

因为,在句子“这个女人吻了那个男人”中,“这个女人”是话题,为了保持话题的连续性,限定语最好也是以“这个女人”为话题,这样就得到“这个女人爱的男人”。为了避免重复,限定语中的“这个女人”改为跟话题同指的人称代词“她”。

因此,例(6a)的原句本身违反了汉语句子的生成机制,所以不成立。有意思的是,例(4a)的英语句子" The woman who loved him kissed the man" 中,限定语" who loved him" 中的关系代词" who" 就跟" The woman" 同指。这一点跟“这个女人吻了她爱的那个男人”这个句子平行。

4.4 现在来看例(6b)、(6c)。一般都认为这两个句子是复句。例(6c)跟例(6b)又有所不同,它的从句在后。这个从句实际上是一个补说小句,主要对主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而且这种句子主要用于口头谈话语体中,书面语中较少见。既然是补充说明前面的句子,那么它的话题应大体上延续前面主句的话题,因此它就不宜用常常承担引入新话题使命的专有名词。就本句来说,它更常见的是下面这样的语序:

(6c)就在小王[,i]去日本之前,我们跟他[,i]简短地谈了一下。

这样一来,句子不仅通顺,而且照应关系也很正常。下面仅讨论例(6b)的情况。

跟英语中的" when" 相比,汉语中的“时候”有诸多不同。首先,句法分布上," when" 前置,“时候”则后置;其次," when" 是一个表示复句关系的连词,由它引导的小句其从属性很强。而“时候”则更像一个时间标记,虽然它处在中心词的位置,但它的语义已经开始弱化,反而是它的限定语(多数情况下是小句)的句子地位在日益突显。⑩ 在英语中," when-clause" 中的话题不可能取得主话题的地位,但在汉语中,“时候”引导(姑且这么说)的小句则处于主焦点结构的地位。即例(6b)的焦点结构可以分析为:

(6b’)[[他[,TOP]][走进房间][,FOC]的时候][,sTOP-sub]

[[小李][,TOP][跟小王打了一个招呼][,FOC]][,FOC-sub]

这就是说,人称代词“他”跟“小李”一样,也获得了主话题的地位,而且“他”在前,“小李”在后,这说明,“他”是跟“小李”不同的另一个话题,即它不可能与“小李”同指。如果要使这两个小句的话题同指,就必须改为:

(6b”)小李走进房间的时候,(他)跟小王打了一个招呼。

5.如何解释汉语中的所谓反单向性的照应现象

5.0 高原(2003)认为汉语跟英语相似,也有反单向性原则的句子存在。下面是高文分析的几个例子(本文转录时加了下标):

(23)带着他[,i]的才华和冤屈,梁老师[,i]离开了我们。

(24)冲着那些笑她[,i]的人,牛梅儿[,i]骂道:“我就是钻狗洞了怎么样?”

(25)像他[,i]多数小说的主人公一样,邓一光[,i]是一个有激情的人。

(26)凭他[,i]的经验和智慧,刘世吾[,i]当然可以做好一些事情。

(27)和她[,i]的师傅一样,徐灵[,i]这辈子只收授广济的徒弟。

(28)为了她[,i]的美丽书屋,羽珊[,i]提出了非分的请求。

(29)为了表彰他[,i]的治理有功,天津人送给袁世凯[,i]一个比混混还混混的雅号——混世魔王。

为便于分析,暂且将上面的例句分成两类,例(23)、(24)为一类,称作甲式;余下的为一类,称作乙式。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5.1 先看甲式。例(23)的“带”和(24)的“冲”都是动词。因此,“带着他的才华和冤屈”、“冲着那些笑她的人”就可以看作主语为零形式的小句。即原句可以记作(" e" 代表零形式):

(23’)e带着他的才华和冤屈,梁老师离开了我们。

(24’)e冲着那些笑她的人,牛梅儿骂道:“我就是钻狗洞了怎么样?”

很明显,这里的零形式" e" 是它所在小句的话题,而且该话题与后续小句的话题同指,即例(23’)、(24’)可以标为:

(23’)e[,i]带着他的才华和冤屈,梁老师[,i]离开了我们。

(24’)e[,i]冲着那些笑她的人,牛梅儿[,i]骂道:“我就是钻狗洞了怎么样?”

由于这两例中的“他”和“她”处在小句的焦点内部,因此,一般情况下,它们常常跟所在小句的话题" e" 同指(11),我们进一步将它们标为:

(23”)e[,i]带着他[,i]的才华和冤屈,梁老师[,i]离开了我们。

(24”)e[,i]冲着那些笑她[,i]的人,牛梅儿[,i]骂道:“我就是钻狗洞了怎么样?”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最终“他”和“她”分别与其后的“梁老师”、“牛梅儿”共指,但这种共指关系不是直接达成的,它们经历了一个中介,这就是零形式" e"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5.2 再来看乙式。乙式实际上涉及了四个特定的词“像”、“凭”、“和”、“为了”。对于它们在例(25-29)中的用法,一般认为是介词,对此,我们没有异议。但必须看到的是,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有的直到今天还动介兼用。如最近出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就将“像”、“凭”标了“动”和“介”两种词性。“和”跟“为了”虽然没有标作动词,但它们仍保留有一定的动词语义特征也是无可否认的。“像”和“凭”就不用说了,且看“和”跟“为了”:

(30)这孩子和他爸爸一样。([*]这孩子爸爸一样。)

(31)这样做(是)为了你。([*]这样做(是)你。)

这说明,上面这四个词即使用作介词,也仍然具有动词的某种语义和功能特征。因此,我们不能拿适用于英语介词的分析方法来硬套汉语的介词。

既然“像”、“凭”、“和”跟“为了”具有一定的动词性,那么我们就不妨依照对甲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例(25-29),即我们可以将原句标为:

(25’)e像他多数小说的主人公一样,邓一光是一个有激情的人。

(26’)e凭他的经验和智慧,刘世吾当然可以做好一些事情。

(27’)e和她的师傅一样,徐灵这辈子只收授广济的徒弟。

(28’)e为了她的美丽书屋,羽珊提出了非分的请求。

(29’)e为了表彰他的治理有功,天津人送给袁世凯一个比混混还混混的雅号——混世魔王。

同理,前面小句的人称代词(他、她)通过" e" 这一中介获得了跟后面专有名词的共指关系。它们的共指关系可以标记为:

(25”)e[,i]像他[,i]多数小说的主人公一样,邓一光[,i]是一个有激情的人。

(26”)e[,i]凭他[,i]的经验和智慧,刘世吾[,i]当然可以做好一些事情。

(27”)e[,i]和她[,i]的师傅一样,徐灵[,i]这辈子只收授广济的徒弟。

(28”)e[,i]为了她[,i]的美丽书屋,羽珊[,i]提出了非分的请求。

(29”)e[,i]为了表彰他[,i]的治理有功,天津人送给袁世凯[,i]一个比混混还混混的雅号——混世魔王。

5.3 甲式和乙式还有一个共同点,即人称代词都处在领属位置,这是以上诸例可以成立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句子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单向性的句子,它们跟英语中的那些反单向性的句子不同。

6.结语

研究表明,英汉两种语言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只是由于英语人称代词和部分名词以及句子的生成机制跟汉语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句子可以突破单向性原则。这类可以突破单向性原则的句子实际上是照应系统中的标记句式,应区别对待。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而硬说汉语也有这种照应的句子。汉语那些所谓反单向性的句子实际上跟英语的情况不同,人称代词与其后面名词的共指是通过中介达成的,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逆照应形式。

笔者当初提出照应的单向性原则,主要是就现代汉语中的简单句而言的(参看王灿龙,2000)。现在看来,较复杂的句子(包括结构复杂的简单句和复句)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12),甚至可以将它看作是英语和其他语言照应现象的一种基本特征。

附注:

①本文以下称违背单向性原则而成立的句子为反单向性句子。

②本文有编号的英文例句除例(16)、(17)之外,均转引自参考文献,且未作任何改动。限于篇幅,恕不一一注明,谨向相关作者表示感谢。另,中英文例句中凡下标相同的两个词均同指;句首左上角的符号“*”表示该句不成立。

③汉语中有些双宾语句用把字句表达更顺畅,这就是说,汉语中的双宾语句跟把字句是有一定的语义联系的。如“给他照片”也可说成“把照片给他”。

④这个句子有歧义,因为" he" 也可以和" Bill" 共指。这种情况本文忽略不计。

⑤本节内容参考了Erteschik-Shir(1997)。

⑥如果没有这个场景话题,像这种主宾都为非通指名词的句子是不成立的,即不能说" A boy loves a girl." 。

⑦定语从句或包括定语成分的偏正短语可以看作是次焦点结构,置于句首的介词短语通常可以分析为场景话题。

⑧Erteschik-Shir(1997)关于焦点结构的理论阐释和分析就是建立在这个比喻的基础之上。

⑨动词“在”虽然语法化为介词了,但作为介词,它的动词特性并没有完全丧失,至少在人的心理认知方面还有所保留。例如:

(1)他在教室看书。/[?]在教室他看书。

(2)他在客厅吃饭。/[?]在客厅他吃饭。

(3)他在北京做生意。/[?]在北京他做生意。

右边的句子一般只有在对举时才成立,这就是有标记的表达。关于“在”字处所短语的句法分布问题,笔者另文讨论。

⑩这一点我们从下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1)在国庆节的时候,要请亲戚朋友们过来,在阳台上看龙潭湖公园里五彩缤纷的节日礼花。(《北京日报》2001年3月5日)/北京动物园不少新生动物也在国庆节与游人见面。(《北京日报》2001年9月29日)

(2)小龙刚来医院的时候,只穿了一件又脏又破的棉袄。(《北京日报》2001年5月30日)/谁都不愿意上这边儿来,包括我刚来居德林也有情绪。(《北京晚报》2001年2月25日)

(11)关于零形式的逆向照应问题,王灿龙(1999)有较详细的分析。

(12)在篇章(如人物通讯、小说等)中,人称代词可以有逆向照应的情况,王灿龙(1999)对此有较详细的分析。那是另一种情况。

标签:;  ;  ;  ;  ;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单向指称及其相关问题_人称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